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疗法的研究现状

2020-03-08 14:32颜刚威崔亚娟
现代园艺·综合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心理分析综述

颜刚威 崔亚娟

摘要:近些年来,园艺疗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重视,较于传统单纯的药物治疗或心理辅导,其成效可相辅相成,尽早改善患者的心理障碍与精神问题。主要通过回顾过去的文献,以及相关的资料,继而从目前有关于园艺疗法的基本概念、意义、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实质性功用等多方面探讨,有助于广大的心理学者和医护人员,学习更多不同的心理疗法,并尝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关键词:园艺疗法;综述;心理分析

园艺疗法与一般的治疗手段相比,有着极大的差异性,尤其是与传统型的医学诊疗明显不同,摆脱固定的治疗方案模式,不再单纯地扮演医生与患者的角色,去治疗精神疾病与心理困扰。由经验丰富的园艺治疗师带领,受试者通过参加园艺和欣赏植物,从活动中获得疗养的功效,减轻烦恼和不良情绪,使身心健康得到重新构建,并逐步改善精神问题。

1 园艺疗法的基本概念

园艺疗法又可称为园艺治疗,是目前在欧美地区、日本与韩国广泛实行的一种心理治疗手段。由于其措施简单易懂,实行难度也较低,普通大众较容易接受,更何况此疗法不涉及侵入性治疗(伤口、疼痛、出血)或服用药物(抵触性强、依赖性高),因此得到普及。对于传统治疗者的角色,更是产生极大的转变,由精神科医生或临床心理医生,改变成持有专业证书的园艺治疗师来担任,包括医生、职业治疗师、社工、心理辅导员、护士等,共同组织和策划出合理的园艺方案,根据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患者,进行有序的治疗计划。值得注意的是,改为其他专业人员来担任园艺治疗师,容易受到外界的质疑,但实际上他们均接受了长达数百小时的专业培训,并由经验丰富的治疗师进行考核和评估,方可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和证书。

2 园艺疗法的意义

园艺疗法是极具独特性,人们通过与大自然里植物的接触,直接地欣赏它的视觉美态,由静至动的缓慢过程中,体验到植物的生命力量,从而引起个体内心的平静,舒缓社会外界或家庭带来的心理困扰。在患者的就医体验方面,首先不必担忧外界旁人的目光,尤其是我国社会与传统文化,针对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的人士来说,容易带有歧视的成分,使其不敢到医院就诊,更不会积极地配合心理治疗师,双方难以达成共识,使到疗程变长,疗效也欠佳。通过园艺疗法的方式,大大地改善患者的治疗体验,不必忌讳地向亲朋好友表示参加园艺活动,而不是传统的医疗模式,也降低医患之间直接对话方式,避免了尴尬气氛的出现。同时,园艺疗法作为心理辅导工具之一,能够培养患者的兴趣爱好,让他们亲身体验栽种的美好,有益于个体心理健康和绿化环境,也是个体参与社会性活动的表现。

3 园艺疗法的历史背景与理论基础

园艺的构筑和设计,并非近代社会才出现的产物,而是早在数千年前就诞生。在古代,埃及、马其顿、波斯等达官贵人的家庭当中,其设立后花园,专门聘请植物学家、园丁、建筑师、艺术家等,共同打造富丽堂皇的小花园,以供家人和客人欣赏美丽的植物,芳香的气味减轻工作上的压力,五彩缤纷的色调留住目光。到了中世纪时期,欧洲地区广泛设立不同类型的园艺场所,分别在家庭后园、修道院、医疗场所、城堡种植不同类型的花草,表现出对园艺的重视程度,打造让人精神放松的场所。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邻近的韩国和日本,由于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权贵人士的家庭里,同样地设立园艺、小型园林、庭园等概念相近的场所,与欧洲地区不同,摒弃色彩鲜艳的多种植物,而是以简洁为主的单一色系风格,主要是绿色或紫红色,并配置假山与小溪,凸显出深幽且寂静的氛围。如果搭配上春蛙与夏蝉,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值得人们细心倾听。其后园艺活动得到普及化和专业化,在国外,早已把园艺当作一种全新的心灵治疗方法,也是属于一般治疗与复健医学方面[1],以栽培植物为基础,强调人与植物的关联,美化园艺环境,打造出令人心旷神怡的场所,以帮助患者尽快地摆脱痛苦的回忆,作为良好的心理康复工具。值得注意是,园艺疗法虽然具有一定程度的治愈心理疾病能力,但是必须经过专业的临床心理学家或医生为患者评估,病情较轻者则适合参与园艺活动;中度程度者则以药物为主,园艺为辅导和指引作用;重度者不能服从指挥和正确使用园艺工具,甚至几乎不能参与园艺活动,因此园艺疗法存在着不足之处。

4 园艺疗法的过程

园艺疗法的活动参与度较高,个体与植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不是单纯地每天重复浇水和施肥,而是多方面地照料植物。患者要时常观察植物的天然造型,欣赏它所带来的自然美景;固定时段给予植物恰当的灌溉,保证浇水量的充足,也要顾及天气的变化,适当地调整水量,培养出患者良好的责任感;定期喷洒农药,确保植物不受害虫侵袭;亲手抚摸植物的各部分,悉心照料,关注它的改变;细心嗅出植物所散发的天然气味,其芳香让人倍感放松,舒缓内心的压力;对植物作出适当的修剪,剪去不必要的分枝,使它能够健康成长;品尝亲手栽种植物的成果,感受绿色的治愈力量;为植物的种子松土和除草,体味一代接一代的艰辛过程;与园艺治疗师的交谈与分享,发掘个体在栽种过程中的获益与失败,体验到内心情绪的变化,作为疗后的效果评估和反馈。园艺活动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是充满各种复杂的步骤和深厚的专业知识,以闲坐聊天、动手浇花草、拔杂草挖坑等活动,重获与社会正常交流的能力,先以植物为观察对象,再与其他患者共同分享栽种经验,继而与园艺治疗师达到相互尊重,彼此信任,以诚恳的态度去治疗心理疾病。

5 园艺疗法的功用

对于园艺疗法的成效而言,无疑是一项有益于身心的活动。透过栽植的方式,锻炼出个体强大的负责感,务必要患者学会打理自己所培养的植物,避免因个人疏忽照料导致植物的枯萎,理解植物的生命力。增添专注能力,由于修剪植物的过程中,并不是胡乱地随便剪除,而是要长期细心观察植物的本体位置,把不必要的分枝恰当地除去,保留主干部分。通过花草的天然芳香,忘却个体原先痛苦的回忆和烦扰,减轻内心的冲突与矛盾,重新整理健康的心理状况。以視觉观看植物的姿态和色彩,绿色植物是有助于降低眼睛的疲劳,让内心得到放松。成果与收获,通过园艺活动,个体可亲自体会到从小小的种子开始,逐渐发芽成果的过程,从中得到他人的赞美,取得良好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抑制原始的欲望和冲动[2]。由于栽种是一项漫长的过程,不可以由数天便完成,而是根据植物的特性而成长发育,短则数多个月,长则十来年,要有一种持之以恒的心态,摒弃短期完成的错误观念。做出良好的策划和安排,并付诸行动,因为植物具有一定的成长规律,需要患者自行作出详细的计划方案,固定时段去做相应的操作。重塑个体的社交能力[3],当患者完成栽种任务后,便要与亲朋好友分享种植的心得与历程,或者与陌生人交流种植经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维持个体基本的劳动,由于种植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程度的运动量,如播种、浇水、施肥、搬动等,时刻都运用上手指、眼睛、足,是一项全身性运动,对于预防衰老与肌肉退化有良好成效。增强个体的道德观念和建立正确概念,由于植物同样地是具有生命力,种植它们犹如亲手培养新生命,学习如何保护植物与大自然,绝不无故伤害弱小的生命体,建立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6 讨论

目前园艺疗法已经逐渐受到世界各国重视,尤其是医疗和教育机构通过园艺的方式,指导入们与植物之间建立情感,以正确的认知观念看待,有益心理健康。针对老人,园艺疗法更是重要的环节,由于长者机体功能明显衰退,内心容易产生消极的念头,负面的情绪积累较多,严重地影响到他们日常作息,以及心理状况的平稳。故此,在老人院或社会福利机构开设园艺活动,有助于长者培养栽种习惯,通过种植自己所属的植物,把内心的焦虑不安释放出来,更是重新体验到孕育植物的小生命,仿佛过去的孩子一般,看着小孩的健康发育,解决当今老龄化社会的心理问题。至于青少年,同样地发挥出不错的效果,他们容易犯错,做事较为急功近利,盲目地追求成果,忽视了体验过程的重要性,渐渐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使个人的交往关系和家庭和谐均受挫,甚至终日沉迷于网络游戏[4]。园艺疗法能够改善他们的核心思想,重新认识自我价值,维持自我与本我之间的平衡,不应以追求最终的结果为唯一目标,而是在生命的旅途中懂得享受与体验,才是人生中最大的赢家。最后,园艺疗法对于精神疾病较严重者,的确并非首选的心理辅导方案,这是由于患者未必能够从园艺中获到良好的体验,更难以发现当中的自然规律与个体的关系;但是对于病情较轻者,则是良好的辅导方法,避免过度地使用药物治疗,使患者产生严重的依赖性以及强烈的抗拒,运用栽种的方式,引导他们改变过去的错误观念,重构正确的行为模式。

7 结语

我国的经济迅速增长,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变得多彩多姿,但社会压力与负担也随之加重,内心世界跟不上时代的变迁。园艺疗法正好是适合于我国现状,通过园艺活动,引导入们要注重心灵的健康,不仅是生活条件的富裕,同时提升个人品德修养,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成为一个社会与国家需要的人才,符合和谐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

(收稿:2019-07-26)

参考文献:

[1]吕蒙蒙,马西文.园艺疗法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现状[J].现代临床护理,2018(7):68-74.

[2]颜刚威.试论心理防御机制理论[J].黑河学刊,2017(6):48-50.

[3]胡晓龙,梁哲,张燕华.园艺治疗对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幸福感与缺陷感的改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9(7):498-503.

[4]颜刚威.游戏成瘾的现状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131-135.

作者简介:颜刚威(1991-),男,中国澳门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应用心理学研究。崔亚娟(1990-),女,山东济宁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应用心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心理分析综述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近代显示技术综述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Progress of DNA-based Methods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