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整理□本刊编辑部
编者按
当前,世界经济低迷、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机械工业承压前行。但政策、行业自身积极行动等利好因素依然存在,2019年全年机械工业经济总体将较平稳运行。尤其机械工业标准化工作的大力推进,对机械工业趋向良好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值此新年之际,我刊对机械工业领域技术产品文件、紧固件、螺纹、带轮与带、弹簧、绿色制造、增材制造、农机、拖拉机、起重机、工业测控和自动化等11个主要行业标准化工作情况进行汇总,以馈读者。
以下各行业标准化工作情况由相关标委会供稿,本刊整理。
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20世纪下半叶出现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技术和近年来兴起的基于模型的定义(Model Based Definition,MBD,又称数字产品定义)技术使得技术产品文件的定义形式和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作为智能制造的基础支撑技术领域之一,近年来技术产品文件领域的技术研究和标准化工作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推广应用以绿色、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设计技术”、 “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将技术产品文件纳入“智能工厂标准”范畴,是其“重点标准化方向和领域”之一。 《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也将技术产品文件领域的标准化工作作为“实施智能制造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的重点工作之一。此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对于推动相关技术应用所需的技术文件领域的标准化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SAC/TC 146全国技术产品文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TC 146标委会”)成立于1989年9月,至今已有30年。2014年11月由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批准换届,现为第五届。标委会下设三个分技术委员会,CAD制图与技术信息分技术委员会(SC 1)、工艺文件与技术信息分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SC 2)和通用规则分技术委员会(SC 3)。
近一年来,标委会着眼于发展未来,围绕本领域技术发展和智能制造需求,按照2019年标委会工作计划安排,在国家标准制修订、团体标准、国际标准化、标准化科研、标委会组织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国家标准制修订情况
积极推进《机械产品制造过程数字化仿真》和《机械产品三维工艺设计》两个系列国家标准研制工作,已于2019年11月完成征求意见,计划近期组织开展审查工作,并于2019年12月底前进行报批。
(2)团体标准发布情况
在中国图学学会的指导下,积极开展T∕SCGS 301001—2019《机械工程图学中标准教学指南》、T/SCGS 303001—2019《技术产品文件 产品残余应力图形符号表示法》、T/SCGS 303002—2019《技术产品文件 机械产品设计综合标准化指南》、T/SCGS 303003—2019《机械产品三维建模通用要求》、T/SCGS 311001—2019《技术产品文件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能等级标准》等五项团体标准研制,并顺利发布实施。
(3)国际标准化情况
2019年5月16至24日,由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办,机械总院集团和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共同承办的ISO/TC 10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产品文件技术委员会第35次会议及其工作组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借助会议在中国召开的机会,积极加强与各国专家的交流,为推动技术产品文件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由中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ISO 21600:2019 Technical Product Documentation(TPD)-General Requirements of Mechanical Product Digital Manuals正式发布,推动国际标准ISO 21143 Technical product documentation(TPD)-Requirements of digital mock-up virtual assembly test for mechanical products顺利推进至FDIS阶段。推动ISO/NP 24351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threedimensional modeling for mechanical products成功立项。
(4)标准化科研
推动2016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专项《机械产品设计工艺仿真及信息集成标准研究与试验验证》项目顺利验收,推动《基于数字仿真的机械产品可靠性测试方法标准研究与试验验证》等在研“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专项和“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 (NQI)专项项目顺利实施。依托标委会委员单位,积极组织申报相关标准化科研项目。
(5)标委会组织建设
积极筹备并推动标委会换届工作,目前已经征集完新一届标委会委员,正在编制组建方案,并上报国家标准委。
下一步,标委会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规范标准制修订过程管理,严格控制标准进度和质量,确保按计划进度、高质量的完成标准制定任务;二是梳理现有标准体系表,结合增材制造、人工智能、服务型制造等制造业发展热点领域标准化需求,持续完善优化技术标准体系;三是继续推进在研国际标准工作进程,同时全面了解国际标准态势,重点跟踪和掌握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核心动向,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国际标准提案;四是组织做好在研标准化科研项目的实施和验收工作,并结合国家“十四·五”有关政策文件要求积极申报并承担相关标准化科研项目。
(1)紧固件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
1)国标制修订工作。2018年~2019年获批准立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共10项,除五项《核电厂用紧固件》系列国标在年会时发送征求意见稿草稿外,其余五项将提前完成;2017年下达的《紧固件机械性能 不锈钢和镍合金钢的选用和特性》 (20173435-T-604)和《紧固件机械性能 耐热和高温用不锈钢螺栓、螺钉和螺柱》 (20173436-T-604),一并在2019年年会上审查。 《核电厂用紧固件》系列国标制定工作也已紧张有序进行。
2)立项申报情况。2019年9月提交《紧固件机械性能 平垫圈》等九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建议和《圆头环槽铆钉连接副》等八项行业标准制定计划项目建议。
3)报批国标。提前完成《开口挡圈》等六项国家标准草案(报批稿)的整理及上报工作,目前已通过国家标准审评中心技术审查。
4)国标发布。2018年9月和12月底,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17项紧固件国家标准。
(2)团体标准制定工作情况
团体标准《紧固件机械性能 索氏体不锈钢螺栓、螺钉和螺柱》和《紧固件机械性能 索氏体不锈钢螺母》于2018年7月正式立项。在全国紧固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紧标委”)秘书处的组织下,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河北信德电力配件有限公司等近10家单位组建了索氏体不锈钢紧固件机械性能标准工作组,于2019年10月形成了该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等文件。
(3)标准化科研
1)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NQI项目)。逐步推进2017年NQI项目《质量和可靠性标准研究》中《核电厂用紧固件 不锈钢螺栓、螺钉、螺柱技术条件》等五项国家标准的研制工作。
2)扭矩系数试验室间数据比对。全国紧标委秘书处组织开展了大规格螺栓连接副扭矩系数试验室间数据比对工作,以便统一生产企业、用户、检测单位扭矩系数测定方法,确认不同原理试验设备试验数据的准确性。
3)基于紧固件的基础零部件标准化军民融合方法与机制研究。2019年9月提出,拟以紧固件为研究对象,以点及面,研究探讨基础零部件标准化军民融合的方法和相关机制。
(4)获奖
2019年10月,GB/T 32076《预载荷高强度栓接结构连接副》系列标准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叁等奖。
(1)国际标准化会议
1)ISO/TC 2及其分会2019年年度会议。于2019年10月14日~10月18日在法国里昂召开。全国紧标委主任委员丁宝平和秘书长陈艳玲参加此次会议。我国作为ISO/TC 2的P成员国一直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并从跟踪采标的一般性参与转向ISO标准制修订项目的实质性参与。
2)ISO/TC 2 AHG预涂胶紧固件工作组会议。2019年5月22日~24日在意大利米兰举行。全国紧标委秘书处推荐湖北回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艾少华、胡洪国两位专家作为中方代表参加。
(2)国际标准动态跟踪
截至2019年10月底,完成我国对“20项国际标准复审项目”意见投票,其中三项复审结论为修订;及ISO文件或草案投票共计11项。
全国紧标委秘书处于2019年3月19日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外螺纹紧固件机械性能国际标准研讨会”,针对ISO 898-1:2013《紧固件机械性能螺栓、螺钉和螺柱》提出我国具体意见建议。
(3)开展对国际标准的修订工作
2019年10月ISO/TC 2国际会议上,各国专家一致同意中国提出的修订意见,决定由丁宝平、陈艳玲作为项目负责人,对ISO 7434:1983《开槽锥端紧定螺钉》等四项紧定螺钉产品标准进行不改变范围的修订。
1)继续完善紧固件标准体系。推进标准体系结构性优化,加大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标准或元素的比重,推动重点领域标准化突破,形成军民融合的紧固件标准体系;
2)按期完成国标研制工作,开展紧固件产品分等标准研究;
3)标准计划征集和申报工作。2020年拟申报制、修订项目建议18项。尽快提出修订GB/T 3098.22—2009《紧固件机械性能 细晶非调质钢螺栓、螺钉和螺柱》计划;
4)国际标准化工作。继续做好对口ISO/TC 2的各项工作,组织国内专家跟踪研究国际标准,及时完成投票工作。尽快完成ISO 7434:1983等四项国际标准修订的成员体申请程序。推动《紧固件机械性能 细晶非调质钢螺栓、螺钉和螺柱》新工作项目提案的立项工作;
5)加强行业标准化服务工作。不定期开展论坛活动或技术培训工作。
(1)国内标准化工作
1)完成螺纹量针国家标准征求意见
2019年,在全国螺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08) (以下简称“螺纹委员会”)年会和标准网站分别完成新《螺纹中径米制系列量针》国家标准对外征求意见,提出意见汇总表和标准送审稿。
2)完成螺纹指示量规检测紧固螺纹方法国家标准征求意见
中国《螺纹指示量规检测紧固螺纹方法》新标准还吸收2020年即将发布的美国螺纹量规标准ASMEB1.2最新校准技术。2019年,在螺纹委员会年会和工作组讨论基础上,提出征求意见稿,在标准网站完成对外征求意见。
3)发布两项新国家标准
①GB/T 37050—2019《紧固螺纹检测体系》。中国引入美国螺纹质量参数控制体系(B1.3),制定中国国家标准。它会成为中国机械产品质量的重要技术基础。
②GB/T 37462—2019《30°楔形防松螺纹》。中国于2010年发布JB/T 10971—2010《30°楔形防松螺纹》机械行业标准,初步建立米制防松螺纹技术体系。其防松性能已达到美国军用标准水平。GB/T 37462—2019在12个方面对机械行业标准进行技术更新和补充,新国家标准技术体系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4)提交四项梯形螺纹国家标准修订申请
2016年~2019年,中国专家完成主导修订ISO梯形螺纹标准。纠正ISO标准在牙型和公差方面的技术错误,删除重复内容,将两处规定的螺纹标记合二为一,并且精简螺距标记,调整旋合长度位置。
2019年10月,完成GB/T 5796.1~.4《梯形螺纹》标准立项的网上申报、投票。
5)研究MJ航空航天螺纹检验技术
MJ螺纹是军工和民品重要部件采用的精密、高强度螺纹,螺纹要求较为严格。中国航空团体标准T/CATA 0124—2017《MJ螺纹固定式环规及校对塞规品种规格及技术要求》和航标HB 4235—1989《MJ螺纹量规技术条件》忽视ISO螺纹标准要求,长期停留在螺纹初级质量保障水平。
(2)国际标准化工作
1)发布2019版ISO/TC 1螺纹委员会中长期工作计划(SBP,V1.5)
版本变化重点为更新螺纹委员会危机、未来三年工作计划、世界螺纹市场份额变化内容。
中国提出的2019年~2021年ISO/TC 1标准工作项目(五个标准和七个修改单)已列入未来三年工作计划。
2)主导完成四项ISO国际标准修订
2019年1月,中国启动国际标准ISO 2904:1997《ISO米制梯形螺纹 基本尺寸》修订和三个修改单AMD(ISO 68-1:1998《ISO普通螺纹 基本牙型 第1部分:米制螺纹》、ISO 68-2:1998《ISO普通螺纹 基本牙型 第2部分:寸制螺纹》和ISO 1501:2009《ISO小螺纹》);6月,进入国际标准草案DIS和修改单草案DAMD投票;11月,中国提交标准和修改单正式版本。预计2019年12月底或2020年1月发布一项国际标准和三个标准修改单。
3)新ISO/TC 1委员会主席
2019年1月,ISO/TMB正式批准杜兵同志为ISO/TC1螺纹委员会主席(任期2019年~2021年)。
4)完成10项ISO标准复审
2019年8月,中国完成九项ISO/TC 1标准复审投票(ISO 68-1等);随后,ISO/TC 1委员会秘书提出复审报告和意见处理;11月,中国完成一项ISO/TC 5/SC 5标准复审投票(ISO 3419:1981《非合金钢和合金钢对焊管》)。
5)参加美国螺纹标准化会议
2019年10月21日~25日,ISO/TC 1委员会秘书李晓滨参加美国螺纹委员会于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市召开的ASME B 1标准工作会议。
会议上,中国专家与美国协商ISO标准合作方案。另外,中国在引进螺纹指示量规使用与校准方法,制定相应国家标准。在会议上中国获得该项技术最新进展。它填补ISO和欧洲米制螺纹标准技术体系空白,对迅速提升中国螺纹技术水平、扩大螺纹国际标准技术体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6)研究最新美国《统一螺纹量规》标准草案(B 1.2:2019)
中国专家提出多项技术修改意见,为今后开展相应ISO螺纹标准修订奠定坚实基础。
1)跟踪研究美国ASME重要新螺纹标准(B 1.1:2019和B 1.2:2020);
2)启动和完成两项ISO螺纹公差标准修订(ISO 965-3:1998《ISO普通米制螺纹 公差 第3部分:螺纹极限偏差》,ISO 965-4:1998《ISO普通米制螺纹 公差 第4部分:热镀锌外螺纹的极限尺寸,与其配合内螺纹为镀后公差带位置为H或G》)和三个ISO螺纹公差标准修改单AMD(ISO 965-1:2013《ISO普通米制螺纹 公差 第1部分:原则和基本数据》,ISO 965-2:1998《ISO普通米制螺纹 公差 第2部分:中等精度内外螺纹的极限尺寸》,ISO 965-5:1998《ISO普通米制螺纹 公差 第5部分:内螺纹的极限尺寸,与其配合热镀锌外螺纹镀前最大尺寸为h公差带位置》);
3)完成螺纹量针和螺纹指示量规检测紧固螺纹方法两项国家标准报批稿和报批工作;
4)完成GB/T 5796.1~.4《梯形螺纹》国家标准征求意见,提出意见汇总处理和送审稿。
2019年全国带轮与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带轮与带标委会”) (含各分会)共发布国家标准一项,组织制修订国家标准10项(不含新下达标准),下达标准计划一项,上报标准计划两项,上报国家标准外文版项目一项。
(1)发布标准
2019年发布国家标准一项,即GB/T 15328—2019《普通V带疲劳试验方法 无扭矩法》 (代替GB/T 15328—2009)。
(2)制修订标准
根据标准制修订计划,2019年度共组织了10项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制修订过程中对标准中的一些性能指标、重要技术参数、试验方法等内容进行了多次讨论,并开展了试验验证,通过与用户、生产厂家、检测部门之间有效沟通,确保了标准中技术参数的合理性。GB/T 6931.1~.3—2008《带传动术语》系列标准、GB/T 11357—2008《带轮的材质、表面粗糙度及平衡》、GB/T 13575.2—2008《普通和窄V带传动 第2部分:有效宽度制》、GB/T 11362—2008《同步带传动 梯形齿同步带额定功率和传动中心距的计算》、GB/T 28774—2012《同步带传动 米制节距 梯形齿同步带》、GB/T 28775—2012《同步带传动 米制节距 梯形齿同步带轮》、GB/T 24619—2009《曲线齿同步带传动》、GB/T 10715—2002《带传动 多楔带、联组V带及包括宽V带、六角带在内的单根V带 抗静电带的导电性:要求和试验方法》
(3)下达标准计划项目
2019年下达国家标准制定计划一项,即:《带传动 汽车工业用多楔带 疲劳试验》。
(4)上报两项标准计划
2019年带轮与带标委会上报国家标准计划三项(含两项国标和一项外文版)。上报的两项标准计划为: 《带传动 带轮 中心距调整极限值》(代替GB/T 15531—2008); 《普通和窄V带传动 第1部分:基准宽度制》 (代替GB/T 13575.1—2008)。上报一项国家标准外文版为:《锥套 型式、尺寸和基本参数。》
(1)按期保质保量完成了国际标准投票工作
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青岛科技大学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带轮与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 41)的相应技术对口单位,承担着同步带传动、摩擦型带传动和输送带的国际标准制修订阶段的投票和跟踪工作,对于需要投票的标准,秘书处都会将投票的标准内容转发给国内专家,组织分析国际标准内容,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发表投票意见并给出详细理由,从而使我国企业能实时了解国际标准发展动态以及每项国际标准制修订阶段成果。
(2)申请ISO/TC 41主席工作
根据ISO导则规定及ISO中央秘书处要求,由ISO/TC 41秘书处推荐主席,秘书处推荐隰永才为ISO/TC 41主席人选,任期为2019年~2021年,现已得到ISO中央秘书处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批复。
(3)带轮与带国际标准化会议
ISO/TC 41带轮与带(包括V带)国际标准化会议于2019年9月16日~20日在法国巴黎召开,我国作为ISO/TC 41和ISO/TC 41/SC 3(与日本联合承担)秘书国及所有P成员国,参加了ISO/TC 41/SC 1、ISO/TC 41/SC 3、ISO/TC 41/SC 4和ISO/TC 41全会。此次国际会议共形成会议决议32条。
2019年3月带轮与带标委会申报了“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数控系统与基础制造装备关键技术国际标准制定及应用验证(课题编号:2019ZX04004001)”的子课题——“基础制造领域国际标准研究与验证能力建设(子课题编号:2019ZX04004001-006)”,负责《带传动系统安装规范》国际标准制定及应用验证项目工作,项目周期为两年。
(1)举办换届会议
2020年将举办第三届全国带轮与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换届会议,表彰在第二届标委会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工作者,同时举办“第八届全国带传动学术年会技术交流”。
(2)继续加强标准制修订试验验证工作
2020年的标准制修订过程中,仍需进一步加强标准制修订试验验证工作。
(3)充分发挥ISO/TC 41国际秘书处作用,做好国际标准化工作
中国作为ISO/TC41(带轮与带)国际秘书处,经过几年建设,已经完成了国内到国际角色的转型,2020年ISO/TC 41国际秘书处要更加注重国际交流、沟通,做好每一项日常工作,具体如下:
1)稳步开展国际秘书处日常工作,紧密联系中央秘书处、各分会秘书处;
2)增强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能力,加强国际标准化活动基本规则、程序和语言等方面技能的培训,培养国际标准化专家队伍,完善国际标准化专家库建设和动态管理,为国际标准化工作快速发展打好人才基础;
3)充分利用行业资源和市场空间,使更多国内企业能够参与到国际标准化工作中来,储备国际标准提案,为实现“国际标准本地化”向“本国标准国际化”方向转变创造条件。
目前,我国弹簧专业领域标准体系结构与本行业产品构成相对应,基本涵盖相应的国际标准(ISO/TC 227)体系,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截至2019年10月,归口全国弹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弹簧标委会”)的国家标准有28项,行业标准24项,弹簧标委会管理的正在制定的标准项目四项。
弹簧标委会秘书处严控标准制修订技术水平和行业需求,标准立项和审查均在标委会年会期间采取会议形式进行审查,协商一致写入决议。
(1)项目过程管理
2019年标委会共开展《弹簧残余应力的X射线衍射测试方法》 (20173582-T-469)、《高应力液压件圆柱螺旋压缩弹簧 技术条件》(20190831-T-469)、 《空气弹簧 缸体》(2018-0253T-AH)、 《空气弹簧 盖板》(2018-0252T-AH)、 《弹簧 喷丸 第2部分:丸粒技术要求与检测》 (20190887-T-469)等五项国行标的制修订工作,前四项2019年12月审查,最后一项按计划进行中。
2019年标委会秘书处先后召开“2019汉中标准工作组会议(残余应力、液压件、丸粒)”等各工作组会议五次和“2019武汉标准协调会议(气弹簧技术条件)”一次,在试验验证的基础上,严控标准质量关,同时做到制修订标准与宣贯同步。
(2)项目申报征集管理
目前已完成申报计划项目五项,即《碟簧第1部分:设计计算》、 《碟簧 第2部分:技术条件》、 《内燃机 气门弹簧 技术条件》、《汽车扭杆弹簧 第2部分:驾驶室翻转扭杆弹簧》、 《汽车扭杆弹簧 第1部分:悬架扭杆弹簧》。同时积极联合国内新兴企业,参与重点课题项目申报,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基础研究。
(3)组织申报弹簧国家标准外文版翻译项目
申报一项国家标准外文版翻译计划,即:GB/T 1239.1—2009《冷卷圆柱螺旋弹簧技术条件 第1部分:拉伸弹簧》。
弹簧标委会围绕我国弹簧创新链条中对高水平技术标准的需求,征集团体标准项目,以期提升标准的科学性、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研究共性关键科学问题,支撑行业基础研究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如积极宣传浙江制造团标的制定,帮助企业参与团标制定和领跑者工作。
2019年,弹簧标委会秘书处联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弹性装置专业委员会和弹簧失效分析专业委员会主办“第13届(2019)全国弹簧行业新产品、新技术及科技信息交流、展示会”。制作《特种材料在弹簧中的应用》、 《弹簧喷丸强化处理设备及丸粒》等专题及文章帮助行业企业深入理解标准并解决产品升级、工艺流程优化中遇到的问题。
联合零部件质检中心,为行业企业开展产品质量委托检测、新材料验证和失效分析等咨询工作。针对不同群体建立了弹簧行业的微信功能群,更好地为行业服务。
弹簧标委会秘书处积极组织工作组相关人员进行标准编写培训。
2019年标委会主办和各种会议和日常咨询的人数累计百余人,受到各企业的欢迎和支持。为扩大行业宣传,还出版了《中国弹簧企业大全》,向委员发行《弹簧工作手册》。
1)跟踪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2019年我国参与的弹簧国际标准两项,即ISO/DIS 22705-1:2017 Springs-Measurement and test parameters-Part 1-Cold formed cylindrical compression springs和ISO/NP 22705-2:2019 Springs-Measurement and test parameters-Part 2-Cold formed cylindrical extension springs;
2)参加国际标准化会议。2019年10月27日~28日弹簧标委会以ISO/TC 227 P成员国身份组团参加了ISOTC 227“弹簧第15次年会”(名古屋);
3)完成了对ISO/TC 227对口投票工作。对于参加的《拉簧试验方法》一项并提出技术性意见, 《压簧试验方法》一项并提出技术意见;
4)积极完成新提案的前期调研和提交。2019年,在行业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中国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目标,即: 《弹簧 第3部分:扭簧试验方法》国际标准,秘书处在前期准备基础上完成了提案的技术准备文件,并在系统中向国标委正式提交;
5)与国外专家进行技术交流。标委会专家与日本新东工业株式会社表面处理组技术研发进行了残余应力测试方法研究上的交流。
1)国际标准化(重点:外文版,新提案);
2)国内标准化 (重点:重点项目、专项、新领域的标准立项,带技术推广价值的团标立项);
3)国内弹簧相关技术及标准化基础研究(配合新提案,做好前期研究,数据积累工作);
4)开展标委会信息建设(完善网站和微信群管理);
5)做好标准预研和宣贯。加大对新项目的技术培育与研究,根据新标准的不断发布进程,开展宣贯活动,保证标准实施效果;
6)努力提高标准化综合技术服务能力。标委会创新性地把技术交流、学术论文与标准化有机结合,取得了巨大成果。完成了所下达弹簧课题组经营目标,并能按要求对所负责的课题进行执行与控制。下一步标委会将继续提升技术服务能力,推动行业发展。
全国绿色制造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37(以下简称“绿标委”)目前已完成绿色制造术语、绿色属性、再制造、机械产品绿色设计及生命周期评价、绿色工艺、绿色供应链管理等方面31项国家标准和一项行业标准的研制工作,正在进行绿色供应链、绿色工厂、再制造和装备制造系统节能等基础及通用技术标准的研制工作。
(1)标准制修订情况
2019年绿标委研究制定的标准主要有绿色供应链管理、装备制造能耗检测、再制造及绿色工厂评价四个方面,详见表1。
表1 2019年重点研制标准清单
表1(续)
(2)标准体系研究
1)绿色制造标准体系框架
绿色制造涉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绿标委以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为主线,构建了涵盖基础通用、绿色材料、绿色设计及评价、绿色制造加工、绿色流通、绿色使用与维修、回收利用及末端处置等七大部分的装备制造业绿色制造共性技术标准体系,其中基础通用部分主要包括术语、属性、绿色供应链、装备节能、有害物质检测等方面的标准。
2)绿色供应链标准体系研究
为配合工信部绿色制造系统工程的实施,2019年标委会进行了绿色供应链标准体系研究工作,建立了以“基础通用—绿色采购—实施过程—保障及服务”为主线的绿色供应链标准体系,见图1。
图1 绿色供应链标准体系
(3)申请绿色制造与绿色供应链ISO技术委员会的前期准备工作
绿标委2019年启动了申请绿色制造与绿色供应链ISO技术委员会的相关工作,目前已填写了《国际标准化组织新技术工作领域申请表》,2019年11月上旬前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创新司ISO处汇报前期准备工作,并针对提案及下一步工作进行讨论和交流。
1)加快标准研制进度。标准立项以需求为导向,最大限度争取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立项。通过与相关标委会合作或组建新的分技术委员会等方式,加快绿色制造标准研究进度。
2)积极推进标准宣贯。绿标委将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标准宣贯工作,积极推进标准的实施和应用。
3)积极推进绿色制造标准国际化进程。标委会继续正式向ISO提出成立“再制造技术”TC提案。计划2020年向ISO正式提交成立“绿色制造与绿色供应链”国际TC提案,争取本届标委会在国际标准化方面有所突破。
4)重点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国家标准实施。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选定若干个重点行业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标准化示范,搭建行业绿色供应链信息化管理平台;选定一批核心企业,依据标准建立完善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实施和推广绿色供应链管理,加快推进我国制造企业绿色转型升级。
增材制造(又称3D打印)被誉为能够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之一,在个性化定制、复杂结构部件制备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正在对传统制造工艺流程、工厂生产加工模式及整个制造业产业链产生重要影响。2019年我国增材制造标准化工作取得不错成绩。
我国高度重视增材制造产业发展,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将发展增材制造作为重要战略任务之一, 《中国制造2025》将增材制造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在政策的引导和市场的驱动下,我国增材制造发展迅猛,大型金属承力结构件等方面增材制造重大技术创新取得突破,增材制造在航空航天、生物医疗等领域应用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已经成为桌面级材料挤出设备的主要出口国,涌现出一批高水平的企业和多个发展势头较好的产业集聚集区。
(1)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不断产出新成果
全国增材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标委会”)于2019年成功推动GB/T 37698—2019《增材制造 设计 要求、指南和建议》等三项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并实施。涉及增材制造设计、工艺、服务等方面,补充完善了增材制造标准体系。除此之外,还有18项国家标准和12项行业标准也在稳步推进。
(2)标准体系及领航行动计划推动发布
标委会积极跟踪研究ISO/TC 261、ASTM F 42、CEN/TC 438等国际国外增材制造标准组织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增材制造技术和标准化工作已经形成的基础和特点,形成《增材制造标准体系》 (报批稿),正在推动发布实施。
同时,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关要求,按照《增材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年~2020年)》关于健全增材制造标准体系的部署,标委会起草了《增材制造标准领航行动计划(2019年~2022年)》 (报批稿),即将由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联合发布。
(3)团体标准制修订工作取得新进展
标委会组织修订了T/ZSA 2001.01—2016《增材制造 主要特性及测试方法》等两项中关村标准化协会团体标准,并成功推动T/CAMMT 21—2019《增材制造 桌面级材料挤出成形设备》等两项机械工艺协会团体标准发布。同时,会同有关单位正在推动制定《质量管理体系 增材制造(3D打印)服务提供商认证要求》等团体标准,不断增加标准有效供给,满足我国增材制造发展对技术标准的需求。
(4)国际标准参与情况
国际标准化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我国首次提出的国际标准提案ISO/IEC 23510《信息技术
3D打印和扫描 增材制造服务平台架构》于2018年成功立项,目前该标准已进入工作组草案(WD)阶段。同时,我国新提出的一项增材制造成形精度检测国际标准,于2019年9月ISO/TC 261法国年会中进行了汇报讨论,初步确定将该提案中提出的鼓形测试样件纳入ISO/ASTM 52902:2019《增材制造 测试样件 增材制造系统的几何性能评估》中并修订,用于对设备z轴进行检测。
国际合作与交流。2019年9月,标委会秘书处会同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机械总院集团领导赴英国访问英国标准协会(BSI),重点针对增材制造标准国际间合作进行了交流,双方就如何联合推进相关领域标准、检测、认证等方面合作进行了探讨。
(5)标准化科研情况
2019年,标委会联合西北工业大学等有关单位,成功申报了工信部“增材制造产品设计与制造工艺及信息交互标准试验验证平台建设”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电子信息制造业用软钎焊膏的质量评价及示范应用研究”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高性能等离子弧/激光增减材复合制造装备”项目。另外,标委会分别于2016年、2017年申请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的增材制造相关标准研制任务,相关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下一步,标委会将紧密围绕落实标准化工作改革精神,按照中央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实施新产业标准领航工程,健全增材制造标准体系,强化标准研究与技术研发同步、国内标准制定与国际标准同步、标准实施与产业化同步,对标国际先进提升水平,以先进适用标准领航增材制造科技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8年12月21日,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公开发布,对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提出指导意见,2019年农机产业调整升级的进程已经进入“深水区”,用户需求、市场销售结构、技术资源、产销配合、资源供给等各环节均发生了重大转变,行业仍在低位运行。2019年1月~9月,规模以上农机企业营业收入1825亿元,同比下降0.10%,主要原因一是农业生产结构处于调整之中,农机市场购买力提升乏力;二是农机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同质化竞争严重;三是国四排放升级需要很大的投入,试验推广鉴定压力大。虽然行业整体低迷,但采棉机、打捆机等产品产销增加,技术有突破、产品畅销;花生收获机、残膜回收机竞争者众多;辣椒收获机等经济作物机械市场活跃,形成产业规模。我国农机行业正积极进行产业升级,通过制造能力的提高,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市场竞争力;围绕农业绿色发展,加快节水灌溉、精准施药、定位施肥、畜禽粪污处理、秸秆还田、残膜回收等产品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挖掘节种节肥节药节水潜力,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增添动能。
(1)标准制修订情况
下达了《农业灌溉设备 灌溉阀》等国家标准计划17项, 《全喂入联合收割机 能效评价规范》行业标准计划12项;复核上报《农林拖拉机和机械 控制系统与安全相关部件》报批稿19项,其中农机国家标准九项、行业标准10项。
(2)团体标准发布情况
组织中国农机学会团体标准征求意见会和审查会,上报下达农机团体标准计划35项,组织审查参与发布了T/NJ 1143—2019《立式自吸泵
性能评价规范》等八项团体标准。
(3)国际标准参与情况
2019年6月组团参加了在西班牙召开的ISO/TC 23/SC 6植物保护机械标准年会及工作组会议,提交了由我国提出的两项植保无人机的提案。在深圳承办了ISO/TC 23/SC 6/WG 25无人机喷洒系统第四次工作组会议,会议研究讨论通过了由中国提出《植保无人机喷雾飘移的田间测试方法》、 《植保无人机喷雾大田作物冠层雾滴沉积量测试方法》的两个新项目提案建议。2019年11月在杭州承办了ISO/TC 23/SC 18排灌设备和系统第37届国际标准年会及工作组会议,会议研究建议由我国提出重新组建ISO/TC 23/SC 18/WG 5“微灌灌水器 堵塞”工作组方案,为促进我国开展农机国际标准工作,推动农机产业转型升级迈出了新的一步。
(4)科研
完成了工业和信息化部行业标准化研究项目“农业机械领域国际先进标准对标达标分析研究”,提出了分析研究报告、 “我国农机国际标准转化的项目清单”和“2019年~2022年亟待提升水平的农机标准项目清单”,为构建现代农机装备标准体系,提升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国农机标准“走出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5)标准宣贯
在浙江省温岭市召开排灌机械标准宣贯会,对JB/T 6663—2018《轻小型单级离心泵》等三项排灌机械行业标准进行了宣贯。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机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农机产品从粮食作物机械向经济作物拓展,从种植业机械向养殖业、加工业机械延伸,从平原地区机械向丘陵山区机械推进。要加快经济作物机械、适合丘陵山区机械标准研究制定,重点对耕作、播种和收获等环节的机械标准进行研究。围绕提升畜牧业生产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开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牧草机械标准研究制定,为畜牧业安全生产创造条件;开展节约、集约、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及装备标准的研制,促进节能养殖模式的推广,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开展农副产品加工设备标准研究制定,要从前处理设备(如清选、分级、清洗)、加工设备(如破碎、碾磨、过滤)、到成品包装和贮运保鲜全过程成套设备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研究。加快精准农业、智能农机等标准制定,加快推进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信息技术在农机装备、农机作业和管理服务上的应用。
(1)认真组织完成上级下达的标准制修订计划任务和“十三·五”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截止目前共申报《无人驾驶拖拉机 通用技术条件》团体标准项目计划10项,申报了GB/T 6229—2007《手扶拖拉机 试验方法》外文版项目建议;完成报批的国家标准《农林拖拉机和机械 速度识别标识(SIS)》等五项,机械行业标准《农林拖拉机用中高压齿轮泵》等11项,团体标准T/NJ 1136—2019《农林拖拉机和机械
田间试验 远程测控规范》等六项;已批准下达的国家标准计划项目20191946-T-604《拖拉机 自动辅助驾驶系统 通用技术条件》等三项,上报的团体标准计划项目已全部下达,目前正按计划进行。
对拖拉机领域10年以上标龄的国家标准和机械行业标准进行了复审。通过一系列工作的开展,缩短了拖拉机标准标龄、完善了拖拉机标准体系。
(2)组织、协调各专业分会和工作组实质性开展标准的制修订和预审查工作
组织、协调全国拖拉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拖标委”)非金属制品专业分会、电子控制工作组、电器仪表专业分会下属工作组分别在湖南、安徽、河南等地召开了专题标准研讨会和标准预审查会。会议不但讨论了标准,同行间还就技术、管理、行业发展进行了交流和研讨,对许多问题达成了共识。使审查前的标准编写质量和技术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3)拖标委新设立的工作组实质性开展的标准化工作
由河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牵头组建的拖标委电控工作组(SAC/TC 140/WG 2)根据农林拖拉机和机械智能控制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提出了“拖拉机 电控系统 标准体系”。积极跟踪国际标准信息,根据国际标准草案,提出了两项国家标准草案:GB/T《农业机械和拖拉机 维修和保养信息访问标准化 第1部分:通用信息和功能、技术和用户界面要求》[ISO/CD 22172-1:2018(E)Tractors and agricultural machinery-Standardized access to repair and maintenance information(RMI)-Part1:Generalinformation and functional,technical and user interface requirements,MOD]和GB/T《农业机械和拖拉机 维修和保养信息
第2部分:车辆在线诊断》 [ISO/CD 22172-2:2019(E) Agrictural machinery and tractors-Repair and maintenance information-Part 2:Vehicle on-board diagnostics,MOD]。
拖标委电器仪表专业分会完成了灯具工作组的筹备工作,并对拖拉机用灯具标准进行了复审和梳理。仪表工作组正在筹建之中。
(4)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
拖标委除负责拖拉机分技术委员会(ISO/TC 23/SC 4)的国际标准归口工作外,还承担与拖拉机关系密切的术语(ISO/TC 23/SC 1)、一般试验(ISO/TC 23/SC 2)、操作者安全与舒适性(ISO/TC 23/SC 3)等三个与拖拉机有关的分技术委员会的标准从立项、工作草案、委员会草案、标准草案、最终草案各阶段的意见回复和投票工作。拖标委组织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及时翻译、更新、整理最新的ISO标准,为拖拉机领域到2020年国际标准的采标率达到90%以上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积极开展标准宣贯、标准技术咨询活动,推动标准贯彻实施
1)拖标委和拖标网共同编辑出版《拖拉机与运输车标准化》每年六期,同时,更新“全国拖拉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网站(www.tc140.com)相关标准制修订信息;
2)进行《拖拉机标准汇编》 (2019)筹备工作;
3)对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等2019年度拖拉机标准化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1)宣传力度不够,部分企业对参与标准化活动的认识不到位;
2)标准技术水平不高。标准项目的前期科研工作开展不够,标准缺乏前瞻性,标准验证不够充分等;
3)信息传递更新速度过于缓慢。
2020年拖标委在保证完成下达的标准计划项目的基础上,主要将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做好全国拖拉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换届工作;
2)忠实履行秘书处的职责,组织好标准计划项目的完成和新项目的申报工作;
3)增强中国标准国际影响力、提高国际标准化转化率。争取有企业派代表参加ISO/TC 23/SC 4的年会。继续申报采用国际标准的国家标准计划项目(含制定和修订),为到2020年拖拉机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90%以上。继续尝试将我国手扶拖拉机的相关标准先转化为东盟地区标准的可能行进行探讨,实施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
4)进一步组织好各专业分会的工作,切实提高零部件标准的制修订质量;
5)加强标准化的宣传工作,探索与认证机构合作,有选择性地对符合标准的零部件产品开展质量认证工作,促进标准的贯彻实施,以标准引领产品质量的提升;
6)加强与兄弟标委会的沟通,完善标准化工作平台,加快标准制修订速度。
我国起重机械行业是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发展起来的,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冶金、矿山、铁路、港口、水利电力、航空航天、造船、核电、工程建设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领域。近二十多年来,我国起重机械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并已成为世界起重机制造大国,我国起重机械行业的千斤顶、手拉葫芦、环链电动葫芦、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堆场用集装箱起重机、集装箱门式起重机、流动式起重机、塔式起重机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2019年,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起重机械行业发展平稳,稳中有进,并逐步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安全、绿色、智能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动力和未来发展方向。
(1)标准制修订情况
我国起重机械标准化工作由全国起重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编号SAC/TC 227,以下简称“起重机标委会”)负责。2019年,起重机标委会组织行业开展了11项国家标准、八项行业标准共计19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截止目前,我国起重机械专业领域现行有效标准共305项,其中国家标准202项,机械行业标准103项。
(2)标准体系编制
为构建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高质量起重机械标准体系,推动我国起重机械标准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接,指导行业精准实施产品质量提升,便利起重机国际贸易,起重机标委会组织行业开展了《起重机械国内外标准体系及重点产品关键技术标准内容比对分析、 “一带一路”标准应用分析》项目研究工作。
(3)团体标准
为大力发展团体标准,构建权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协同发展标准体系,2019年组织开展了两项团体标准的制定工作。
(4)国际标准参与情况
起重机标委会对口的国际标准化组织为ISO/TC 96起重机技术委员会和ISO/TC 111钢制圆环链、吊链、部件及附件技术委员会。我国是ISO/TC 96的主席国和国际秘书处。2019年,我国实质性参与了各项国际标准化活动,包括组团参加了2019年5月30日至6月7日在英国伦敦召开的ISO/TC 96起重机技术委员会2019年系列会议;国际文件投票率达到100%;组织申报了两项国家标准英文版的翻译出版计划;牵头修订的一项国际标准已发布,并正在牵头制修订五项国际标准,起重机国际标准化率达到95%,全面提升了标准国际化水平。
(5)科研
开展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机械装备领域重要国际标准研究”中“起重机械和工业车辆国际标准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参与了国家科研项目“起重机械报废技术标准框架体系及重要零部件报废条件研究”和“起重机械风险防控和关键措施研究”的有关工作。
(6)标准宣贯
GB/T 36697—2018《铸造起重机报废条件》作为世界首项起重机报废标准,是国家实施特种设备监管高度关注的标准。为使上述国家标准能得到更好地贯彻实施,使从事起重机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检验、使用和维保等方面的人员能够了解标准制定的背景、详细技术内容及其制定依据、相关课题研究成果,正确理解和使用标准内容,于2019年8月7日~9日,在山西省太原市组织召开了GB/T 36697—2018《铸造起重机报废条件》宣贯会,来自铸造起重机的生产单位、检验机构和使用单位等方面共计100余人参加了宣贯会。
在新时代下,以转变思路、全局统筹、创新发展、聚焦未来为导向,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不断强化标准制修订工作,持续开展标准宣贯,高点站位研究标准体系,全力支撑特种设备监管,全面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引领行业迈向安全、绿色、智能的高质量发展。
(1)参与 “中国标准2035”标准化战略编制
全国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24(以下简称“标委会”)参加了“中国标准2035”中“标准化战略定位和目标研究”、 “中国标准化体系、方法和评价研究”、 “支撑高质量发展标准化体系战略研究”等课题的研究,提出既适应国际趋势又与我国国情相符的标准化发展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积极推动标准化战略的研讨交流,组织国际和双边标准化战略对话对接,支撑了国家标准化战略的研究和制定。
(2)参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1年~2035年)》编制
标委会承担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1年~2035年)专题31:面向2035年的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的课题11“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结合对科技发展前瞻以及国际标准化竞争格局变化的预判,提出未来我国技术标准国际化应关注的技术方向和重点领域,以及为了应对新技术、新业态发展,我国在国际标准化方面应采取的整体策略及政策措施。
(3)继续推进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标委会致力于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实现了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协同发展,通过技术和标准创新缩短了在高端制造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先后承担了国家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副组长单位,参与国家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2)负责筹建国家智能制造基础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智能制造全产业链标准化共同体;3)承担智能制造系统委员会(IEC/SMB/SYC SM)国内技术对口单位,统筹协调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化资源,拟定我国参与智能制造相关国际组织的标准化策略建议。
(4)国内标准制修订工作
标委会现行国家标准518项,行业标准196项,国家标准计划85项,行业标准计划314项。2019年标委会按照工信部科技司要求,对归口的196项行业标准进行梳理,确定16项需要进行复审的标准项目。
(5)国际标准化工作
标委会国际对口IEC/TC 65(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和ISO/TC 30(封闭管道中流体流量的测量)。截至2019年9月,IEC/TC 65发布国际标准415项,ISO/TC 30发布国际标准42项。
标委会主导制定26项国际标准,2019年制定并发布IEC/TS 63164-1:2020《工业自动化设备和系统可靠性 第1部分:可靠性数据保证及其来源规范》、IEC 62948:2017《工业网络无线通信网络和通信行规WIA-FA》、IEC PAS 63178:2018《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制造资源接入集成要求》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标准,正在制定《工业自动化设备和系统 预测性维护》、 《工业通信网络 现场规范和行规 类型28:CPF22 AUTBUS》等国际标准。
(6)标准宣贯工作
标委会积极推进标准贯彻实施,2019年协同国家部委、行业协会、行业学会、技术组织、自动化企业开展了十多项标准宣贯工作,包括:工业自动化与标准化研讨论、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设计与实践高级研修班、工业网络安全和功能安全国际研讨会、青岛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化论坛、世界传感器大会传感器标准发展研讨会、《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西部地区宣贯会等。
(1)深度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化战略和规划编制
标委会将继续积极参与《“中国标准2035”标准化战略》、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1年~2035年)》、 《机械工业“十四·五”标准化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提高本领域技术标准实施效益,以科技引领技术标准水平提升、以技术标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培育中国标准国际竞争新优势、健全技术标准创新协同推进机制,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2)进一步推进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标委会将根据《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要求,继续分层次分重点完善优化本领域国家和行业标准体系、筹建“中机标协仪器仪表及自动化专委会”提高团体标准有效供给、通过筹建“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总体组国际组”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试点单位”和“国家级标准验证检验检测点”更好地提升本领域标准的技术含量和整体质量,以高标准建设推进高质量发展。
(3)创新综合标准化工作机制
工业和信息化部《2019年工业通信业标准化工作要点》中提出坚持以综合标准化模式,整体推进跨行业、跨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标委会将依托目前承担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总体组、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国家智能制造基础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等,打破现有标准组织机构按专业划分、各自为政、力量分散的现状,有效整合统一国内、国际的标准化资源,推动跨领域标准体系的融合发展。
(4)促进标准验证和有效实施
根据 《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年~2020年)》中加强标准验证能力建设的相关要求,标委会作为首批20家国家级标准验证检验检测点试点单位之一,将深入开展智能制造核心要素研究和基础标准研制,研究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联合标委会委员单位共同搭建智能制造、安全一体化、预测性维护等标准验证平台,为新技术在本领域的应用和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在“十四·五”期间,标委会工作仍将以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为中心,持续深化标准化改革,着力提升标准化水平,不断完善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加强标准化支撑保障,为促进本领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