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静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4)
近年来,山西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黄河、太行、长城“三大板块战略”的提出,掀开了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篇章;将山西省建设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决策,加快了山西省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速度;深化文旅融合,实现了山西省旅游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2011年以来,山西省旅游总收入占地区GDP的比重逐年上升。经过8年的转型发展,截至2018年底,山西省旅游产业总收入占地区GDP的比重已从11.60%上升到了39.83%。这对于一个能源重化工基地的省份而言,说明转型发展成效明显。可见,山西省旅游产业正进入稳步发展的快车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显突出。
从绝对增长量来看,近8年来山西省旅游产业中的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游客人数、入境过夜游客人数、外汇收入等4项均保持逐年增长。截至2018年底,山西省国内旅游收入达到6 699.46亿元,接待国内游客达到70 400万人次,入境过夜游客达到71.35万人次,外汇收入达到37 798万美元,如表1所示。
表1 2011—2018年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统计
山西省旅游行业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支持下,全省的旅游市场表现十分抢眼:国内旅游市场高位运行,客源市场不断扩大;旅行社针对入境旅游市场的自主外联能力不断增强,深度游产品深受市场青睐;出境旅游市场增长平稳,表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1.国内旅游市场。从客源对象来看,山西省国内客源除了本省游客外,主要以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北京等周边省份和城市居多。2017年,山西省接待的5.6亿人次国内游客中,有3.29亿人次来自本省,有7 484万人次来自周边省份,占整个国内旅游市场的32.4%,呈现出典型的周边型旅游市场特点。
从国内游客的属性来看,以中青年游客为主,而且男性游客远高于女性游客,游客的平均出游时间为1~3天,停留时间的长短受假期时长的影响较为明显,自驾游是游客选择的主流出行方式。
2.入境旅游市场。从近几年旅行社入境游客情况看,近程市场以台湾游客最多,港澳次之。外国游客结构中,亚洲市场以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为主要客源国;欧洲市场以法国、德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家为主;北美市场发展稳定,美国是最大入境客源国,根据携程旅行网平台数据统计,2018年美国在山西省入境客源国的占比已经达到42.5%。
在入境旅游产品中,深度游、主题游深受游客欢迎,游客的主要游览路线以传统的经典线路“大同—五台山—平遥古城—乔家大院”为主,同时进行延伸和扩散。
3.出境旅游市场。山西省居民出境游以港澳台为主,其次是东南亚地区。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旅游倡议的不断落实,欧洲旅游目的地成为了出境游的“新宠”。据统计,2017年山西省省内居民出境游人数为64.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05%。在出境游游客中,赴港澳台的游客占到全部出境游游客的26.75%,而赴欧洲的游客比上年增长了76.90%,是增长最快的出境旅游目的地。欧洲旅游目的地中,除西欧以外,东欧、南欧的人次增幅较大,在50%以上。
旅游企业的发展现状是评价旅游产业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在“食住行游购娱”这条完整的产业链中,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山西省旅游企业数量如表2所示。
表2 2011—2017年山西省旅游企业数量 单位:个
1.旅游酒店。近年来山西省酒店数量持续增长,旅游住宿规模逐年扩大。尤其是单体饭店和低端饭店的增速最快,所占比例最高。而由于市场环境、国家政策和评星流程等因素的影响,星级酒店导向减弱,饭店的品牌影响力已经超过星级对客人的吸引力,因此星级酒店数量反而呈现出逐年递减的情况,直到2017年才出现回暖的迹象。
2.旅行社。山西省旅行社的总量保持稳定,市场预期偏好。由于出境旅游需求增长,出境游旅行社也随之不断增加。在市场优胜劣汰的角逐中,旅游市场进一步集中,山西省旅行社呈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两极分化趋势。2017年公布的太原市30家重点旅行社在2016年的营业总额达到62.64亿元,占全市旅行社营业收入的93.60%,占全省旅行社营业收入的73.92%。随着旅游行业信息日益对称,旅行社的价格优势逐渐下降,因此越来越凸显出服务和专业化的重要性。
3.旅游景区。山西省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点众多,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持续推进。A级旅游景区数量从2011年的95个增加到2017年的162个。以A级景区体制改革为契机,参与改革试点的景区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全省各地旅游景区在经营管理方式和经营业绩等方面都获得了切实有效的提升。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是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山西省的旅游景区中,传统品牌景区的关注度最高,比如五台山、乔家大院、平遥古城、壶口瀑布等。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游客对景区的智能化要求也逐渐提高,因此建设复合型、智慧型旅游景区将是未来旅游景区的发展趋势,而这种创新型景区对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需求势必明显增加。
山西省旅游职业教育的开端为1985年成立的太原旅游学校;后因行业发展需求,陆续在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学院等高等院校开设了旅游专业;为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一些职业高中也相继开设了导游、酒店管理等旅游类专业,基本形成了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总体人才培养格局。
《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至2017 年 12 月,山西省开办旅游专业的院校共有 59 所,其中高等院校 51所,中等职业学校8所。由表3可以看出,山西省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数量总体来说并不稳定,高等院校的旅游教育院校数量在连续几年下降后,到2015年开始出现反弹增长,但中等职业学校的旅游教育学校数量却呈现持续萎缩的趋势。
表3 山西省历年旅游教育院校数量
在旅游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山西省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基本相同,课程体系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部分。旅游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山西省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采取“理论学习+顶岗实践”的模式,核心课程以传统的旅游知识为主,其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导游证考试的通过率。随着山西省旅游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对新型旅游人才的需求日益明显,因此旅游教育院校在人才培养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应做适当调整,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
为了深入研究旅游产业与旅游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协调程度。
旅游产业与旅游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中最能反映系统相互作用的指标为:接待国内游客人数、国内旅游收入、星级饭店从业人员、旅行社人员、A级旅游景区从业人员、职业院校毕业生人数(含高职、中职)。本文收集了山西省2011-2017年上述 6个代表性指标的数据,如表5所示。
为了归纳统计样本的统一分布性,需要将样本的度量单位统一。因此对相关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即选取山西省2011-2017年旅游产业和旅游职业教育各类相关指标的最大值,运用归一化处理公式,将各相关指标压缩在0~100的范围内,成为综合评价值。各类因素计算公式为:
其中,yi是第i类因素的相对值,xij是第i类指标各年份的具体值。处理后的结果如表6所示。
表5 2011—2017年山西省旅游产业与旅游职业教育复合系统各指标数据
表6 2011—2017年山西省旅游产业与旅游职业教育复合系统各指标相对值
雷达图可以直观地反映整个系统的协调度。一个协调的系统应呈现为一个从中心向外部逐渐扩展的“蜘蛛网”。系统越协调,图形越趋向于正多边形。将表6中的数据录入后,可以得到图1。
图1 2011—2017年山西省旅游产业与旅游职业教育复合系统协调发展雷达图
1.复合系统逐渐走向良性协调发展。从图1中可以看出,较早年份的多边形呈明显的不规则性,这说明尽管当时旅游类职业院校的学生数量较多,但在旅游市场中,人才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随着旅游产业和旅游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不规则多边形逐渐演化成较规则的六边形,这种变化趋势表明,复合系统的协调度在不断提高,说明旅游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旅游企业从业人员配置不均衡。近年来,山西省进行转型发展,大力推动新兴产业,而旅游业正是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突破口和关键点。在山西省旅游市场持续升温的同时,旅行社和旅游景区的从业人员逐年攀升,基本能满足市场需求。但与此相反的是,山西省星级酒店从业人员数量却持续减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国家政策的影响以及“八项规定”的出台,全国星级酒店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降星、摘星热潮,市场需求的萎缩直接导致星级酒店数量的锐减;另一方面是由于山西省本土经济的局限性,高星级酒店尤其是国际联名酒店进入本土市场的数量较少。从2017年开始,山西省星级酒店数量开始出现快速增长,洲际酒店、皇冠假日酒店、希尔顿酒店等国际品牌酒店陆续入驻,星级酒店重新迎来了“春天”。因此星级酒店的人才需求也就更为迫切,这也是未来旅游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之一。
3.旅游职业教育规模缩减,难以满足旅游市场的人才需求。从图1中可以看出,职业院校毕业生这一指标持续偏低,其主要原因是山西省高校实施扩招政策、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的数量持续增多,以及学生和家长对旅游行业认知存在一定的误区等,山西省高职和中职院校招生难度增大,数量不断下降,但旅游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仍是旅游市场人才需求的主力军。因此,职业院校招生人数的减少势必对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旅游产业是一项集旅行社、住宿业、餐饮业、旅游景区、旅游交通等众多企业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产业,而旅游职业教育是为旅游产业提供必要人力资源支撑的主要来源。因此,政府部门可以将旅游职业教育纳入旅游产业整体发展的规划中,让旅游职业教育成为旅游产业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实现各种旅游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1.抱团取暖,共建旅游教育联盟。近年来,虽然山西省旅游职业教育为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山西省旅游产业和旅游职业教育整体起步晚、发展缓慢,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这样的局面并不利于山西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可以采取抱团取暖、强强联合的方式,由旅游协会、旅游企业和旅游职业院校共同构建旅游教育联盟。加入联盟的所有成员单位相互协助、共同合作、资源共享。首先,旅游协会可以为旅游企业和旅游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政策引导和扶持;其次,旅游企业可以向旅游职业院校投入教育资金支持,进行科研开发、项目共建,同时也可以赞助旅游协会开展各种比赛活动,促进行业发展,选拔行业人才;最后,旅游职业院校可以根据旅游企业的需求,订单培养专项人才,满足市场需求。通过这种联盟的方式可以提高旅游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旅游业与旅游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
2.扬长避短,打造特色旅游院校。山西省的旅游职业院校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全国旅游职业院校中整体竞争优势较为薄弱。为提高山西省旅游产业和旅游职业教育在行业领域的影响力,应该秉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在现有旅游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从省内选拨部分师资力量雄厚、硬件设备精良的职业院校进行资源整合,重点培养。不同的院校可以根据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各自擅长的方向,打造学校的特色优势。例如,有财务专业优势的学校可以侧重培养旅游财务人员;有语言专业优势的学校可以侧重培养不同语种的导游人员;有营销专业优势的学校可以侧重培养旅游策划与管理类人员等。
根据历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山西省旅游产业人才缺口较大,旅游教育行业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加之从业人员对行业的认可度较低,导致行业人才流失严重。鉴于此,旅游职业院校应该遵循“一老一新”的原则,积极调整课程设置,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以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需求。
1.强化“老”元素,体现“课程思政”理念。长久以来,旅游职业院校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思想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在保留传统思政课程的同时,旅游职业院校应结合专业特点开设“职业素养与职业形象塑造”“职业规划”等课程;另一方面,应将“课程思政”的理念和内涵贯穿于所有专业课教学中。这样才能确保培养的学生真正做到德才兼备,契合社会和行业发展的方向。
2.增加“新”元素,培养创新创业意识。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日益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尤其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产业不仅直接推动了“食住行游购娱”等众多行业的发展,也间接推动了农林渔牧业,甚至新型工业的发展。在这种复杂多变的产业环境下,旅游职业教育在注重学生旅游知识和服务技能培养的基础上,也要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增设创新创业课程,开展创业计划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以便于学生更加灵活地适应行业发展,更多元地选择就业渠道。
当前山西省旅游职业院校与旅游企业的合作方式较为局限,主要以提供实习生、兼职授课、挂职锻炼等方式为主。无论合作的广度还是深度都有待进一步挖掘。结合目前国家的宏观政策引导和行业发展需求,校企双方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加强合作。
1.校企携手,共同建立大师工作室。建立大师工作室可以将旅游行业的骨干人才,甚至稀缺人才引入教育教学中,并通过现代学徒制的方式,将众多技艺传承下去,比如成立“导游大师工作室”“非遗技艺大师工作室”“酒店服务大师工作室”等,通过日常教学和项目合作的方式,校企共同为行业培养高端稀缺人才。
2.校企携手,共同推进“1+X”证书工作。从2019年开始,我国在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启动了“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其中,学历证书是进行专业学习的基础,而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对专业学习的一种补充和延伸。目前,旅游职业院校学生考取的资格证书比较单一,主要以导游证为主。校企可以共同探讨研究,结合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和发展方向,确定更多适合旅游专业学生考取的证书。有效落实“1+X”证书工作将有助于教育标准和企业标准融为一体,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更有效的载体,更有助于推进旅游职业教育改革,培养行业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