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伦敦时间1月31日晚11时,伦敦市中心的议会广场上响起掌声与欢呼声。这一刻,英国正式退出欧洲联盟。回顾历史,英国和欧盟间几番周折的故事,剪不断,理还乱。从1961年,英国提出加入欧共体被拒;到1973年,时任英国首相爱德华·希斯重启英国入欧谈判;到2013年1月23日,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首次提及举行脱欧公投;到2016年近2000万英国民众在公投时选择脱欧;再到2018年6月,英国女王批准了保守党政府提交的法案,正式结束了英国作为欧盟成员国的身份。
疑欧传统
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和其相对孤立于欧洲大陆的地理状况,让英国一直以来都有“疑欧”的传统,特别是百年战争以来,英法之间的矛盾冲突此起彼伏。19世纪后,英国奉行对欧洲大陆事务不干预政策。而欧洲大陆国家则与英国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渴望联合。这种历史传统,构成了英国与欧洲大陆之间连结的障碍。
但是,二战后,欧洲满目疮痍。面对这样的局面,英国政府首先提出了建立“欧洲合众国”的概念。时任首相丘吉尔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保证欧洲不再爆发战争。但是此时的欧洲大陆,在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的领导下,并不相信英国的真实目的,所以,欧洲合众国的提议昙花一现。丘吉尔和戴高乐之间的关系非常糟糕,这种关系来自于历史,也传承到往后的时空。
貌合神离
1951年4月18日,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西德六国签署《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此时,英国已经没了日不落帝国的影子,只能够依附美国的政策,不仅没有参与欧共体,还与欧洲另外六个国家联合,试图抵抗欧洲一体化的道路。20世纪60年代,英国和美国的关系出现变化,迫不得已,英国开始接触欧共体。1961年8月,英国申请加入欧共体,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鉴于英美的特殊关系,担心英国进来会出现类似“特洛伊木马围城”的负面后果,直接否决了英国的入欧申请。
1967年5月,时任英国首相威尔逊再次申请加入欧共体,戴高乐依然拒绝了。在这种背景下,希斯就任英国首相后,首先宣布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降级为自然关系,77岁的戴高乐此时也告老还乡,英国入欧的曙光终于出现。1973年1月1日,英国正式成为欧共体的成员国。尽管费劲周折加入欧共体,但是英方态度依然有很大不确定性。1975年6月英国就“是否继续留欧”举行公投,三分之二的英国公民选择留欧,但英国疑欧思潮影响依旧存在。这股影响到了2000年以后再次兴盛,此时,德国抓住了欧盟话语权,欧盟成员中又陆续发生了希腊债务危机、叙利亚战后难民危机等大事件,“脱欧”再次列入英国议会的日程。2004年欧盟史无前例的大扩张:波兰、匈牙利、捷克等東欧国家加入欧盟。许多英国底层民众对来自波兰等东欧国家的移民的恐惧及抵触是许多英国人在公投时投票脱欧的原因之一。
英国脱欧虽然在当时出人意料,但是当我们仔细回顾战后英国和欧洲之间曲折的历史,似乎英国民众做出脱欧的选择也变得合理了起来。英国从来就不自认为是纯正的欧洲国家。英国有她曾经的殖民帝国,现在还和英联邦国家保持着紧密的关系。英国和大西洋另一边的美国则更是关系紧密。这一切都使得英国难以毫无保留地拥抱“欧洲”这个身份。
(摘自澎湃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