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俞灵琦
从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获奖情况可以看出,上海的科技创新正聚焦社会民生领域,一批高水平成果在支撑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和生命健康上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
焦点一:生命健康领域表现卓越
随着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谜底”,上海在高等级奖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同时在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上则持续保持着较强的竞争力。这一定程度既展现出上海的科创策源能力持续提升,也体现出上海这座城市开放创新的活力。
在涉及获奖项目的诸多学科中,生命健康领域尤为突出。上海所获奖项涉及31个专业提名组,覆盖了全国(59个)半数以上专业提名组。2019年度上海市生命健康领域获奖项目较多,共有11个项目获奖。
其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平红领衔团队完成的项目“内镜微创治疗食管疾病技术体系的创建与推广”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针对临床关键问题,从适应证扩展、并发症防治和预后评价上开展系统研究,创建内镜微创治疗食管疾病技术体系,取代外科手术成为符合适应证食管疾病治疗的“金标准”。
从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获奖情况可以看出,上海的科技创新正聚焦社会民生领域,一批高水平成果在支撑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和生命健康上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
科技创新关注百姓“衣食住行”,旨在提高百姓生活水平。公众普遍关注的生命健康、医疗卫生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涌现了大量优秀成果。这些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对保障百姓身体健康、便捷百姓生活、促进城市和谐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9年上海市生命健康领域获得的11个项目奖项中,涉及基础医学、内科与预防医学、药物与生物医学工程、外科与耳鼻咽喉颌及中医中药等多个学科。其中,不少项目由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的高校科研工作者牵头完成。
除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的成果外,近年来,上海生物医药创新成果正加速涌现:落实新一轮生物医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九期一、尼拉帕利胶囊、可利霉素片、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注射液、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糖尿病药物YG1699、全景PET/CT、首款肿瘤电场治疗产品Optune、VitaFlow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等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上市和产业化实现重要突破。
据《上海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发展规划(2019—2023年)》发布,聚焦重点疾病和优势学科领域,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等一批高水平医疗机构,筹建首批11个上海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因此,面向国家战略和重大创新需求,上海需要聚焦包含生物医药在内的重点领域,并加快推进关键技术突破,推动成果应用和示范,加快实现创新与产业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推动重点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进而实现生物医药前沿领域的更大突破。
作为此次在生命健康领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周平红领衔团队完成的项目“内镜微创治疗食管疾病技术体系的创建与推广”对于推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领跑”的意义。
食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我国每年需手术治疗的新发病例超30万。传统外科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而内镜微创创伤小、恢复快、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是受食道管管腔狭小、管壁菲薄等解剖特点限制,难度大、风险高。
相比于动用锋利的外科手术刀治疗,内镜好似医生的灵巧“探头”,具有直接观察病变、发现病变、处理病变的独到优势。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由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领衔的团队就通过世界首创的多项内镜新技术,让更多患者免去传统手术之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取代外科手术成为符合适应证患者治疗的“金标准”。
2006年,周平红团队成功开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并向全国推广,这种技术可整块切除病变,术后复发率低;2007年,团队率先将ESD技术应用于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将其命名为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这一技术和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被认为是推动内镜技术进入固有肌层肿瘤治疗时代的标志。
这两项新技术还推动了国际指南将内镜治疗的禁忌证改写为内镜手术的适应证;同年,周平红又在国际上创新开展无腹腔镜辅助的内镜全层切除术(EFR)……“我们对胃肠道夹层肿瘤—黏膜下肿瘤的治疗,包括全层切除术等方面,领先欧美整整10年。”周平红介绍,目前,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每年都吸引着10至15位外籍医生前来进修。
其中,在薄薄的食管壁里建立一条“隧道”,以治疗吞咽困难、食物反流的贲门失弛缓症,是周平红团队的“拿手绝活”。如今,团队在国际率先建立的POEM术(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已成为治疗贲门失弛缓症首选。
贲门失弛缓症是由于食管贲门部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食管下端括约肌弛缓不全,食物无法顺利通过而滞留,从而逐渐使食管张力、蠕动减低及食管扩张的疾病,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一。由于食物摄取困难,久病者会产生体重减轻、营养不良等表现,严重者甚至丧失劳动能力。
对此,最有效治疗该病症的办法就是切断食管下段括约肌。在过去,要切断食管下段括约肌唯有“开刀”一条路,虽然疗效确切,但创伤大、并发症多。而针对此症的POEM术(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能够将胃镜伸入食管黏膜下,通过特质器械建立黏膜下“通道”,直达食管下段括约肌并选择性切断,达到“无切口、微创伤”的治疗效果。2010年至今,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团队已累计完成POEM手术3000余例,占全球此类病例数的一半。
“可以说,从以前到国外学习先进治疗技术,到现在国外医生排队来中山医院学习内镜技术;从以前的‘学习加创新’,到现在的‘超越并引领’,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周平红说。
目前,内镜下的微创诊断和治疗理念已逐渐被公众所了解,而在周平红团队看来,这一技术的创新与推广任重道远:“建立工作室的初衷,是希望把这些较为成熟的技术‘沉下去’,深入基层,广泛应用。在人员培训、技术下沉、操作规范化等方面,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正如小小内镜蕴含无限广大的生命舞台那样,上海在国家科学技术奖上所取得的硕果也正是上海生物医药领域的技术创新向前迈进的标志。在助力健康中国的道路上,上海科技工作者正瞄准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的战略制高点,聚焦优势研发领域持续攻关,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同时将科学医疗的理念和技术播撒向五湖四海,造福更多病患,为促进科技和经济深入融合作出更大贡献。
《关于加强本市医疗卫生机构临床研究 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2019年12月16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加强本市医疗卫生机构临床研究 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以完善上海临床研究体系,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方案》提出,上海将推进一批研究型医院建设。制定研究型医院建设标准,强化临床研究能力、临床诊治能力、成果转化能力的评价。基于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强化“医工结合”,到2020年底,本市重点建设5家研究型医院,成为重大疑难疾病的诊疗平台、临床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引领本市和国家临床研究发展;到2030年,涌现一批世界级的研究型医院,产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成果,成为全球医学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强化重中之重学科建设,结合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腾飞计划”,到2020年,建设15家左右上海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个医学协同创新集群。在市级医院推进临床研究机构建设,所有市级医院均内设专门的临床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