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颐武
最近几年,移动互联网时代中的“粉丝”现象及由此构成的“饭圈”文化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也引发了多方面的争议。
“粉丝”与“饭圈”这两个词都来源于英文词“fans”。“粉丝”所组成的所谓“饭圈”就是迷恋某个偶像的圈子,“粉丝”文化也就是一种痴迷偶像的文化。实际上,从古到今,“粉丝”现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各个不同年龄段人群中都是存在的。但自从进入大众文化和消费主义时代后,“粉丝”的影响力大大超越以往,同时特别集中于青少年群体,是青少年文化的一种独特形态。由于青少年消费能力增强及其对娱乐演艺的强烈兴趣从而产生的巨大影响力,由不同“粉丝”所构成的诸多“饭圈”已对其偶像的经济收入及形象塑造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依靠移动互联网组织起来的“饭圈”,不仅深刻地影响着演艺界,也改变了整个文化消费生态。由于“粉丝”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与自己的偶像互动,还要通过自媒体发挥舆论影响力,且具备经济等方面实实在在的能力,他们的兴趣与选择对于娱乐业的生态已经起到很大的影响与支配作用,其行为日渐成为社会中一种存在诸多争议的现象。
“粉丝”现象与“饭圈”文化的关键在于“粉丝”和偶像的关系。年轻的“粉丝”往往把自己的认同和归属感投射在偶像身上。现代社会,青少年温饱有余,并无基本生活的忧虑,但又面临各种社会和家庭的约束与要求,其内在情感与青春期的许多需求并不为社会所充分认可,而社会层面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与他们内在的想象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在周边环境中又缺少具体可感的认同对象。因此他们往往对于能够满足他们想象的偶像怀有一种强烈的“迷”,通过与偶像之间想象性的认同感来获得一种对自我的想象,这种想象常常充盈了他们的生活。偶像既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却又是完全超脱出日常生活之外的抽象的人。既是现实的,又是超现实的。“粉丝”所构成的“饭圈”既关注偶像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同时也与偶像保持着相当的距离而不把偶像世俗和日常生活化,偶像往往是“粉丝”的一个“念想”。而当下的大众文化也常常对“粉丝”和“饭圈”抱持某种刻意的鼓励态度,让偶像与“粉丝”有更多具体互动,同时“粉丝”也通过某种经济、舆论和情感上的投入来强化认同感。而“饭圈”的作用在于,它能够通过网络形成声势,维护偶像的形象,监督偶像周围的环境,似乎已经介入到偶像的整个演艺和生活之
中,然而实际上“饭圈”却并没有真正与偶像存在具体和现实的联系。这种既具体又抽象的关系是“粉丝”现象和“饭圈”文化的基本设定。
“粉丝”“饭圈”是非常复杂的文化现象。一方面,由于当下偶像的形象大多是积极与“正能量”的,来自社会的正面评价与肯定是偶像具有影响力的现实基础。因此这种认同感的获得也有让青少年通过追逐偶像而获得一些积极影响的价值,如与偶像一起参与公益活动等等。
但另一方面,对于偶像的过度迷恋也可能使“粉丝”和“饭圈”无法理想地看待事物,做出一些极端和不当的行为,给个体人生及社会都带来负面影响。比如“饭圈”之间的恶意网络攻击,以及“粉丝”间对“自杀文化”这种极端偏执和不当行为的相互影响与模仿。这些都构成了“粉丝”“饭圈”复杂而多面的内核。因此,抑制“粉丝”因过度迷恋偶像而做出的极端行为,尤其是对青少年施以更多心理支持、控制、管理与帮助应是当务之急。▲
(作者是北京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