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冠果全身都是宝,具有非常高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是树木中的国宝,园林中的奇葩。它是我国北方珍稀的木本油料树种,又是珍贵的旅游观赏植物,也是优良的用材树种、水土保持树种,还具有适应性强、抗逆能力卓越的优点。文冠果还是珍贵中药材,可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
文冠果的历史长达6500万年,是第三纪被子植物繁茂时期遗留下来的古老物种,然而,由于文冠果存在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产量低)的技术难题,虽然历史上多次推动,终因这两大技术难题而没有发展起来。
2000年,报告文学作家马成福在采写《流血的石羊河》时,接触了抗旱节水又有经济价值的文冠果,从此矢志不渝研发文冠果,并创办了西北文冠果基地,开始了文冠果创业的漫漫征程。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他们发现造成移栽成活难的真正原因,是没有重视文冠果的“深根性”和“肉质根”这两个重要特性,而是把文冠果作为常规树种来对待。所谓“深根性”就是它的根长得比树高快,一年生苗主根深1米以上,在土壤疏松的地方可达10多米,能够吸收土壤深层水分,这就是它能够抗旱和抗寒的原因,也是移栽成活难的原因。苗长高了,根扎得更深,挖苗时受伤程度就重。一般树种苗木越高大成活率越好,而文冠果却恰恰相反。因此他们严格“控水育苗”,一年只浇两次水,使苗高仅长50厘米左右,这样它的高生长慢了,它的主根也就长得短了,而侧根却变得多而发达,这样的苗移栽成活率就高。另外,一般农民育苗往往追求数量,每亩地出苗量高达数万株,而马成福他们每亩地只育5000株左右。苗少了空间就大,根系就粗壮发达,成活率自然就高了。
所谓“肉质根”就是它的根就像“肉”一样柔嫩软弱,易伤,易折,易失水,易腐烂,根系愈伤能力差,损伤后极易造成烂根,从而造成造林成活率低。因此他们起苗后,立即进行药水泡根、泥浆蘸根和塑料包根等措施,能够把移栽时间延长到20天,而且移栽成活率达到95%以上。
由于文冠果的“深根性”和“肉质根”这两个重要特性,其根颈部就成了一个敏感区,移栽苗木时要严格控制栽植深度,宁露勿深,根颈部若埋入土层2厘米以下时极易造成腐烂,以致整株死亡。调查发现,这也是造成文冠果移栽成活难的主要原因。认识到“深根性”和“肉质根”这两个重要特性,认真克服生产上的弊端,文冠果就能够种植成功。
研发文冠果伊始,他们就意识到“千花一果”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千方百计从全国56个地方购买了文冠果种子进行杂交育苗,发现哪一株挂果早、挂果多就采下来,进行第二代育苗,一直进行了六代,终于培育出了高产文冠果种苗。他们育出的苗木有的苗高才三五十厘米,就挂了很多果实,四五年生的苗木就能挂数百个果子,需要用木棍支撑,才不会被压倒。
2018年4月20日甘肃日报刊发通讯《马成福和他的文冠果产业》,介绍了马成福历经18年的潜心研究,终于破解了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这两大难题,为文冠果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西北文冠果基地培育的文冠果种苗移栽成活好,挂果产量高,被当地农民称为一次投入、千年受益的“铁杆庄稼”。他们带领景泰县正路乡和靖远县若笠乡等干旱山区的农民种植文冠果,回收农民的籽种榨油,使农民有了比种庄稼高十倍的收入。短短几年中,白银市文冠果种植面积迅速达到了45万亩之多,文冠果逐渐成为白银市最具发展前景的特色林果产业之一,西北文冠果基地也被评为甘肃省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历经2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奋斗,他们培育的文冠果种苗,已经走出了甘肃,扩散到了西北、东北、华北,扩散到了四川、江苏、湖北、贵州等南方地区,他们的高产文冠果正在神州大地处处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