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凌宇
(汉寿县交通运输局,湖南 常德 415900)
在当前施工技术发展下,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水平也在提升,在技术层面、经济层面突显更多优势。但由于水泥混凝土自身性质(其韧性低,随着温湿度变化会产生变形等),以及一些设计人员和建设人员对其认识不足,施工中防治不到位等,就会导致路面交付使用中会出现一些病害和缺陷,如断裂、脱皮,不仅会影响路面行车舒适性,还关系着行车安全性和路面的使用寿命。因此需对其可能产生的病害、成因有全面的认知,从设计、施工等方面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治理,保证路面的使用质量。
(1)纵向裂缝。一般在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中,高填方和填挖交接处等会出现纵向裂缝缺陷,其原因就是路基出现了横向不均匀沉降,或者板下的支撑不均匀而引发。比如,在施工中路段需通过局部洼地,但在道路两侧没有及时设置排水设施,导致其中产生积水,积水会进一步渗入地基、路堤下部,在长期的行车荷载下就会导致路面板开裂。
(2)横斜向裂缝。水泥混凝土路面中,横向裂缝和斜向裂缝一般出现在填挖相交断面、新老路基交界处,软弱地基路段也常见此类型缺陷。出现这两种裂缝的原因,就在于这些路段土基强度不均匀、不足,在浇注完混凝土后没有及时切割缝,导致该部位拉应力和温度应力集中,最终超过了混凝土实际抗拉力;或者在春秋季施工环境下,由于昼夜温差较大,混凝土路面会产生翘曲应力。此外,没有使用符合指标的水泥、施工中振捣不严密、施工中养护不及时等问题,也会导致裂缝产生。
(3)交叉裂缝。交叉裂缝是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裂缝交叉,出现这种裂缝可能是路面强度或者路面基层强度较低,或者存在水稳定性和水泥性能稳定性差等问题。这些缺陷还会引发板角断裂问题,这种裂缝会贯穿路面板全厚度,其板角与裂缝之间的距离小于端点所在路面板一半的边长[1]。
(1)纹裂、板面剥落现象。纹裂和网裂是一种发丝状、浅细表面裂纹、网状裂纹,影响路面板质量和外观。此类缺陷的产生主要是施工中采用的水泥混凝土水灰比不合理,存在水灰比过大、施工抹面操作过度、养护不及时等施工不规范情况。此外,施工中在水泥混凝土中使用了低劣集料,或者拌和用水的盐分过高,水泥中的碱就会与特定矿物质发生碱硅反应导致病害产生。
(2)麻面和露骨病害。麻面缺陷是指某些路段的路面板粗糙度较大,一般是因为在施工中混凝土初凝前遇降雨,而将其路面板的表面结合料逐渐磨失而使其光滑性受损。水泥混凝土使用的混凝土表面灰浆不足,或者泌水提浆等会引发混凝土保护层脱落问题,引发露骨病害,同时会降低路面表层强度。
(3)磨光损坏。水泥混凝土路面在行车车轮荷载的反复碾磨下,会降低其表面摩擦系数,严重影响行车安全。路面表面施工中水泥砂浆层强度控制不到位,采用的集料耐磨性差,在公路长期使用下,其路面磨光问题就会相当严重。
(4)坑槽和孔洞问题。路面施工中,使用的水泥混凝土拌合料若不均匀,在路面板强度不足的情况下容易破损,并进一步发展为孔洞。局部路面板的面层骨料会脱落,进而产生坑槽缺陷。
(1)接缝破碎。接缝破碎是在临近接缝或裂缝一定范围内发生,由于施工中对接缝处理不当,将部分填缝料挤出、剥落,接缝被硬石子阻塞,此时受混凝土伸胀作用影响,其上部压实力集中,超出了混凝土自身的抗剪强度,混凝土板受到了剪切、挤压,就产生了裂缝、混凝土碎块等。接缝处两端混凝土如果强度存在一定差异,受传力杆作用,也会引发这一问题。
(2)拱起。混凝土板胀缝之间往往具有较长距离,在使用的前期不会出现明显伸胀,填缝料如果失效,在收缩过程中就会导致石子掉入其中;或者施工完成后没有及时养护,热胀冷缩效应下会加宽板缝,伸胀过程中压力过大,且高于基层和混凝土板件摩擦力,但低于混凝土抗压强度下,相邻接缝处在板伸长下就会导致两板拱起[2]。
(3)板底脱空。这种病害指渗入并滞留在板底的有压水,在板接裂缝、边缘下基层细料被挤出,导致基层顶面、板底面存在局部脱空问题。在公路工程排水不完善、横坡设置不合理等情况下,路基路面在水的浸泡下会使得路面唧泥而导致板底脱空。除此之外,如果基层材料存在局部松散的缺陷,在路基土压实不均的情况下,也会出现这种问题。
水泥混凝土硬化后具有非塑性特征,在路面板接缝处容易变形损毁,如出现错台、沉陷等问题。以错台病害为例,其主要是操作不当引起的,即在横缝处没有设置好传力杆,在车辆荷载作用下会导致路面板不均匀沉降,接缝处相邻的路面板在垂直方向产生高度差。
原材料因素和制作工艺因素局限下,受混凝土自身脆性影响,其内部容易产生微裂缝,且数量较多、不均匀,加大了其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另外,施工中缺乏质量良好的抗滑构造,也会导致路面出现质量问题。要保障行车安全,需要提高路面抗滑性能。
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设计中考虑不全面相关。比如,缩缝、切缝所使用的填料不合理,导致外界水渗入基层,排不出去,路面在车辆长期挤压下,会引发断裂缺陷。路面需要跨越刚性结构物时,没有合理设计配筋,导致路基与面层在两侧路基填土残余沉降影响下脱空,进一步导致路面断裂。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横缝与纵缝灌塞中,前者采用的是沥青,后者则不需灌注沥青,而需要布置路肩盲沟来排水。路面在长期使用下,路面板块受行车作用被不断挤压,横缝和纵缝中的填缝料会失效。在此情况下,地表水更容易渗入基层,无法通过路肩排水设施顺利排出,基层被软化产生唧泥现象,路板边缘基础难以实现有效支撑,就会产生脱空、错台等病害,这些病害进一步使得路面板开裂、破碎[3]。
首先,把好原材料质量关,严格进行原材料的检验工作,不可在施工中使用不合格材料。混凝土中要使用碎石配置,控制好骨料最大粒径参数。其次,保证施工质量,控制好切缝温度、时间,设置科学合理的排水设施。最后,在正式施工前,要规范开展试验段施工,从中获得准确、有效的试验数据,合理调整材料配合比、用量等参数。
(1)面板的断裂、破碎病害,需要将已经破碎的混凝土板全部凿除,在处理好基层之后再将凿除部分重新浇筑混凝土;也可以使用弹性黏合修补材料,沿着裂缝将其嵌入,裂缝被封以有效防水,正常发挥板体的功能。在板块的裂缝比较多的情况下,可以先画出标线,沿标线切齐后凿去中间的混凝土,之后再重新浇筑。
(2)错台病害。一般会选择将其铲除的方式处理,之后使用与原先混凝土同标号的混凝土修补好,可以适当使用快速修补剂,以尽快完成治理作业,使交通得以尽快开放。
(3)水泥混凝土龟裂、网裂和施工缝破坏等问题,可以通过替换板块来对面基层进行修补,要使用级配好的集料,或者进行薄层表面处理[4]。
经济发展下,我国道路交通压力不断加大,公路路面质量要求提高,不仅要控制好其设计和施工质量,还要做好养护管理工作,提高其质量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实现路面病害的有效预防。养护维修工作要经常性、预防性开展,保证路面平整度、横坡适度,可以实现顺畅排水,抗滑性能等也符合要求。对此,应组织相关检测机构调查路面状况,制订好养护计划,确定养护内容和责任,规范养护工作。路政管理也要加大力度,禁止超载车辆通过,保证路面养护达到质量标准[5]。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过程中,其重要内容就是路面的承载力、扩散荷载性能,选择合理的结构层进行路面结构组合设计,使其可以承担设计使用年限中交通荷载,且路面使用性能良好,可以很好地适应各种环境条件。
首先,原材料控制。严把材料关,使用安全性能合格、强度高、耐磨性好的水泥;尽量采取直径一致的钢筋配置纵向钢筋;要保证主要材料粗颗粒的级配良好,可适当采用细颗粒以填充空隙;粗骨料需保证质地较密,且强度较高,满足混凝土强度要求。
其次,抗压强度控制。水泥混凝土路面在投入使用后承受各种荷载,因此需具备足够的抗压强度。混凝土强度越高,则其刚性、抗风化性能也就越好,同时其干缩性也越大,实际使用过程中面板易出现开裂问题,因此往往通过强度判断混凝土质量以及相关因素的影响。同时,水灰比越大,则水泥混凝土强度越高,因此需要合理选择水泥标号,控制好砂石质量,检测现场砂的实际含水量,进一步调整水灰比。
最后,施工技术控制。施工技术因素会直接影响施工质量,不仅要保证施工人员技术水平,还要确保材料、设备、信息技术以及检验检测技术合格,正确采用新工艺,促进现代化公路建设发展。
水泥混凝土路面要保证强度、抗滑性能等良好,满足实际使用中质量安全要求,就必须严格规范设计、施工和养护,掌握各种病害类型和成因,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理措施防治,保证路面质量和运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