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琳,贾宁远,吴振鹏
(广州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广东广州 511430)
长期以来,气象部门提供气象服务的方式均比较单一,并且服务产品相对固定,缺乏针对用户特征的个性化定制服务。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定制化服务的流行,用户行为大数据分析的兴起,针对用户个人特定需求的互联网产品(今日头条、网易云音乐等)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衍生出来的气象服务产品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已经可以逐渐根据用户的需求来提供适合大众需要的产品[1-6]。郑奕[7]认为气象新媒体要注重不同渠道的差异化服务;梁晓妮[8]基于公共气象服务需求调查数据,分析公众气象服务用户需求的差异问题,用户需求与基本的需求规律有差异,也与气象部门认为的“理想需求”存在不一致的地方。为了提高产品供给方式的智能程度,做好气象服务工作,气象部门专门针对用户需求做了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不同的气象服务产品的需求既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但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运用交叉分析法:将用户特征(身份特征、出行方式)设定为横向数据,将气象服务产品(实况产品、预报产品、预警产品)设定为纵向数据,从交叉、立体的角度分析二维数据,获取不同类型的用户最关注的气象服务产品。
马斯洛原理: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行为经济学的原理,研究不同用户的在天气过程中的对不同气象产品的需求程度。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5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在自我实现需求之后,还有自我超越需求(Self-Transcendence needs),但通常不作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必要的层次,大多数会将自我超越合并至自我实现需求当中[9]。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经济社会的发展促使人们更加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质量。对于气象服务而言,能够提供更加贴合人民群众需求的服务产品是气象服务迈向更高水平的重要标志[10-11]。
根据建设需求,本研究从两个方面对基础的用户进行调研,以不同身份的人群以及处于用户行为习惯不同的人群对气象服务产品种类的需求差异入手,并将这个需求差异运用于广州天气微信的个性化气象服务菜单建设中。调研内容包括广州天气微信改版升级在即,你希望怎样设计?又想获得怎样的专属定制?……
通过对不同职业的人群调研,研究不同职业者对气象产品的需求程度。将目前可供选择的气象服务产品分为1)实况大PK;2)天气预报(基于位置的分钟级降水提醒及未来24 h的逐小时预报);3)实景分享;4)天气预警;5)我的晴雨钟;6)上下班天气;7)停课预警;8)早间天气;9)实况分布图;10)生活指数。同时提供输入框让用户录入想要获得的气象服务产品及对广州天气建设的建议。在一周的调研时间里,共收集有效问卷1 265份,从调研数据来看,参与调研的用户中,上班族人数最多,有790人参与,占总人数的62.45%,学生次之,有393人,占总人数的31.07%,其他不确定职业人数76人,占总人数的6.01%,退休人员最少,只有6人,占总人数的0.47%。
对于上班族来说,需求程度前4的气象服务产品分别是天气预报(90%)、天气预警(76%)、上下班天气(64%)、实况分布图(29%);排名最后的气象服务产品依次是停课预警、我的晴雨钟、实况大PK。
对于学生来说,最喜欢的气象服务产品是天气预报和天气预警,88%和70%的受访学生选择这两项;选择实况分布图、停课预警产品的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35%、34%;占总数最少的产品依次是我的晴雨钟、实况大PK、早间天气。
对于退休人群来说,选择天气预警产品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83%;而选择天气预报次之,占总人数的67%;排名第3、第4的气象产品是早间天气和生活指数,有占总人数50%和33%的用户选择了这两项产品。在退休人群中,排名最后的产品依次为我的晴雨钟、上下班天气以及停课预警。
通过对不同用户行为习惯的人群调研,研究不同用户行为对气象产品的需求程度。本研究将最日常的交通出行方式作为用户行为进行分析。把出行方式分为骑车、步行、驾车、公共交通(公交、地铁)。将目前可供选择的气象服务产品分为a.未来的降雨,b.降雨导致的路面湿滑、积水,c.风力(包括台风、雷雨大风等),d.紫外线强度,e.空气质量,f.雾、霾及其导致的能见度降低,g.气温(炎热或寒冷),h.空气湿度;同时提供输入框让用户录入想要获得的气象服务产品。
在该次调研中,共收集有效问卷6 295份,从调研数据来看,参与调研的用户中,使用公共交通(公交地铁)最多,有5 037人,占总人数的80.02%;步行次之,有2 659人,占总人数的42.24%;骑车人数为 1 155人,占总人数的18.35%;驾车最少,只有902人,占总人数的14.33%。
对于选择乘坐公交地铁出行时,选择未来的降雨的最多,占总人数的84.03%;气温次之,占总人数的62.16%;降雨导致的路面湿滑、积水及风力分别占总人数的51.63%、49.42%,位居第3、第4;而空气湿度、能见度以及空气质量最低。
对于选择步行出行时,未来的降雨,降雨导致的路面湿滑、积水以及气温是最关注的气象产品,分别占总人数的83.42%、67.51%以及62.14%。
其中,最不关注的气象产品为空气湿度、能见度以及空气质量,分别占总人数的4.37%、12.66%以及14.12%。
对于选择驾车出行时,最关注的气象产品是降雨导致的路面湿滑、积水,占总数的72.79%;未来的降雨以及雾、霾及其导致的能见度降低分别占总人数的65.81%及62.88%,次之;而最不关注气象产品依次是空气湿度、空气质量、紫外线强度。
对于选择骑车出行时,选择未来的降雨,降雨导致的路面湿滑、积水以及风力最多,分别占总人数的80.56%、70.8%及65.89%;选择空气湿度、空气质量及能见度低最少,分别占总人数的3.67%、12.17%及24.89%。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公众对不同的气象服务产品的需求及关注程度存在一定的共性,同时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对于不同职业的用户,天气预报和天气预警是所有气象服务产品中需求或关注度最高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需求及关注程度第3、第4类的产品。对于上班族来说,上下班天气也是日常工作出勤时需要关注的气象信息;对于退休人群来说,早晨锻炼是日常生活的习惯,早间天气和生活指数是必不可少的气象产品;可对于学生来说,停课预警将直接影响到未来是否会停课以及是否会延时上课,这对学生来说是日常生活中需要获取的气象信息。
对于选择不同出行方式的用户,大部分选择未来的降雨以及降雨导致的路面湿滑、积水这两类气象产品。然而,对于选择乘坐公共交通的用户来说,气温以及风力也是非常关注的;雾、霾导致的能见度降低对选择驾车出行的用户来说,也是行车驾驶时影响较大的气象要素;对于选择骑行的用户来说,紫外线的强弱也是关注的气象信息。
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以温度、降雨为主的一类基础气象产品作为公众气象服务产品的首选项,关注度超过80%。首先气温的高低以及未来是否降雨是直接影响身体状况、日常活动以及情绪状态最基本的要素,也是人类最底层的生理需求;其次是以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为主的第2类气象产品。灾害性天气(例如:台风、造成洪涝灾害的暴雨等)对人类短期的生活质量、生活状态有一定的影响,如参加户外运动(旅行、体育活动)、身处野外环境时等状态下,此类天气对公众的人身安全带来影响,公众对这一类产品的关注来自于对社会安全保障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此类产品的关注度仅次于基础气象产品,这也满足马斯洛理论中,当人满足生理需求后随之对安全产生需求。第三是以生活指数(湿度、空气质量、紫外线、能见度等)、特定时间段的天气预报(上下班天气、早间天气)为主的气象产品,一般针对特殊群体在从事某项具体活动时所需要的。例如,参加户外活动(骑行、徒步等)的人们会更关注紫外线指数;选择驾车出行的人们会更关注能见度,早晨锻炼的部分老年人会更关注早间天气,而上班族则是更关注上下班天气。这一类气象产品是为了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达到内在价值的肯定,自我价值的实现,属于最高层次的尊重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需求。
1)用户对气象服务产品的关注、喜爱程度也正是其需求程度的体现。用户对气象服务产品的需求度符合一定规律,对于不同职业的用户,天气预报和天气预警是所有气象服务产品中需求或关注度最高的;而对不同职业的用户,第2第3需求关心的都是与职业息息相关的产品,比如上班族关心上下班天气、退休人员关心早间和生活指数、学生关心停课相关信息。这个结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析理论也是相符的。
2)在实际情况中,用户需求的差异性正是因为最高层次需求驱动体现,所以未来在气象服务工作中,不仅要对公众提供共性的气象服务,更进一步的发展趋势是提供具有个性化的专业气象服务,对用户进行精准智能匹配,推送气象服务产品。
3)公众是气象服务的对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公众需求的研究,应该结合社会科学理论,做到跨学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