卢云
关键词:高校 电子支付 结算 安全对策
互联网技术的推进,高校电子支付方式日益增多,逐步改变了高校传统用现金、转账支付模式,高校利用支付系统平台及专线连接银行方式完成信息查询、转账支付等业务,支付操作结算向自动化、信息化、电子化方向发展,实时汇划已成为现实,支付结算载体由有纸化向无纸化发展,电子凭证、电子签章、网络查询支付信息由纸制凭证转换为电子信息。
现代化的支付结算体系是一个实时支付系统,风险的可测性、直观性减弱,期间发现和补救的缓冲期缩短,甚至出现风险损失不可逆转的情况。支付结算的高度电子化、网络化,造成高智商、高科技手段作案的可能性加强,风险危害加大,使风险传导快速、转嫁性强,一旦发生风险,可能造成损失的金额较大,也有可能影响整个支付结算的正常运行。
高校电子支付设备种类繁多,大致包括网银(银校互联、企业网银)UKEY及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UKEY及财政专线网卡等设备,出纳人员一人持有多个支付设备的情况,资金风险将加剧。
随着POS 机不断地升级,从仅仅只能刷银行卡到目前支持微信、支付宝方式收款,因微信、支付宝结算在时间点上有时差,且银行回单按刷卡及微信、支付宝两类分别汇总结算当日交易金额,微信、支付宝交易金额银行回单滞后一天入账,导致当天POS 机结算金额对账难度加大,如不及时核对容易出现错误。
高校电子支付方式的快速变革,新的支付方式不断推出,导致以往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跟不上现代化支付结算的变化,相关电子支付制度没有具体的制度规范,支付审批权限、设备管理权限等分级不明晰,极易出现制度漏洞,造成资金支付風险。
电子支付系统管理应坚持“统一管理、权责明晰、安全规范”的基本原则,开通电子支付业务由各高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严格按规定正确操作并承担责任,负责本单位日常电子支付的维护与管理。采用硬件技术、业务分级授权的双重安全机制,保障电子支付系统正常运行和资金的安全。
申请签订电子支付协议时高校应认真研究协议条款,特别注意收费标准及风险提示与责任划分;电子支付协议签订后,必须将电子支付协议作为重要资料妥善存档保管、备案。
为保证电子支付系统运行、维护与管理安全,电子支付系统安装必须由专业人员上门或远程指导下安装,在使用过程中,因故需重装电子支付系统,需建立相应安装日志。
高校应对支付设备建立严格的操作人员领用登记、系统用户权限设定、用户变更、注销等环节管理,并对支付设备事项办理过程中的申请表单进行归档,支付设备管理实行“专人专用、自负其责、人走箱锁”的原则,操作人员应妥善保管和使用,定期更换支付口令,严禁随意摆放或转借他人,因特殊情况需转交他人,应办理支付设备交接手续或转授权手续,确保资金支付安全。
使用电子支付的高校按三级权限进行管理,设置一级出纳、二级复核及三级审核权限,建议采用出纳、复核及财务负责人按支付金额分级审批模式。
(1)一级出纳权限
配备具有基本权限的电子支付设备。可登录平台查询账户状况,并提交办理单笔资金5万元(含)以下的银行支付指令。
(2)二级复核权限
配备具有复核权限的电子支付设备。可登录平台查询账户状况,复核办理单笔资金5-100万元(含)以下的银行支付指令。
(3)三级审核权限
配备具有审核权限的电子支付设备。可登录平台查询账户状况,审核办理单笔资金100万元以上的银行支付指令。
针对POS机因银行卡及微信、支付宝收款方式不同,造成银行回单时间滞后,银行回单不全,使当日交易汇总金额与银行回单金额不符的情况,应设置专岗必须对每日POS机汇总金额与银行回单核对相符后,方可进行相关账务处理。
建立系统维护、信息保密、数据备份、人员管理、风险预警、重大事项报告等规范,确保电子支付系统有序正常运行。合理设置会计岗位,会计科和出纳科室相分离,合理设置岗位,不得由一人经办电子支付业务全过程,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建立轮岗制度,定期开展培训。本着高效和强化资金安全的原则,电子支付指令必须按规定发起,银行提供的纸质或电子交易回单应装订入档。
信息管理人员定期对网络光纤线路进行全面检测,确实提高网络系统防护能力,充分利用防火墙及杀毒软件,防范病毒的攻击和非法入侵。建立健全配套的软硬件的设备配置,防患资金支付风险。
现代化科技进步为我们带来便捷的支付方式同时也带来风险,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对高校电子支付进行分析,并对安全对策进行探讨。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高校的电子支付安全将会更加完善,构建一个良好的电子支付环境。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印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
[2]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试行)》教财厅〔2016〕2号.
[3]黄洁君.如何防范电子支付与结算运行风险[J].现代经济信息,2018,(第1期).
[4]陈旭,黄树立.高校财务“银校互联”模式研究[J].会计师,2017,(第23期).
[5]张卉.无现金报账模式下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J].中外企业家,2018,(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