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亮 李荣 赵新军 褚庆民 都治伊 罗植允
患者男性,51岁,因“反复牙痛1个月,再发加重1 h”就诊。患者1个月以来,于劳累后反复出现牙痛,以左侧下颌牙为主,不伴冷汗,无明显胸闷胸痛,无肩背部放射性不适,每次持续20 min左右,自服止痛药效果欠佳,休息后牙痛可缓解。曾于口腔科就诊,行口腔检查: 双侧上颌牙未见明显龋损,冷热检测及叩诊无阳性体征。患者于入院1 h前晨练后再次出现左侧上颌牙痛,疼痛剧烈,伴出冷汗,无明显胸闷胸痛,休息后不能缓解,遂至我院急诊就诊。患者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10年余;有吸烟史20余年,平均20支/d。急诊予常规镇痛处理后,患者牙痛无明显改善。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V1~V6导联ST段抬高,急查高敏肌钙蛋白I(hs-TnI)1.949 ng/mL,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示呈右优势型,左主干(LM)未见狭窄,前降支(LAD)近中段管状狭窄90%~95%,远段延迟显影,第二对角支(D2)近段弥漫性狭窄60%~70%;旋支(LCX)未见狭窄,血流通畅;右冠状动脉(RCA)未见明显狭窄,血流通畅。与患者家属沟通后,决定在前降支行支架植入术(LAD-PCI)。在病变处植入Xience 3.0×28 mm支架1枚,造影显示LAD血流通畅,支架贴壁良好,无夹层及慢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分级示血流Ⅲ级,手术成功。术后随访1周,患者未再发牙痛。
急性心肌梗死(AMI)常以胸痛为首发症状,部位多在胸骨体中段或上段之后,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和下颌部等。在症状不典型的AMI中,无胸痛的患者约占1/6,其中主诉仅为牙痛的患者不足1%[1]。
该患者病程中均无明显胸闷、胸痛症状而仅表现为牙痛。心源性牙痛是指由于心肌缺血导致的牙齿牵涉痛,牙痛位置往往不明确,左侧较常见,伴或不伴心前区症状,口服止痛药多无效,但服用硝酸甘油可迅速缓解[2-4]。有研究认为,患者心肌缺血缺氧,心肌内乳酸等代谢产物大量堆积,刺激心脏自主神经感觉传入纤维,痛觉信号经胸1~5交感神经节与相应脊髓段,引起相应脊髓神经所分布的区域疼痛,而该节段同时支配颈部和口腔颌面部感觉,且与胸部感觉神经存在重叠支配。大脑对表皮的痛觉识别能力较对内脏的痛觉识别更为敏感,因此错误地将来自内脏的疼痛识别为来自表皮区域的疼痛[5-6]。
心源性牙痛多以左侧下颌牙疼痛为主要表现,疼痛部位不明确,与牙髓炎疼痛类似。其机制可能与AMI患者心肌代谢产物刺激交感神经左侧颈上神经节,使交感神经兴奋反应性增强,去甲肾上腺素与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促进炎性因子表达,进一步激活核因子(NF)-κB炎性反应信号通路,使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异常放电增多,对左侧三叉神经下颌支产生刺激,诱发疼痛。下颌支的主要分支有颊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分别对颊部、颊侧牙龈、舌侧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的痛觉进行支配,其在无菌炎症刺激下,诱发左侧下颌牙痛,而具体疼痛部位不明确[7-8]。本例患者牙痛特征与典型心源性牙痛高度符合,此情况下误诊率超过30%[9]。
作为临床医生,面对此类表现不典型的AMI患者,应拓宽诊断思路,尽早明确诊断。在诊断以牙痛为主诉的AMI患者时:(1)应了解患者既往情况,2型糖尿病患者或老年患者痛觉敏感性下降,以牙痛为主诉的AMI易在此类群体中发生;(2)关注存在危险因素(心脏病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肥胖等)的患者。该患者为中老年男性,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吸烟史20余年,存在明确的危险因素。
在牙痛的鉴别诊断方面,牙髓炎主要表现为牙齿突发剧烈疼痛,夜间加重,对冷热刺激敏感,具体疼痛部位不明确,既往有明确龋齿病史[10]。心源性牙痛也存在疼痛部位不明确的临床特点,但牙痛发作常存在明确诱因,多于劳累后或情绪激动后加重,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症状可缓解,常规止痛药常效果欠佳,伴或不伴明显胸闷胸痛症状,牙痛程度与口腔科专科检查结果不相符。有患者可见牙冠楔形缺损、牙隐裂、牙龈轻微充血,但牙齿病变程度与疼痛程度不完全符合,疼痛部位也与病变牙齿不完全对应,且疼痛可向颈、臂、肩、咽部放射[11]。除鉴别临床表现外,还可完善心电图、心肌酶学、心脏彩超等检查。
结合本例和既往文献报道,笔者总结以牙痛为主诉的AMI三联征如下:(1)有明确危险因素;(2)发病前常有劳累、情绪激动、饱食等明确诱发因素,伴或不伴有口腔科疾病; (3)牙痛部位以左侧下颌牙为主,疼痛部位多不明确,发作时予常规镇痛药效果不明显,予硝酸甘油后牙痛可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