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睿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三闸镇畜牧兽医站,甘肃 张掖 734000)
动物免疫接种是用人工方法将免疫原或免疫效应物质输入到动物机体内,使动物获得防治某种传染病的能力,是动物疫病综合防控的重要手段,具有防治传染病流行、节省养殖成本、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等重要作用。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免疫失败的现象,导致畜禽养殖和疫病防控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阻碍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部分养殖场(户)没有认识到动物免疫的重要性,养殖过程中不重视免疫接种,存在轻防疫重治疗的现象,不能自觉履行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义务。部分养殖场(户)因担心免疫后出现的应激反应会造成经济损失,而拒绝免疫接种,严重影响了免疫质量[1]。
一是饲养管理不当或动物受到惊吓、饥饿、寒冷时高级神经活动中枢易发生紊乱,从而导致机体的抗体水平和免疫能力降低。二是动物受到结核杆菌或肺炎球菌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时,分泌的具有抑制嗜中性白细胞吞噬作用的因子会造成免疫抑制,影响免疫效果[2]。
免疫不规范是导致免疫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工作人员不能严格按照免疫流程开展免疫工作,为了减少工作量同时接种不同疫苗或刻意缩短了不同疫苗的接种间隔,因疫苗间的相互干扰而导致免疫失败。二是接种方式不合理,没有严格区分皮内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注射方式,在增加了免疫难度的同时也影响了免疫效果;免疫方式(饮水、喷雾、滴鼻、点眼、注射)、免疫部位、免疫剂量、免疫针头选择不当等易引起免疫应激反应,影响免疫效果。三是接种所用器械消毒不彻底或重复使用,不仅会降低免疫效果,还会增加感染风险。四是疫苗稀释不当,没有按照规定的比例或稀释液进行稀释、稀释用具没有进行严格消毒、稀释条件(避光、避风尘和无菌)不严格等[3-4]。五是没有加强免疫,目前大多数疫苗都要重复免疫或多次免疫才能达到理想效果,但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养殖场(户)却忽略了这一点。
一是从事疫苗生产的厂家较多,生产的疫苗质量更是参差不齐,甚至部分厂家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生产的疫苗质量不达标,养殖场(户)选用该疫苗必然会导致免疫失败。二是从正规厂家采购的疫苗,使用时已过了保质期或即将过期,也会导致免疫失效。三是疫苗运输或保存方式不当,会导致疫苗失效或灭活。四是按照规定稀释后的疫苗放置时间过长也会导致免疫失败。
一是要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符合国家质量标准且在保质期内的疫苗,并确保疫苗稀释后在4 h内使用完;拒绝使用试验产品或中试产品。二是按要求储藏和运输疫苗。疫苗的运输有条件的地区需采用冷链车,没有冷链设施时可用冷藏箱,运输途中要避免强光、暴晒和高温等。疫苗的储藏要严格按照说明书分类进行,疫苗均要低温保存,一般情况下国产冻干苗的适宜保存温度为-20℃以下,进口冻干苗和灭火苗的适宜保存温度为5℃左右,建议有条件的养殖场(户)配备专用的疫苗冷藏设备。
养殖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动物疫病种类较多,所用疫苗的性质和免疫周期也不同,养殖场(户)要根据动物疫病流行特点、抗体水平、疫病种类、疫苗种类、生产需要和饲养管理条件等优化免疫程序,合理制定接种剂量、接种时间、接种次数和时间间隔。接种疫苗后要时刻观测免疫效果,确保机体抗体水平;接种多种疫苗时要注意时间间隔及接种顺序。
根据《动物防疫法》的相关规定,在兽医主管部门的统筹下开展动物免疫工作。接种前,对动物的身体状况和抗体水平进行检查、监测,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疫苗种类、稀释液和接种方法。由取得相关资质的兽医或者在其指导下进行疫苗接种及反应处置,接种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免疫程序,并做好消毒工作以防治交叉感染。接种后要佩戴免疫标识、记录免疫档案,定期进行免疫效价监测,及时完善免疫计划、补免。
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微信公众号、会议、现场实践指导等多种方式,开展多层次、大规模的宣传培训工作,向广大养殖场(户)普及《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使其充分认识到动物免疫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进行动物免疫,从而提高免疫质量和免疫效率。同时也要对基层防疫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其认知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严格按照免疫规范和免疫操作流程进行接种免疫,能够根据区域内的疫病流行特点合理选用疫苗种类和接种方式。
动物的健康水平和饲养管理方式密切相关,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可提高动物群体的健康水平和机体抵抗力。养殖过程中要合理确定饲养密度;提供优质的生长环境;严格控制饲料质量,尽量饲喂全价饲料、严禁饲喂霉变饲料;规范使用兽药和抗生素等;及时淘汰或无害化处理带毒动物;坚持自繁自养,降低感染风险。同时也要严格落实养殖场及周边的消毒工作,进入生产区的所有车辆和人员也要彻底消毒;畜禽调入前或调出后要将场地、栏舍、食槽、水槽等清扫干净,然后用高压水枪冲洗,最后再进行喷雾或熏蒸消毒,减少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