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后,浙江省科技厅、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围绕“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中的应用基础研究”方向,支持浙江树人大学树兰(杭州)医院、浙江数字医疗卫生研究院、浙江每日互动公司等,通过承担“可追溯、可预测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模型构建”项目,开始研究用“大数据”的方法来分析散落在各地的隐形传染源。
据介绍,该项目运用大数据的方法,采用可视化分析技术发现距离相关的传播规律和人口流动与传播链的相关性,进一步掌握与武汉密切接触的流动人群在浙江省的人口监控流动情况,推进了疫情社区网络化管理工作。项目成果在二代、三代病人的溯源、监测重点人群的活动和了解各地的防控措施落实成效中发挥作用,为防控工作决策提供支撑。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认为,传染病防治最重要的是发现传染源再控制传染源。在发现传染源当中,那么多人口,又是大流动,加上春节前后的大迁移,要靠流行病学一个一个去问询调查,这是很难的。
用什么方法才能找到这些隐形的传染源呢?疫情一开始,浙江省就在全国率先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并推出“十个最”的防控举措,其中第一条就是充分运用“大数据+网格化”手段,精准滚动排摸所有相关人员,并落实具体管控措施。这项研究一方面可以把这些敏感的传染源第一时间锁定隔离;另一方面还能帮助政府决策物资投放以及防控手段。
“大数据时代,现在跟过去SARS不一样。过去,大家也不知道人往哪里流,现在其实一目了然,人员流向非常清楚。”李兰娟认为,应该用科技的手段帮助管理部门,来了解疫情可能发生的动态,也可以帮助疾控部门对可能流动的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