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尼日利亚特派记者 姜宣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西非国家塞内加尔虽然去年花生收获百万吨以上,但由于出口量大,导致国内需求未能得到有效满足。放眼整个西非,多平原和丘陵的地形、肥沃的土壤、充足的光照、丰沛的水源,使得该地区塞内加尔、尼日利亚等国非常适合花生生长,塞内加尔更被称为“花生之国”。相信若能有效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以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多方需求并非空谈。
花生作为塞内加尔重要的经济作物和出口商品,近几年年产量均超过100万吨,去年更是迎来大丰收,达到150万吨。而塞内加尔拥有天然港口,交通便利,同时有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前景广阔,且国内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土地租金也低,非常适合大规模的花生种植与加工。每到花生成熟季,大批外国采购商会来到这里,其中就包括中国买家。近年来,特别是2014年中塞签署贸易协议以来,中国一直是塞内加尔花生的主要买家之一,2019年出口至中国的花生达20万吨。
与其他主要粮油作物相比,花生的初级产品价格、单位面积收益率和经济产出都相对较高,在提高农民收入和调整农业结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外出口,塞贸易商和农民获得丰厚利润。该国农业部长巴尔德说,“价格是从未想象过的”。
与塞内加尔不同,在石油被开发之前,尼日利亚花生产业曾经为其经济发展做出过很大贡献,上世纪60年代还坐上过世界花生产量的第三把交椅,花生是该国出口的主要农产品之一。但随后由于政府过度依赖于石油经济,再加上反政府武装、农牧民冲突等安全隐患,造成尼北部博尔诺、尼日尔及卡杜纳等传统产区大量减产。
但是尼日利亚拥有30万平方公里的可耕地,约占国土面积的1/3。甚至有专家指出,根据尼日利亚的气候条件,78%的耕地适宜花生种植。同时,尼日利亚有2亿人口,国内消费需求极具潜力,能为花生的深加工产品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到很多小商贩,头上顶着一盘盘水煮花生或者炒花生在叫卖。
从事花生油压榨和精制的华非国际尼日利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群芳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尼日利亚的资源很好,过去几个月,我非常认真地研究了各州花生的采收贮情况,迫切希望找到合作伙伴,帮助尼日利亚花生产业发展”。
不过,目前来看,西非地区花生产业仍有许多难点需要克服,比如品质较低、品种少、竞争无序、加工技术和产品开发滞后、科研水平较低以及产品标准化程度低等。在种植过程中,存在着明显不足,比如播期不当、密度不够、施肥不足、杂草严重,以及虫害、叶斑病防治不力等,缺少规模化种植也导致质量控制非常困难。农民采收花生后,脱壳技术、贮存条件不佳造成酸价和黄曲霉素含量超标,无法达到出口标准。而且,在尼日利亚,花生出口存在管制。如果放开出口,产量无法满足需求,反而会导致当地市场价格上涨。
值得注意的是,从2014年开始,塞内加尔为提高花生收入,开始征收出口税,同时塞花生协会禁止外国商人直接去产地收购花生,而是由他们代为收购,并收取费用。此举无形中延长了整个供应流程,提高了采购者的代价。2017年,为吸引客户,塞方又暂时取消了出口税。这种政策的不确定性,也对花生产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在塞内加尔做花生贸易的孙先生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有必要在当地成立一个中资企业花生协会,与政府及当地花生协会建立合作机制,避免各自为战、一盘散沙的恶性竞争现象,使得价格更加透明合理。同时,也能够推动中资企业与当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确保供应渠道通畅,保证市场有序运行。
张群芳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如果尼日利亚计划放开花生出口,中国企业应先一步与尼日利亚各级政府合作,投入农业技术指导和推广,建立规范化种植机制,控制好采收贮质量,然后再进口,这样产品质量才能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