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建
植物保护技术与病虫害的治理措施
王廷建
(巴中市水电学校四川巴中636600)
农作物的生产影响着人民的生产生活,但是病虫害严重制约着农作物的发展水平。要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解决困扰农民的病虫害问题,就必须加强绿色植物的综合保护措施。文章分别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保护类型出发探讨了具体的保护措施。
植物保护;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植物的参与,绿色植物的存在能够改善空气质量、维护生物多样性,并且对于保障人类的健康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人类的生活家园需要植物的守护。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14亿人口的生活需要庞大的农业产业来支持。因此,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需要加大农作物保护的力度。我国目前的农作物保护工作并不乐观,农业遭受着严重的病虫害威胁。鉴于此,必须要加强以农作物保护为主的植物综合保护工程,维护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健康运行。
在当今时代开展植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有以下两点。(1)保护农作物可以改善生存环境、维护物种多样性。植物密集地带是许多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在植物较为丰富的地方,生物物种也更为多样化。人类居于生物链的顶端,底层生物数量和种类的增多能为人类的生存供给适合的环境。植物也是自然界天然的空气净化机,而良好的空气是人类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
(2)加强植物保护有利于保障基础农作物产业的发展。农业作物的保护是植物保护事业不可绕过的版块。在农业学科中,重要的内容不仅包括农业和种植业,还包括作物生长学科和植物学。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在整个农业领域内,都在遭受着植物病虫害的困扰。新时代,为了实现农业生产的长远发展,就必须要建立新的植物病虫害防护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也实现了较大的发展,工业污染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它对于绿色植物有着致命性的危害,例如工业废物废水中常见的重金属不仅会危害植物的生存,也会给食用该水的动物带来安全隐患。植物的大面积死亡造成地表的裸露,加重了土地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国家相关部门采取的措施。包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展企业的节约减排工作,发动群众揭发举报排污的企业。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缺乏严格的立法和执法工作,很多企业还是顶风而上,继续其不法行为。
在元代的农书《农桑辑要》中多次提到病虫害防治的手段,可见我国先民很早以前就开始了与植物病虫害内的斗争。病虫害对于植物有致病和致死的威胁。威胁植物的生存与再生功能,造成农作物的减产甚至绝收。这一问题也在严重阻碍人们投身于农业生产之中。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了大量成本低廉、效率高的农药,例如,六六六、有机磷杀虫剂等,这些杀虫剂可以在一夜之间消灭困扰农民的害虫问题,全世界的农业都受到了影响。这一阶段被学者称为农药万能时代。在这一阶段,害虫缺失减少了。但是,农药防治方法一家独大,其他的病虫害防治方法的研究被搁置了,间接导致了农药对人体的严重伤害。因此,解决病虫害问题的同时也要解决农业污染的问题。
(1)重视宣传,发挥大众传媒和新媒体的功能,尤其要重视宣传方式的选择。病虫害防治推广主要的获益对象是种植户。所以,整个的宣传工作要围绕着科技下乡这一基本理念来进行。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订多元化的宣传方式,力争让宣传的受众面不断扩大。(2)重视对农民群众的指导工作。向农民群众普及工业污染的危害和作用机理,传播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的理念。帮助农民走上有机农业致富的道路。(3)编制教材。向学生们介绍工业污染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严重灾难。(4)设立领导信箱,方便群众行使监督权和知情权。
要强化农村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首先,政府应当督促全国人大制订农业发展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作为农村污染防治的最根本保障。法律的内容除了包括基本的保护目标、作用机制、发展规划、惩罚力度等基本内容之外,还应当给与地方政府的一定执法灵活性,地方政府要在遵守这一法律的前提下,制订适合该地区的具体工作条例。其次,要建立保障农民权力的法律。农村是农民的家园,农业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工业污染的排放与农民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党和政府一向关注农民的权利,为了保障农民的生存权和健康权,必须要制订保护农民生存环境的法律。农民的法律意识通常比较淡薄,主管部门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保障农民对工业污染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对敢于侵犯农民利益的企业予以严厉打击。最后,要完善农村的资源保护制度。对于企业一方,要对其节能减排工作给以经济激励,对于积极保护农村环境的群众也要给与物质奖励。对于因防治污染而造成的损失,国家要加大补偿的力度。在法律限制和物质鼓励的双重作用下,形成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模式。
对于当前农作物遭受的问题而言,工业污染无法很好地解决。造成这一难题的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自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城市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也是最早承担发达国家工业污染的地区。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不断进步,落后的工业设施会逐渐向中西部转移,随着工业一起转移到内地的是工业污染。因此,工业污染在我国仍处于一个转移而不是消失的过程。而农产品主产区与经济欠发达区的位置大致重合,这就给农产品防治工业污染的事业增添了更多难度。因此,我国的工业污染一直处于边治理边污染的状态。在短期内,想要彻底根除工业污染还是很困难的。但是,针对植物病虫害的研究和防治是一个不断取得重大成就的领域。
针对农作物的病虫害问题,基层技术人员要对辖区内的农业状况做一个全面的摸底排查。了解该地区的农业分布状况和病虫害发生发展历史。针对地域内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和病虫害类型展开有效的治理措施。例如,可以按照时间段和病虫害类型进行防治,还可以建立地域内统一的农作物病虫害管理预防机制,加强对基层工作的督导,在制度的作用下,实现病虫害防治工作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为了更好地完成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地区农业部门可以组织专门的人力建成工作领导小组,在小组内部构建多层次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力度和效率。技术人才可以对辖区内的农业开展监测、预警、防治、总结经验等一系列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实现对本区域病虫害的源头防治,减低防治成本、维护农民利益。
专门领导小组还有宣传防治知识和技术的责任。开展多元形式的宣传工作,组织有需求的种植户举办技术讲座,改善其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尽量做到提高辖区内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认识程度以及不断升级防治技术。
目前,在全国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高粱、大豆等,这些粮食作物是人们日常饮食中的主体。贯穿于人们的一日三餐之中。而粮食作物的病虫害也主要作用于这些作物之上,直接导致产量的大规模下降,危害种植户的利益。在针对粮食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中,要注重选择生物防治技术,避免选用以往的化学防治技术。我国的农药产量居于世界第2位。并且高毒农药在我国的农药总量中占有较大比例。控制高毒农药的生产和使用是当前减轻农药污染的关键环节,但是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已经成为农户的习惯,必须从源头上对高毒农药的生产进行控制。在农药研发上投入更多资金,加快高效、低毒农药产品的研发。此外,还要加强市场监督与管理,防治高毒农药流入市场,但是化学防治仍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还无法被完全替代。这一现实问题的存在使得农产品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农药残留,所以相关部门要加强农药残留物质的监督检测,防范危害消费者健康的农产品流入市场。
目前比较流行的生物防治技术主要有3种,(1)性诱剂,即通过昆虫激素的运用,对生物进行诱杀。例如,在防治水稻三化螟时,就经常利用雄性昆虫对雌性的敏感性这一特点展开防治。(2)微生物农药防治。微生物农药防治指的是以菌治虫。利用菌类的特性防治病虫害可以在不消灭害虫情况下对其进行驱赶或抑制繁殖。(3)天敌防治。即引进害虫的天敌防治害虫,但是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要格外注意方法生物入侵者。
经济作物主要可以分为油料作物、纺织作物和香料。这些作物不如粮食作物使用得那么普遍,但也是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作物。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的病虫害防治特点不同。在油料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中,不能使用危害植物基因的药物,避免对人的身体产生不可逆的伤害。而棉花是纺织原料,可以选用的药物范围能够扩大,不会产生对人体产生危害。所以,在防治经济作物的病虫害时,不必像粮食作物一样有很多限制。所以,要根据作物的生长习性和作物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
针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要引入绿色病虫害防治系统。主管部门要转变防治理念,多途径引进无毒无害的绿色防治技术。作为主管部门,还应当建立农产品的质量检测系统,对受过工业污染的农产品要坚决抵制,找到源头,严防严控。对于化学成分超标的农产品,则要对农民进行说服教育和技术指导,加强对不合格农产品的防控。逐渐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农业生产体系。
[1]杨士杰占军平.不同药剂对辣椒菌核病菌的抑制效果试验[J].上海蔬菜,2018(5):41-43.
[2]于舒怡,刘志恒,邵丹,等.辣椒菌核病菌毒素的产生及其生物活性测定[J].湖北农业科学,2018,57(14):53-55;63.
[3]杨志伶.菌核病在辣椒制种田的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J].中国种业,2014(4):78-79.
[4]马兴栋.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行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5]李容容,罗小锋,薛龙飞.种植大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选择:营利性组织还是非营利性组织?[J].中国农村观察,2015(5):73-84.
[6]王丽佳.交易成本视角的农户合作交易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7]张宗毅.基于农户行为的农药使用效率、效果和环境风险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
[9]王庆.加入WTO后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生态经济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05.
王廷建(1980- ),男,汉族,四川巴中人,本科,中级讲师,计算机高级操作员,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
S43
A
2095-1205(2020)05-53-02
10.3969/j.issn.2095-1205.202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