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下AI合成主播的发展探讨

2020-03-08 14:27朱丹青
出版广角 2020年2期

朱丹青

【摘要】智媒时代来临,新闻媒体的业态版图处于不断升级和改写的革新历程。以AI合成主播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被运用于新闻内容生产和传播,为传统媒体行业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给新闻生产领域带来重构和优化。文章以AI合成主播为例,指出其在内容制作、信息编排和叙事风格上赋能新闻传播的同时,还要运用好智媒技术优势,在新闻采编、从业者素质和传播特色上深耕新闻产品。

【关键词】智媒融合;新闻业态;AI合成主播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02.020

2019年2月19日,新华社联合搜狗公司在首都北京发布全新升级的站立式AI合成主播新小浩,并推出全球首个AI合成女主播新小萌。这是我国人工智能与新闻生产深度融合的最新突破性成果,为智媒融合向纵深发展开辟出新道路。AI合成主播简而言之就是捕捉真人主播在新闻播报时的口型、表情和语言等叙事体系,高度还原和整合主持人身形、神态和话语风格,综合建模的人工智能新模式。

一、AI合成主播赋能新闻传播的新特征

通过对真人主播语言、口型和形态的学习,人工智能主播可按照传统主持人的工作状态和叙事风格完成新闻播报流程。智媒融合实现了新闻领域与前沿技术的双向联动。新华社AI主播依托AI技术进行虚拟新闻播报在世界传媒界也属先例,是我国新闻业态的一次大胆尝试。AI合成主播赋能新闻传播有以下新兴特征。

1.融实用性与展览性于一体,减少内容制作成本

在实用性上,AI合成主播采用人类的面部表情和体态举止进行传播,适应了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在展览性上,AI合成主播通过智能学习生成系统语言与拟人化表情符号,通过传播模式优化及多样态数据应用,逼近真人播报形态。综合看来,AI合成主播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见字发声,而是将实用功能与艺术价值融为一体,以智能算法为手段,从新闻播报韵律、停顿节奏和表达情感等多维度领域增强新闻内容输出的特质。合成主播在增强新闻生产领域科技赋能的前提下,降低了内容生产的人力、物力、时间和空间成本,大幅缩短了新闻信息制作的周期;在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中,逐步告别真人現场录制,大幅增强新闻制作和发布的传输频度和节奏。

2.集具象性与拟人化于一身,优化信息传播效果

AI合成主播在采取虚拟生命形象技术的基础上对新闻传播形象进行技术性全新建模,由于其拥有人脸面部轮廓和身形的具象写照,极具拟人化。站立式合成主播新小浩就采用真人主播邱浩的声音与外形;首个AI合成女主播新小萌的语音系统则取材于主播屈萌;而英文主播的声音元素则源自主播张朝。这些都是具象性与真人感兼具的数字产物,能营造出现场感的传播氛围。

在信息传播效果上,AI合成主播除在外部表现力上极具感染力外,内部制作模式也为其提供有力保障。AI合成主播播送的新闻都需要5人以上团队首先进行先期采编工作,而新闻视频输出时长则精简至一分钟左右,以求在精简化时空条件下内外联动,保证信息传播质量。在这种制作模式下生产的新闻主题突出、感染力强、信息结构简约,传播效果也极具针对性,迎合了现代都市年轻群体快节奏的阅读习惯和生活方式,确保受众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主动关注并获取大量关键信息。

3.融主动性与客观性于一体,深化数字叙事观念

究其根本,AI合成主播由人类创造,其核心的创作理念仍是为观众提供实用优质的传播内容。这一点充分体现其新闻内容生产的客观性。而AI合成主播播报模式本身也成为新闻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在与观众沟通交流过程中注重观众感受,实时调整表情动作,通过多元化表现形式拉近传受距离,具备主动性特征。当下,AI合成主播播报新闻这一传播行为本身比其传输信息更具话题性。

此外,AI合成主播还进一步深化了数字叙事观念,它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创造出虚拟主播形象,代替和优化真人主播报道新闻信息的传统模式,革新新闻生产业态,将技术性、艺术性充分融入新闻内容生产,让新闻发布在确保精细化的同时更具技艺性,推动新闻信息传递更加贴合新闻内容的本位价值。

二、AI合成主播给新闻领域带来的积极影响

AI合成主播是将图片生成和语音合成技术融合而成的虚拟播报功能,它在高效完成新闻节目制作和新闻播报工作的同时,实现了对信息接收端的精准弹性服务。在AI主播热潮下,新闻生产领域进一步细分,人机合作能否促成人机共赢,大众是否会适应和接受常态化的智媒口播模式,还需要新闻领域在时间和空间上对新闻生产模式进行深度挖掘和探索。

1.新闻生产者要全天候实时生产,强化内容把关

对新闻生产者来说,AI合成主播随时在岗是它的第一大优势,可实现全天候24小时实时新闻生产和输出,即使在夜间也可保持积极高效的工作状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真人主播的劳动压力和工作频度。比如,在新华社客户端中,2019年10月3日的最后一条新闻于夜间23:08:36发布,10月4日的第一条新闻就可在凌晨00:42:56发布。AI主播的信息播送状态始终保持积极主动,充分满足了受众对实时信息的求知欲望和社交需求。

在人工智能时代,AI合成主播在传播内容输出上仍具有一定进步空间,因为AI主播至今仍难以达成传统采编记者在新闻前期工作中长期培养的专业权威性、特色鲜明性和规范针对性。当下,AI主播处于对真人主持人模仿和整合的学习阶段,缺乏对新闻素材的核心转化力和对新闻信息的深度理解力。基于此工作状态,新闻领域工作者一方面亟须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并向现场主播的方向发展,培养实时播报技能,从而避免在智媒时代被高新技术淘汰。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出现与升级着实提高了记者工作效率,这样就给予新闻记者更多时间分析和优化稿件,并在依托大数据和智能算法的前提下,对新闻内容进行精细化把关,从而生产出更多高质量内容。

2.新闻传播者要多语言对外传播,革新职业素养

2019年两会期间,由科大讯飞推出的全球首个人工智能多语言AI主播小晴正式上线,依托机器翻译技术运用中、英、韩、日四国语言进行跨国界多语种同声翻译和两会直播报道。AI主播小晴的多语种直播在第一时间将两会信息实时对外传播,实现主播播送信息全球化,促进了国内新闻领域与世界各国媒体的高效沟通与交流。

在实现多语种传播的基础上,AI合成主播在精准性上也有先天优势,并在时效性上更胜一筹。这样就对传统真人主播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全能型新闻人才成为业界亟需的人才。正如麦克卢汉将技术看作人的延伸,AI合成主播诞生让传统主持行业搭上人工智能技术的顺风车,在解放其生产力的同时,进一步改善新闻领域行业风气,革新新闻人职业素养,在给传统媒体新闻记者和真人主播带来生存压力的同时,也充分激发其全媒体传播潜能。

3.AI合成主播要进行人性化程序设计,优化用户体验

AI合成主播具备易操性、程序化的信息传输功能,简而言之,它就是高度依赖人工智能技术孵化的24小时播音员,保证新闻信息实时传输到客户端。AI合成主播的语言输出、表情动作和精神状态等表现程序也都是按人类属性设置,贴合受众生活和认知框架,以此达成新闻信息的常规化交互输出。

除时效性外,受众在接收播报信息时,往往也会关注AI合成主播的微表情和微神态。在信息获知和用户体验等新闻传播细节上,传统真人主播更多强调议程设置的传播理念。AI主播这一身份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信息的内涵性,也让新闻信息注意力核心由文字内容过渡到传播方式,改善了传统大众传播中的单向传播状态,进一步提升了传播信息的接受率和转化率,也使传播信息得到便捷处理和实时反馈,丰富和优化了用户体验。

三、智媒融合背景下新闻业态的发展趋势

新闻媒体与人工智能的深层次融合能够强化新闻的科技赋能,助推信息内容的智能化生产与输出,使新闻产品衍生出更高的时代价值。在此基础上,新闻传播效率大幅提高,覆盖面更广,也形成更具实用价值和时代特征的智能化传播效果。因此,新闻业态要形成破局思维,以AI合成主播作为开局突破口,立足受众视角,借势智媒融合,从新闻“生产-传播-接收”的全过程革新升级,进一步完善新闻业态。

1.革新新闻叙事模式,提升新闻采编效率

智媒时代,传播技术的革新不仅改变着信息生产方式与传播交互格局,而且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新闻叙事模式的革新与优化。随着智能新闻客户端的普及,受众的阅读习惯和信息接收方式都朝个性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为此,信息产品要在传播手段、叙事风格和呈现形态上契合移动端用户体验需求,将原先的单向传播转化为双向互动,促使新闻叙事模式中的叙事主体、叙事方法和叙事风格向融合化、交互性和多维度方向发展,真正实现传统新闻叙事模式从数字化到数据化的时代转型,推动新闻领域全媒体传播业态向纵深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为新闻传输提供了移动式场所,降低了信息发布成本。新闻记者和现場主播可以把一手信息迅速传输至智能客户端,以此提高新闻采编效率,迅速捕捉和挖掘有价值、有看点的信息内容,使受众能够在浏览网页或APP的过程中近距离精准查看和接收关键信息;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制定高效、高质量采编计划,使新闻音视频信息呈现效果与AI主播播报形式巧妙融合,生产出符合时代节奏和受众传播属性的精品内容。

2.再造新闻从业者能力,锻造新闻生产的深度

人工智能对新闻从业者来说是一种有效辅助,它帮助人类过滤和把关新闻素材并制作全媒体化新闻信息,将其实时传输出去,从而使新闻记者从烦琐的新闻工作中得以解脱,去从事更具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新闻工作,也给予其更多时间进行自我提升。尤其在新闻特稿、深度报道和专题报道等细分领域,新闻记者要发挥和显现人类在精准分析事物、妥善处理情感元素等方面的优势,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创作更具人文关怀、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的新闻作品。

从十九大宣传到两会报道,各类主流媒体平台充分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生产领域紧密结合的主流宣传态势。AI主播全天候新闻播报、短视频直播化展现和智能云全息影像功能应用等,都助力新闻业态向更高水平发展。比如,光明网将“钢铁侠”多信道直播云台运用于2018全国两会报道,可同时为16家媒体平台提供高达3K画幅、4M码流的视频和VR信号。受众无须安装任何插件和第三方软件,即可通过手机查收高清VR直播,还可通过智媒云适配技术使用微博、微信等热门社交平台方便快捷观看并参与VR直播互动。由此可见,新闻领域要积极借势智媒技术,运用高新科技进行信息收集处理,提升新闻生产深度,从而促成与受众深度互动,提升平台聚合力。

3.丰富智媒应用场景,增强传受交互黏度

智媒技术正逐渐融入新闻内容生产的各个环节和阶段,它在给新闻传播端带来诸多便捷的同时,也提升了用户的观看体验和媒介生活方式。为进一步增强传受双方黏性,人们不应仅仅将智媒技术运用于新闻信息生产端,还应将其广泛运用于全媒体平台的信息输出渠道,全方位、多领域提升新闻业态的服务水准和运营范畴,与各类各级社交平台深度贯通,让智媒技术以更接地气、更通人心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

人工智媒在传受双方交互化沟通上拥有先天性技术和传播优势。AI主播可与人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理辅导,针对受众情绪转换聊天语态,将人类在各种传播场所下的表情、动作和语言等符号数据构建成新型智库,以此服务于观众各类精神需求,调动受众参与积极性。例如,在东方卫视的新闻直播节目《小冰揺揺吧》中,人工智能微软小冰担任主持人,其不仅可与真人搭档并灵活互动,而且能对网友进行实时采访。这种你来我往的传播方式改变了以往我说你听的被动传播格局,优化了传受黏度和传播效果。

4.建构智媒传播特色,全领域培育内容传输的情感性与智能化

新小浩较之前AI主播版本的一大进步就是,它不仅可以坐着播报信息,而且还能辅之以手势、动作、表情和姿态等各类传播符号,让观众身临其境般地感受新闻现场。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智能主播表演才艺、主持春晚和直播体育赛事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实现。届时,智媒体系包装下的信息传播特色将更加凸显和细化。从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来看,AI主播等智媒端口的情感更多表现为一种无脑化、程序化的算法功能,其自身动作、表情等更多是对人类认知符号的多维整合和贴合性模仿,还无法对各类新闻事件进行准确生动的情感表达。这将是我国新闻业态接下来在人工智能领域着力攻坚的堡垒。各类主流媒体须借势建构智媒传播特色,与娱乐、工业和教育等领域展开联盟,丰富新闻产品的运营属性,逐步培育人工智能新闻生产的情感性与智能化,提升AI主播等智媒端口的思想意识形态,为新闻业态在智媒时代的长久生存开辟有效路径。

四、结语

智媒融合背景下,AI合成主播成为电视新闻内容传播的载体,一定程度上具备真人主播的角色功能,但其当前的播报模式相较于主持人专业语音仍有一定的劣势,难以完全起到对各类新闻事件进行主持传播的作用。我们只有不断提升人工智能技术,才能使AI合成主播获得持久生命力。从发展形势上看,未来人工智能逐步取代部分行业领域人力资源已成定局。因此,我们要保持终身学习、不断探索的态度,合理利用人工智能。针对媒体领域,新闻人要将更多精力投入传播内容生产的高度和广度上。

参考文献

[1]何强.人工智能在新闻领域应用的新突破——从全球首个“AI合成主播”谈起[J].新闻与写作,2019(5).

[2]田佳玮.媒介融合视角下新闻发布的新特征——以新华社AI主播为例[J].青年记者,2019(17).

[3]娄艳阁.“AI合成主播”对新闻业态的影响——以新华社“AI合成主播”为例[J].传媒,2019(3).

[4]张帅.人工智能主播的前景分析——基于新华社“AI合成主播”的思考[J].中国记者,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