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世爵 何静
[导读]
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和省科技厅将科技孵化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不仅推动了全省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提质增效发展,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的全孵化链条,还促进了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实现突破性增长,规模与能力不断提升,成为广东新兴产业培育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力量。近日,本刊专门采访了广东省科技厅杨军副厅长,请他就广东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工作的总体情况,以及省科技厅下一步的相关工作重点进行了深入解读。
《广东科技》:杨厅长,您好!创业企业是我国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火种”,创业孵化机构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设施”。近年来,广东省把科技孵化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实施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动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快速发展、成效显著。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目前我省科技孵化育成体系的总体发展情况。
杨军:随着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和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作为推动全社会创新创业重要抓手的科技孵化育成体系被摆在了更为突出的位置。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建设,我省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基本健全,已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的全孵化链条,孵化器发展也实现了突破性增长,规模不断扩大、能力显著增强,创新创业氛围愈加浓厚,在全国孵化器发展中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
有几个数据和大家分享一下。第一个是截至2019年年底,我省共建有科技企业孵化器989家,众创空间986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52家,国家备案的众创空间超270家,数量均居全国第一;第二个是全省在孵企业数超3.1万家,累计毕业企业超1.7万家,为广东培育了一批高成长性企业;第三是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内创业团队和企业带动就业的人数,超过了56万人,其中吸纳应届大学生6.6万人,带动就业的成效十分显著。由此可见,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已成为广东新兴产业培育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力量。
《广东科技》:近年来,广东在推进全省科技孵化育成体系提质增效、优化创业孵化体系布局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杨军:2018年,国家提出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发展目标,并将孵化育成体系建设作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点工作。近年,广东省也在持续推进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提质增效工作,实施孵化器倍增计划,着重提升孵化载体的服务和运营质量,优化创业孵化体系布局。重点推进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快完善创业孵化政策体系,持续优化政策环境。近年来,广东省围绕支持创业孵化载体建设、推动众创空间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加快孵化育成体系提质增效发展等方面,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广东省科技孵化育成体系提质增效行动方案(2017-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构建起完善的创业孵化政策体系。
2019年,为贯彻落实“科创12条”的相关要求,省科技厅专门研究制定了各市建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众创空间税收优惠办理,试点高校、科研机构利用自有物业建设专业孵化机构等孵化育成体系工作相关实施指引。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制定《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载体管理办法》《广东省大学科技园实施办法》,考虑把加速器纳入全省科技孵化育成体系中,以加强对包括大学科技园在内的各类孵化载体的规范管理,构建更加良好的创业生态。此外,我们也在积极推动构建省市联动的政策机制,督促各地市加快出台孵化载体管理办法、后补助办法等文件,加大对科技创业孵化载体建设的支持力度,构建一个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
二是持续推进提质增效行动,构建全省科技孵化育成体系梯度发展格局。2018年以来,我省加快推进科技孵化育成体系提质增效发展,孵化载体“以申促建”工作取得新成效,全省逐步形成“孵化器(众创空间)登记-国家级孵化器培育单位(广东省众创空间试点)-国家级孵化器(国家备案众创空间)”的培育格局。
在“四个全覆盖”方面,国家级高新区实现了国家级孵化器的全覆盖,大部分省级高新区也实现了省级孵化器的覆盖;珠三角80%区县已建有孵化载体;粤东西北地区还实现了孵化载体的地市全覆盖。
三是设置高质量发展专项,引导全省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国际化、专业化、生态化发展。为进一步引导我省创业孵化载体向国际化、专业化、生态化以及粤港澳方向发展,省科技厅设置了《广东省科技孵化育成体系高质量发展专项》。一方面,希望通过支持国际化孵化载体建设,引导我省孵化载体加快提升国际项目孵化服务能力,拓展创新创业国际交流合作,集聚国际人才、技术、项目和资金,逐步构建起全球孵化服务网络;另一方面,通过支持省内创业孵化载体与港澳开展深度合作,更好对接港澳地区科技创新创业资源,建设面向港澳创新创业人才的孵化载体。
目前在国际化以及粤港澳方向,全省有25家孵化器建立了海外孵化基地,建设了130多家具备港澳元素的科技企业孵化载体,新认定了一批“粤港澳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加速了粤港澳三地创新资源与要素的流动,成为“双区”建设“双城”联动的重要牵引。在专业化方面,全省专业孵化器占比达1/3,主要聚焦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等领域,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此外,发展专项指南还支持我省龙头骨干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围绕当地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了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于一体的科技企业孵化育成链条,进一步为当地产业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动能。
四是多层次提升孵化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目前,全省已建立起超1.1万人的创业导师团队,其中,孵化器内的创业导师有8000多人,众创空间内的专职创业导师有3000多人,共对接辅导在孵企业2.4万家,创业导师服务体系日渐完善。2019年,我们还依托粤黑、粤藏等合作平台,在黑龙江建设孵化平台4家,在西藏建立了粤藏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平台,积极输出广东孵化模式。为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我们还持续举办“两个赛区”和“一项赛事”(“双创”大赛广东赛区、深圳赛区和港澳台赛),2019年数据显示,全省参赛企业数与团队数都大幅增长,其中参赛企业达5465家,位居全国第二。
五是加强行业研究,为孵化育成体系管理决策提供支撑。为更好地推动全省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我们还组织专业支撑机构基于相关统计数据,对全省孵化器、众创空间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全省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去年,我们形成了《广东省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发展报告2019》《泛珠三角区域创业孵化发展报告2019》《我省孵化育成体系国际化发展的研究报告》等系列研究报告,不仅为制定下一步重点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还为全省以及泛珠区域的创业孵化行业发展提供了参考。
《广东科技》:今年1月以来,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牵动了每位国人的心,在这场凝聚了全国上下各方力量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省科技厅以及省内科技孵化载体采取了哪些举措、发挥了怎样的效用?
杨军:在今年一季度的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省科技厅、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先后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发挥科技型企业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主力军作用的倡议书》《关于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与创业者共克时艰的倡议书》,出台了《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强化科技攻关 实施科技惠企行动 支撑疫情防控的若干措施》。一方面,我们支持全省高新区、国有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大学科技园、农业科技园对在孵企业实行“一免二减半”的免租政策。另一方面,我们还对在疫情期间作出重要贡献的孵化载体,在全省年度运营考核评价中予以评优支持,择优给予经费补助。
全省孵化育成机构积极响应,各类孵化载体纷纷采取相应防控措施,在孵企业和创业团队更是积极响应政府关于开展防疫技术及产品攻关、租金减免、延迟复工等号召。包括达安创谷、呼吸健康、冠昊生命、粤澳中医药、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中山国家健康产业基地等在内的10多家生物医药类专业孵化器,主动扛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重任,支撑超20家在孵企业开展防疫技术攻关和紧缺物资生产,充分彰显了孵化机构及在孵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
同时,金发科技、广州瑞粤、深圳高新奇战略新兴产业园、佛山创意产业园、中山坦南创客园、深圳福海信息港、深圳市汇聚创新园运营有限公司、东江高新区投资运营有限公司、网商时代(江门)、东莞中科云智等孵化器,还率先出台租金减免办法,为入驻企业和创业团队减负,释放出共克时艰、携手向前的强大正能量。根据对全省220家孵化载体的抽样调查显示,有大约86.3%的孵化载体为在孵企业减免了租金,我们预计2月到4月内将累计减免租金1.3亿元。
《广东科技》:您觉得当前我省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建设还存在着哪些短板?
杨军:虽然广东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建设近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短板。首先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依旧突出。目前,全省八成以上的孵化器、众创空间集聚在珠三角区域,云浮、河源、梅州等地市的孵化载体建设成效有待进一步提升;此外,广东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仅3家,占全国总数不到3%,数量和规模与我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要求以及经济、科技发展水平严重不符。第二是提质增效任务仍然较重,创业孵化资源整合不足,投融资等增值服务有待深化,特别是留学归国人员创业数量、在孵企业获得创投额、培育高成长企业和上市企业等效率指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孵化载体的专业化程度有待持续提升,尤其是龙头企业创办或参与孵化载体建设的积极性不高,需深入调研总结其孵化模式以及创立孵化载体的实际困难,引导龙头企业围绕自身优势细分领域建设专业孵化载体。四是国际化开放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国际项目的孵化服务能力不足,具备“走出去、引进来”能力的品牌化、规模化孵化机构和运营机构不多。五是孵化行业的整体孵化能力有待提升。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孵化载体迫切需要在投资建设、经营管理、专业服务等各方面进行能力提升。
《广东科技》:下一步,省科技厅在加快推进全省科技孵化育成体系高质量发展上将开展哪些重点工作和任务?
杨军:下一步,省科技厅将加快我省科技孵化育成体系的建设,深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和广州实现老城新活力的区域发展战略部署,进一步做好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各项工作,引导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向国际化、专业化、链条化方向发展,加快粤港澳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建设,推动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多措并举,重点开展以下三方面工作,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向深入,推进我省科技孵化育成体系高质量发展。
一是构建科技孵化育成体系梯度发展格局。尽快出台落实《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载体管理办法》《广东省大学科技园实施办法》,开展省级孵化载体、大学科技园的认定,积极推动国家级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的申建工作,科学引导我省各类孵化载体围绕创业企业成长的全生命周期,建设科技企业孵化育成链条,积极推动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和大学科技园的申建工作;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数量达到“两个上千”目标,认定一批省级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大学科技园,全省建成省级孵化器、众创空间和加速器超300家,省级大学科技园超15家;建立省市协同机制,开展“一对一帮扶”,推动实现珠三角县区孵化载体全覆盖、省级高新区省级孵化器全覆盖。
二是引导科技企业孵化载体高质量发展。引导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向粤港澳及国际化、专业化、链条化方向建设。突出港澳特色元素,推进粤港澳及国际化创新创业,建设一批粤港澳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及国际孵化器;支持龙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结合专业技术优势及产业资源,建设专业化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充分利用上下游产业资源,积极参与孵化载体的建设,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孵化链对接产业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鼓励围绕各地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于一体的科技企业孵化链条,支撑地方产业和实体经济发展。
三是提升深度孵化服务能力。壮大专业化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创业导师数据库,完善创业导师培训和分级评价机制,创业导师数量倍增至1.5万到2万人,从中遴选一批优质导师纳入孵化育成体系评审专家库,充分发挥创业导师的专业能力,开展“创业导师园区行”等形式多样的深度辅导,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服务能力,提高深度孵化服务水平;完善“广东孵化在线”的服务功能,加快提升科技企业孵化载体的服务能力,线上线下结合,对接创新资源、孵化资源与产业资源,全方位提升从业人员的深度孵化服务能力,构建完善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