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六盘山片区特困地区和甘肃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总面积2193平方公里,总人口48.75万人,农业人口44.67万人。干旱少雨,十年九旱,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
近年来,在国家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统筹推进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是生态林业建设成效显著,造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实现“双增加”。自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全县完成退耕还林83.5万亩,人工造林面积达到11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36%,较工程实施前提高了23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净增36万立方米,全县大面积荒山荒坡得到治理,县域生态环境得到大力改善,逐步由生态脆弱县向生态强县转变。二是民生林业发展强势推进,产业规模和质量效益实现“双提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全县完成退耕还苹果经济林29万亩,带动果园规模由1999年的18万亩发展到100万亩以上,2017年果品总产量达到78万吨,总产值突破32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达到49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三是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实现“双降低”。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加大项目组装配套,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1595平方公里,土壤侵蚀模数由8757吨/平方公里下降到6562吨/平方公里,实现了“水不下山、肥不外流、泥不出沟”的目标。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立足县情实际,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静宁县地处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黄河中上游泾渭河流域核心区,在甘肃省东部乃至黄河中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们始终把林果业建设作为县域发展的重中之重,以退耕还林工程为主抓手,坚持不懈植树造林,持之以恒种果建园,全县林果业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林果业建设作为强县之基、富民之本,作为大生态、大产业来布局,确立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百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大县的奋斗目标,抢抓政策机遇,积极主动作为,扎实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积极培育特色林果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发展路子。
二是优化发展思路,坚持兴林富民方向不变调。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我们立足地处黄土高原苹果优生区的区位优势,紧紧围绕生态优先、富民为本、永续发展的思路,坚持走经济生态融合发展路子,实现了林果业建设质的飞跃。突出生态优先,坚持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由近及远的建设策略,以村镇庭院绿化为“点”、道路渠系绿化为“线”、驻地面山绿化为“面”、流域山系绿化为“片”,打破乡村行政界限,整乡整村整流域推进,加快绿色城市、绿色屏障、绿色通道、绿色村镇、绿色庭院“五绿”工程建设,着力打造美丽静宁。注重富民为本,坚持把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与产业扶贫相结合,按照覆盖优生区、发展适宜区、杜绝不宜区的思路,将退耕还林项目精准安排到村到户到人,为贫困群众免费发放三年生优质苹果大苗,全面推行宽行窄株密植新栽培技术,在226个贫困村新植果园12万亩,覆盖贫困户2.7万户,为贫困群众如期稳定脱贫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推进永续发展,把链条延伸作为现代林果业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大力发展种苗繁育、贮藏增值、加工转化、电子商务等接续产业,形成了产前、产中、产后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互促发展。
三是创新建设模式,坚持科技兴林路子不改变。在造林模式选择上,综合考虑地形条件、产业布局和群众意愿,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实行针阔叶混交、乔灌草结合、高中低搭配、经济林与生态林同步发展,形成了山顶梁峁沙棘“带帽”、山间梯田果树“缠腰”、沟道刺槐“穿靴”的立体综合治理模式,确保退耕还林工程“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在造林技术推广上,大力推广鱼鳞坑整地、泥浆蘸根、营养钵造林、树盘覆膜、适时补灌等抗旱造林技术,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在造林方式应用上,实行专业队造林、大户承包造林和全民义务植树造林相结合,充分调动社会各界造林绿化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快了国土绿化步伐。在造林质量监管上,严把退耕还林工程设计评审、苗木采购、整地栽植、检查验收和建档立卡五关,有效提高了造林质量,建成了一批造林绿化和果园建设精品工程。
四是健全工作机制,坚持齐抓共建力度不松劲。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在推进林果业建设上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建立全方位推行机制。坚持把生态和民生作为退耕还林工作的底线,将生态建设、林果产业、资源保护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盘子,建立了县委政府协调指导、乡村组织实施、社会各方参与的推行机制,形成了党政齐抓、干群联动、社会参与、全民共建的工作格局。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克服财政困难,采取项目争一点、财政补一点、社会筹一点、银行贷一点、帮扶单位帮一点的办法,用于造林绿化和果园建设,解决了林果业建设资金短缺难题。健全社会化服务机制。全面推行“行政+技术”双包责任制,成立了县级果树果品研究所和乡镇林果业综合服务中心,聘用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民技术员195名,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林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实行专业化管护机制。坚持建管并重、重栽严管,全面靠实林业部门监管责任、乡镇属地管理责任、村社主体责任和生态护林员管护责任,严格落实封山禁牧和森林防火措施,加强林政执法检查,从严查处破坏林木、破坏治理成果、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切实巩固建设成果。完善制度化考核机制。变职能部门督查为党委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参加集中督查,由一揽子综合考核变为每项工作分项考核,由重面积产量考核变为质量效益考核,真抓实促,严格奖惩,做到了个个肩上有担子,人人身上有责任,有力推动了生态建设和林果业协调发展。
今后,静宁县将扎实做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全力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切实加快生态文明进程,努力为乡村振兴打造青山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