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婧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信息技术 宏观经济
相对于传统金融模式来说,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借助互联网、移动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资金融通、交易支付、信息中介、资料审核、审批签约解约等业务,大大降低了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资金供需双方甚至可以直接交易,交易成本显著降低,福利惠及普通大众。表面上看,互联网金融是信息技术的衍生品,但其对金融业以及宏观经济的影响却值得深思。
什么是互联网金融,其外延与内涵的边界在哪里?目前还没有非常明确的定义。然而,诸多有关互联网金融的文献显示,互联网金融的典型特征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传统金融的功能,进而带来金融业诸多改变的金融形式。
互联网金融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本质特征:第一,互联网金融化。如果将银行看作是一种金融形式,则互联网本身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金融形式,而不是一种技术。银行的主营业务是存贷,即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将闲散资金集中起来,供资金需求者使用,并赚取利差。银行的存在对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间接促进了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提高了社会总福利水平。对于互联网来说,其本身就可以起到银行的作用。理论上,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找到货币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互联网实现了与银行一致的功能。第二,金融活动的中介行为下降。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风险控制的原因,中介是金融活动最典型的存在。然而,互联网的出现,金融活动的中介行为大大减少。互联网信息的融合程度很高,信息不对称性大大降低。目前,中介存在的更多意义在于风险控制方面,因为互联网金融在风险控制方面的能力仍待提高,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风险控制机制。第三,交易成本降低。在复杂的经济活动中,金融活动的最大意义在于降低交易成本,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则是大大地降低了金融活动本身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的降低,对传统金融活动带来很大的冲击,使得很多传统银行业务不得不调整经营战略,甚至消亡。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特征,对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在互联网之前,个体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是相对割裂的。个体的经济行为很难迅速反应到整体经济中。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其储蓄行为只能间接影响社会运行。银行从家庭吸收存款,再根据经济运行情况,将资金贷给厂商,厂商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向要素市场购买原材料、技术和劳动,从而促进家庭的就业。在这一套多部门参与的经济循环活动中,家庭是相对独立的一环,银行在厂商和家庭之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则迅速打破了这种格局。一方面,家庭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平台,将资金借贷给需求方,这个需求方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厂商,总之,家庭直接参与了除自身以外的社会经济活动;另一方面,家庭扩大了金融活动的范围,资金的使用有了多种选择方式,储蓄还是负债之间的角色转换更迅速,个人参与投资活动的可选择范围扩大。因为减少了中间环节,个体经济活动越来越趋于社会化,社会活动对个人经济行为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个人开始关注宏观经济,宏观经济也迅速地在个体之间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因为有了互联网金融,人们对经济形势越来越敏感了。
一般均衡理论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货币和银行的出现,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水平,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起到了与货币银行类似的效果,效率则有了更大的提高。从这个角度讲,互联网金融能够使经济运行更接近一般均衡,社会福利趋于最大化。首先,影响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实现的是交易摩擦和信息不对称,二者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运行的交易成本,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经济运行有趋于一般均衡的动力却不能实现。货币和银行的出现,大大降低了交易摩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信息不对称,使经济运行向一般均衡迈进了一步。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步子就更大了,它本身已经出现了取代银行和货币的趋势,使得社会运作更趋于一般均衡。其次,互联网有效减少了中介行为,使得个体金融活动加剧,社会福利增加,个人金融活动与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长期看,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包含四个方面:
互联网金融信息流动性和覆盖性特别强,个体对金融形势感知也越来越强。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上,资金的供求关系直接反应为资金的回报率。对于持有现金的个人来说,不再像以前一样只能考虑定期存款或活期存款,而是可以面对非常多的选择,有短期的、中长期的、中低风险的、中高风险的,金融产品极大丰富。即使个体的风险偏好不变,个体对资金回报的敏感性也会大大增加,对金融产品选择的随机性也会变大。同时,对于资金使用者来说,也有很多金融产品可以选择,有中长期高成本,也有短期低成本的,有抵押的,也有信用的,总之,资金使用者的选择范围也变得很大。从资金的供需看,互联网金融的存在,使得资金供求均衡点右移,金融规模变大,资金融通的边际向外端演进,有利于更多人参与金融活动。互联网金融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是,利率反映越来越敏感。利率敏感性的改变,会对宏观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金融政策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使交易效率大大提高,直接导致货币流动速度加快。在资金存贷方面,互联网金融实现了不见面审批、签约、解约流程,大大降低了金融活动的时滞性。互联网金融手段,减少了信息重复整理的成本,扩大了交易的时间限制,促进了金融产品之间的灵活转换,将金融活动变成可以随机操作的行为,极大提高了金融交易活动的频次。同时,移动支付的发展,将小额消费性支付变得非常便捷。移動支付减少了使用现金的摩擦,节约了时间,并对人们的消费习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相同的可支配收入下,使用非现金移动支付,有助于扩大个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也就是说,一个人不直接使用现金,将有助于他花更多的钱,移动支付弱化了人们的现金感知。因此,互联网金融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从某种意义上讲,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相当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速度不变,则通胀会增加。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人们的交易对象。在传统经济行为中,个人能够进入金融领域的只有现金。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则不同,房产、汽车、技术、物品等都有可能被货币化。个体交易对象的扩大化,有利于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或者说,更多闲置的物品被货币化,增加了经济活动的范围,参与经济运行的资本和劳动增加,自然会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互联网金融扩大交易对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品货币化范围扩大,在互联网金融体系下,甚至个人的学历、经历、工作性质都可以称为一种金融品,作为获得资金的凭借,能够换算货币的对象越来越多;二是共享行为的扩大,互联网金融不仅货币化了很多物品和非物质对象,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交易对象的共享,提高了物品或非物质对象的使用效率,从而产生了很多延伸价值。
经济周期是金融活动与经济活动不协调的具体体现,其根本原因是两套系统的信息偏差。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加剧了个体行为与社会行为的关系。个体金融活动与宏观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反映更加灵敏。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互联网金融产生的自动调节机制要高于传统金融体系的自动调节机制。从这一点讲,互联网金融会使宏观经济的周期性变得模糊,或者将宏观经济的大周期,分割成若干个波动较小的小周期。甚至还可推测,互联网金融能直接改变宏观经济周期的表现形式,未来的宏观经济周期直接表现为短期小幅的经济波动。
科技进步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对金融业产生重要的影响,金融科技的进步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尤以互联网金融为最。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互联网金融做了简要的分析,重点阐述了互联网金融的经济学含义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总的来说,互联网金融是信息技术的衍生品,它改变了银行信贷信息传递模式,挤压了传统金融业的获利空间,催生了新的金融形式,从根本上提升了宏观经济的运行效率,使得金融业不得不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理论[J].金融研究,2015年第8期.
[2]李亚飞,刘志洋.互联网金融利率定价能否准确反映违约风险?——基于P2P网络借贷的实证检验[J].南方金融,2019年第10期.
[3]周勤.直融延伸、合作筛选和创新融资平台——以“点名时间”为例[J].南京社會科学,2015年第9期.
[4]刘庆富,孙传欣,顾研.上海金融科技的发展现状及其基本路径,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