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秀宾
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要致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政策,是风景园林在乡村振兴中的雏形,结合当时的国情,经过实践证明这项举措不无道理。中国这几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发展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尽管诸多乡村振兴项目的提出,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助力,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乡村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空间需求,与现阶段乡村生态系统发展之间的矛盾加剧。而风景园林的应用,在实现乡村振兴的同时,起到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作用,并满足地域文化延续的需求。因此,在乡村振兴发展中有效应用风景园林,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乡村景观保护与建设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为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达到乡村振兴的目标,国家在乡村风景园林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但是,乡村景观项目的建设未达到预期要求,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未保存乡村当地的风貌,新型的乡村振兴景观设计与传统的自然景观无法平稳衔接,造成了断层,使得传统的景观无法较好地传承;二是乡村景观设计不合理,缺乏整体统一的规划,用地破碎性和不连续性破坏了传统的自然效果;三是盲目提升乡村景观效果,没有从实际出发,影响当地原有的乡土文化传承,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通过大拆大建来凸显景观的观赏性与规模性,未明确认知城市园林与乡村园林之间存在的本质差别;四是景观项目建设操之过急,未结合乡村具体情况进行景观项目建设与保护,甚至在建设期间采取不利于乡村发展的手段,导致其景观项目建设失去应有的价值与作用[1]。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天气气候存在着较大差异,并孕育出差异化的建筑形态和文化。风景园林的有效建设与应用,可以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传承与弘扬当地民俗文化、环境特色、地域文化等,维持乡村经济与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1)合理布局和规划是景观设计中极具重要意义的部分,不仅要合理规划设计农村场地的不同区域布局,更要通过分析场地的大小尺寸、周边村落分布及阳光照射,以达到最终的景观效果。
(2)便利村民及外来旅客。道路的景观设计使外来人员产生“带入感”,这其中的设计理念不是随意将各种元素杂糅在一起,而是通过对视觉方向的引导,在必要的村口节点制造“锦上添花”的效果,同时要满足行人活动空间的需求。
(3)以植物造景为主的边角地绿化。村落边角地较琐碎繁多,宜划片区统一基调进行设计,结合道路景观设计集中呈现、统筹布局,在示范点集中体现植物景观的层次感。在植物选择方面,宜保护古树名木,种植本土树木、花草爬藤类等地域特色且轻养护的品种。
(4)旅游景点及生态田园的构建。充分保留山水、林田、路沿、村落等气息浓郁的自然生态环境,科学利用自然植被、坡地、湿地、良田,成片种植季相开花植物,加入多方元素打造有创意、有亮点的农家乐或网红胜地。
海港区北部片区美丽乡村环境综合提升工程位于秦皇岛市,是该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项目之一。项目总面积1600000m2,囊括风景园林、公园、园林小品、农业景观等。项目于2017年第三季度完成,成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振兴及乡村旅游开发项目。
2.3.1 整体规划与细节相结合,突出景观特色
2016—2020年国家计划培育10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由此可看到,中国乡村振兴不能一味地学习国外的景观设计,而应更多地对本土特色景观进行提炼。乡村景观与当地文化息息相关,乡村文化是构建乡村生活体系的精神支撑。实现对乡村活力的维持,需重视对乡村个性的保持,将乡村特色与历史文化保护相结合,促进乡村文化建设。不同地域的乡村文化具有差异性,而独特的乡村文化蕴含着独有的魅力与内涵,如山环水绕的苏派民居来源于姑苏文化、有着“中国画里的乡村”美誉的宏村来源于徽州文化、红砖古厝的乡情来源于闽南文化,而部分海岛可以对渔村文化进行提炼,设计趣味游乐项目,结合地中海风情打造特色小镇,吸引游客前往。在文章提到的工程案例中,将山、海、村镇相结合,实现了各类自然及人文资源的有机结合。
2.3.2 因地制宜,多方位打造生态景观
利用乡村生态景观挖掘旅游项目。风景园林应用主要是对当地文化、自然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园林景观设计期间要综合考虑当地地形地貌、动植物资源、民俗文化等方面,尽可能减少人工建设痕迹,重视对园林建设与保护成本的合理控制。如安溪梯田地形韵育出茶香文化,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乡村振兴的发展要因地制宜,风景园林应用需与乡村生活、生产相契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氛围[2]。
2.3.3 从环境角度出发,规划和保护相结合
乡村资源囊括农业用地、植物、山脉、动物、文化、水文等,在风景园林建设与应用过程中,需秉持资源保护原则,在确保上述资源不受风景园林建设与应用影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进行乡村资源保护,提升再生资源利用率,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促进乡村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特别对古树名木和遗址应当采取措施加以保护[3]。
2.3.4 以人为本,尊重民俗文化
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人民”的角度提出来,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其设计与建设必须以人为本,根据当地风貌及文化民俗进行相应的设计,以保障乡村景观能够体现当地文化内涵,符合当地需求,展现较强的文化特色。同时,风景园林在具体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应立足于农民本位的角度,针对生产、生活用地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使用,且通过相关政策制度的落实调动民众积极性,踊跃加入风景园林保护与建设中,确保乡村民俗文化与风景园林充分融合,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在海港区北部片区美丽乡村环境综合提升工程中,设计单位将该地区村落进行有机整合,采用多组团、多特色小镇的开发模式。尤其是特色景观小镇的应用,突出了各组团村庄的景观特色,将美化环境、提升村民生活品质、发展旅游产业等内容进行有机结合。
乡村园林的建设关系乡村环境的提升,在乡村园林打造中主要涉及元素、空间的运用,其中包含生活景观、生产景观以及自然景观等,在延续乡村历史文脉的同时,可以提取与乡村园林景观特点相符的造景元素,保证其运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融合成有机整体,以此来提升人的感受[4]。同时,在乡村环境的营造中,将空间形态和自然形态有效结合可以提升乡村景观的整体感观,无论是鸟瞰的屋顶还是立体的三维空间,都可以让民众的欣赏范围得以扩大,使文化得以保存。而树作为景观最基本的组成元素,因海拔、风向、土壤、光照的影响,呈现的外形姿态也不一样,不同的疏密、冠幅高低可以有效分割实体空间,结合生态构筑物及小品,营造乡村的野趣性。
随着乡村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诸多旅游项目逐渐被开发与应用,包括农田、民宿和村落等旅游项目,如江南的水稻田、哈尼的梯田中的色彩和地形有着固有的风格。而网红景点借助水体、村落、民居进行更深一步的打造,有景观、有故事的网红景点会更加耐人寻味[5]。网红景点的最初形态是通过大片色彩鲜艳的花田及异国风情的小品结合而成,完全脱离了乡村当地的人文及民俗文化,而想让网红能一直“火”下去,需以自然文化景观为基础,融入人文情怀,尊重并突显优势。如红砖古厝就是融入乡愁情怀去保留文化打造景观,在勾起一代人回忆的基础上吸引人流,同时秉承这份文化延续下去。
在坚持适地适树和乡土植物优先的原则下,对乡土植物的培养,尽可能减少引进外来植物。乡村当地的攀援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美观且不失野趣,如爬山虎、常春藤、炮仗花、五叶地锦等。充分利用植物间的垂直绿化搭配,既保证植物生态群落的稳定,又延长植物景观的观赏性,如常春藤与五叶地锦混种。若乡村本土植物具有特色性,当地政府可以积极与外地城市合作,大力培养乡土植物并为其他城市输出,在提升乡土植物培养比例的同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如东北的乌拉草、河南的腊梅、湖北的湖北梣、浙江的雪藕等,而厦门翔安大嶝岛培育出的胡萝卜、西瓜、龙眼在营造景观的同时,也能促进经济发展。所以,加强乡村对特色本土植物的培养,通过对本土原生态植物产业的大力发展,可为乡村振兴发展助力[6]。
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国际地位进一步的提升,靠的不再是“崇洋媚外”的生搬硬套异国风光,而是根据国情,结合中国当地文化对乡村进行改造。习总书记在十九大会议上提出了“乡村振兴”这一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建设新农村,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以理服人,建设美丽新农村。吹响“乡村振兴”号角以来的这几年,风景园林在乡村环境改造和旅游景点(网红景点)打造运用居多,大力建设乡村生态园林,结合乡村资源、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分析,积极开发符合当地特色的旅游项目,加大乡土植物培养力度,通过对乡村资源的整合与合理应用,让风景园林为乡村振兴增姿添彩,并实现乡村环境大提升,人文气息与大自然资源和谐共存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