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细娇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任务是以德育为中心,更应该以综合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德育体会,以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课程内容,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组织社会调查,发展学生的知识素养;引导自主理解,保障德育体验的真实性,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整合,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实践过程获得道德观念与法制意识的提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道德与法治》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这一过程需要道德主体的不断创生,才能形成自我品德意识、认知、价值、能力、行为与风貌。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好多教师总是以理论教学为中心,道德主体只是在课堂中被动地聆听着教师的理论讲解,课后完成知识记忆活动,进而生搬硬套地完成作业或练习,应对期中、期末考试便算完成任务。这种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程序,学生成为理论知识的容器,不可能将德育主题及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即便学生在练习考试中取得高分成绩,但并不代表着学生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和法治修养。
新课改的实施,提出要还原课程本真,借助道德与法治课程优化学生道德品質,且将综合实践活动列入课程结构,深化与完善德育体验,使学生在实践中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基于这种情况,作为思政教师,必须把初中“道法”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根据课程内容,确定实践的活动主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校落实“德育为首”教学理念的基本媒介,对初中生的人生发展与思想品质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有人说,综合实践活动是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质量的重要方式。但是从现实角度来说,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程序要比课堂教学更加繁琐,且耗时耗力,开放程度较高,难以完全取代课堂教学。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流程、主题内容与教学周期,通过完善的实践教学准备来减少实践意外,保证每一轮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就主题的创设而言,应具有针对性,应结合《道德与法治》各章节内容来确定,力求新颖有效。
二、组织社会调查,发展学生的知识素养
思政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以社会调查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调查中,获取道德观念与法制意识的提升。社会调查可以让学生利用课本知识,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深入到自己所在的乡村之中,猎取第一手调查资料。再经过资料的汇总和分析,师生共同总结出调查报告,揭示社会生活中人们的道德意识与法制观念状况,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效锻炼实践操作能力。
我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和纠纷,不仅需要依靠道德、亲情、友情来协调,而且需要法律来调整。因此,我就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时间亲自查阅网络中有关案例的分析,聆听懂得法律常识的人士的分析,综合实践活动结束之后,学生更懂得法律已经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法律通过调整社会关系,不仅服务于人们当下的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
三、引导自主理解,保障德育的真实体验
《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别于其他学科,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必须要以学生的自主理解为基础,强加给学生的德育观点,未能取得学生真正的心理认同,则难以对学生的精神发展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时也要注意正确引导,保障学生的自主性与能动性,确保学生的德育体验是真实的、丰富的,要引导学生自主汇总与展示德育感受,促使学生自觉改善个人行为意识。
总而言之,《道德与法治》课程关系着初中生的思想认识与精神财富,因此,要把初中“道法”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实践过程获得道德观念与法制意识的提升,以丰富的实践体验来落实以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科教兴国的政策,促使学生成长为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责任编辑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