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认同素养的特点及其培养策略*

2020-03-04 09:33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核心国家素养

李 执 芬 王 昕 亮

(泰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泰州 225300)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些素养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1]。国家认同是责任担当素养的基本要点。

学校教育是个体社会化最重要的途径。培养国家意识,发展国家认同是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提出了国家认同要点。

一、国家认同的概念

广义的“国家”(State、Country)概念是指世界上各个有疆域、人民、独立地位和主权的不同地区的政治实体。狭义的“国家”概念是指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认同”(Identity)最初是哲学研究范畴的一个术语,一般译作“同一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弗洛伊德把它引入心理学的研究,意思是个体与他人、群体或被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的趋同过程,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2]375。社会科学领域使用认同术语所指的含义比较宽泛。认同可以是“身份”的意思,即个体获得的群体资格及其标签;也可以代表一种态度,即支持、赞同或认可;也可以等同于“自我”,是与“我是谁”有关的心理结构和过程。对应不同的研究领域,产生了大量认同术语,如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公民认同、自我认同、政治认同、宗教认同,等等。

国家认同作为专门研究术语的使用开始于政治学,后来拓展到国际关系学、民族学、心理学等领域。不同学科对国家认同研究的侧重略有不同,定义也不尽相同。政治学偏重从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角度来定义国家认同。有学者认为,国家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即国民认同[3]。它表现为一国公民对其国家政权、政治制度、法律法规等的接受和认可。国际关系学视角下的国家认同突出了他国的存在语境下的主观构建,即人们构建出归属于某个国家的“身份感”[4]。它表现为一国公民与他国公民的区别与比较。民族学研究视角下的国家认同概念强调个人在承认和接受自己的民族文化与政治身份基础上的归属感[5],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格外关注。

政治学突出认同的对象范畴,国际关系学和民族学分别强调了身份感和归属感不同,心理学特别强调国家认同的心理过程及结构,认为国家认同即“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一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怎样的心理活动”[6]12。这种活动包含了复杂的认知和情感过程。认知成分系统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对国家人群的分布地理和区域、历史传统、国民性格的了解和认同。情感成分系统是指人们对自己国家和人群的情感、情绪和评价等,如对国家的归属感、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等[7]。

相较于其他学科,社会心理学在认同的理论研究上更加成熟,发展出了认同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8]。认同理论着重探讨角色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社会认同理论研究人是如何通过建构社会类别来知觉社会的。认同包含两个基本的含义。第一个含义是鉴别、辨别的意思。个人认同表现为区别自己与他人的个人和社会特征,例如身份。第二个含义是等同的意思。当人们采纳某社会群体成员的身份资格来建立自己的社会身份时,会把符合内群体的特征赋予自我。可见,社会心理学是从个体心理层面看待认同的。

综上所述,国家认同是国家公民在对国家及其构成要素足够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对整个国家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道德及信仰体系、国家主权、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的接受和认可。国家认同包含复杂的认知和情感过程并伴随显著的归属感、身份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国家认同素养的特点

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家认同要点的指标是这样描述的: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9]。

1.国家认同素养在内容设计上兼顾了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要求。传统文化修身养德思想主张“孝亲爱国”,注重激发个体的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孝”原意为对父母的敬重、奉养和服从,是维系家庭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对父母的“孝”演绎为对国家的“忠”,后来“孝”演化为“德之本”,奉之为“天之经”“地之义”,倡导“以孝治天下”[10]116-117。

国家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国家公民素质的竞争。放眼世界,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一直重视公民素质的培养。现代国家间的竞争与合作要求现代公民素养体系中必须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但突出强调了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还立足中国国情,充分体现了民族特点,具有中国特色。这也反映了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2.国家认同素养在结构上是分层次递进展开的有机整体。国家认同的基础性内容第一层描述是有关“树什么人”问题的回答,也是培养人的底线要求。第二层描述中提到的文化有别于领土、国民等国家要素,最能体现国家特质,能团结、凝聚国民,是一个国家的魂。第三、第四个目标突出体现了政党认同和更高的政治信仰、理想追求: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如果说前两方面规定了两个基础目标的话,第三和第四层内容描述将国家认同培养推向更高的目标。4个层次的描述既规定了培养学生的最基本底线,也指明了学生终身发展的目标指向,涵盖了从合格公民到优秀公民的不同层面。

国家认同的四方面内容层级递进,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是核心素养为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表现[10]30。在知识上,国家认同突出了历史文化的内容,包括国家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传统等;在能力上,突出公民义务的履行,要求公民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在态度和价值观上,突出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要求认同国民身份,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并拥护中国共产党,并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3.国家认同素养在价值取向上更突出社会价值。各国际组织、国家或地区提出的核心素养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个人发展、社会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统一。民族性是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基本原则,也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国家认同素养的社会价值体现在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担当上,其中,文化自信和价值信仰是最重要的两方面。从社会化的角度看,社会化的过程既包含个体的学习和适应,也包括群体和社会对成员的教化。个体学习和适应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获得生活基本技能以及谋生的手段。社会对个体的教化是要让社会成员获得社会期待的基本素质和条件,将其塑造成合格的社会成员。个人获得知识、技能、价值规范以及在群体中扮演社会角色既要体现个人发展的价值,也要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国家和社会对成员的教化为了维护和传承社会的文化和价值信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教育活动中有机地统一起来。

4.国家认同素养创新性地提出了政治和政党认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国家认同要点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各国在学生及公民核心素养的表述上很少提及国家认同,而在国际交流日益广泛的背景下,学界对国家认同的研究早已成为热点。基于全球形势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研究热点和基本国情的把握,顺势提出国家认同。对国家认同要点的表述也超越了学界和一般大众的理解,最大的特点就是提出了政治和政党认同。

现代民族国家既是历史文化共同体,也是政治共同体。所以,国家认同不仅包括文化认同,还应该包括政治制度认同。国家认同是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政治态度和政治意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认同中突出政治认同和政党认同也可以理解为是对过去教育的一种弥补或纠正。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我国的政党制度有别于西方多党制和两党制,更不同于一党专制。这是中国特色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国公民,有义务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备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并落实到行动上;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彻底转变,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和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国家认同细化了在政治认同和政党认同上的行为描述,体现了中国特色,也为国家认同增加了新内涵。

三、国家认同素养的培养策略

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要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国家认同素养是最具价值判断特点的教育评价指标。教育者必须从民族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认知国家认同,制定正确的策略,指导具体的教育活动。

1.认识国家认同素养的特殊性。国家认同素养的特殊性首先体现在它在核心素养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3个领域六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每个要点在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都不一样。有的素养重在打基础,有的素养重在自主发展。国家认同素养是社会参与领域责任担当指标的要点。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组成部分,国家认同在核心素养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即它保证“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国民性质,并深刻影响其他核心素养的价值体现。国家认同素养的特殊性还体现在它先天的态度和价值观特质。跟其他知识和能力范畴的素养相比,国家认同的发展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并贯穿人的一生;影响因素更加复杂多样;在国家认同素养的评价上,也有别于其他素养。

在全球化进程加剧的背景下,爱国主义成为核心竞争力是不争的事实。成为竞争性人才的首要条件就是对民族和国家的忠诚。国家认同危机是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国家都不能承受的政治风险。培养高素质的人是教育者的责任和目标,但缺乏正确政治方向的高素质必然带来高风险。如果培养的人才不能服务于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结果可能是培养“杰出的敌人”。

2.把握爱国情感教育的中心性。价值观的养成遵循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逻辑展开。情感是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也是态度和价值观成分的核心内容。发展国家认同素养强调在处理好自我与国家的关系方面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爱国情感就是建立在自我与国家之间积极的态度体验。离开稳定深刻的爱国情感就谈不上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一个人对祖国越是有深厚的感情,就越能表现出爱国主义行为。

爱国情感之所以成为国家认同教育的中心内容是因为爱国情感是爱国主义最本质的内容。国民身份不仅是探索“我是谁”的基础性答案,更是个体获得归属感的重要来源。民族自豪感、归属感和对国家的依恋构成了爱国情感的重要内容。把爱国情感作为国家认同素养的中心内容并不意味着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全部。爱国情感的培养与国家意识教育和爱国行为习惯养成并行不悖。“爱国情感—爱国主义情操—理性的爱国主义者”可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恰当路径。缺乏理性的情感教育可能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

3.尊重国家认同发展的规律性。与其他核心素养一样,国家认同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即国家认同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具有终身连续性,初期在学校中培养,然后在一生中不断发展完善。由于不同教育阶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对某些核心素养的培养存在不同的敏感性[10]32,国家认同在特定的教育阶段可能更容易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这是教育者必须利用的有利条件。

国家认同发展的规律性要求必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发展的敏感期来确定国家认同发展的关键期,合理设置教育目标。核心素养在各学段的具体化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和推行首要考虑的问题。如何确定各学段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及其表现特征是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一般儿童国家认同的发展呈现出先获得具体的国家象征,后获得抽象国家观念的发展趋势。如对小学生的研究发现,儿童在早期视国旗、国歌或国家领袖为具体的国家象征,中期以有关国家、政治群体的抽象观念作为爱国的依据。随后,儿童逐渐知道世界由许多国家组成,他们所在的国家是国际社会中的一员,其爱国观念扩展到自己国家在国际上承担的责任上[11]81。在具体年龄上,人在7—9岁出现对自己国家或民族成员的系统性偏爱;10岁以后开始把自己分类为国家群体的成员;14岁以后国家认同的内容趋向复杂,主观心理作用增大[7]。

4.保证评价方法的科学性。核心素养具有可教、可学的外显部分,同时也存在无声、无形但可感、可知的内隐部分[10]32。国家认同素养可教、可学的外显部分主要是与国家相关的知识领域,其内容涉及国家地理疆域、人口构成及分布、历史文化传统和政治经济制度等。这些内容可以定量测评,易融入课程内容设置中,也比较容易设置量化的评价指标。国家认同素养更多的内容是无形的、内隐的,需要逐渐渗透。对这些内容需要以定性的、形成性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估,强调对形成过程的关注。心理学在态度和价值观测量上发展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如量表法、投射法、内隐联想测验等。尽管这些方法使用难度大,不易在学校情境下大范围使用,但也可以借鉴。传统的纸笔测验方式很难一一满足对不同素养的考查,采用非量化的、形成性的评价方式可能是今后探索核心素养评价的一个方向。在评价指标上采用量化的与非量化的指标相结合,在评价方法上采用定量的与定性的方法相结合,在评价方式上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它们相互补充,构成科学的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行为和结果的价值判断,对教育行为具有直接的引导作用。科学评价方法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国家认同素养在各学段的具体化,还能有效指导相关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课程内容的设置,促进国家认同素养的培养。

猜你喜欢
核心国家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