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综述

2020-03-04 01:22
江西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障碍个体心理

颜 刚 威

(澳门城市大学心理分析研究院,999078,澳门)

0 引言

对于我国民众罹患的心理疾病和障碍,人们从过去不太认识到现在广为人知,这种认知对促进我国社会和谐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众多的心理疾病当中,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较为值得关注的心理疾病。因为,在天灾人祸频发的当今时代,它能够有意无意间发挥出一定的影响性,导致我国老百姓的心理健康状况受损,并且其后果是相当深远的,必须要让民众对此有普遍正确的认知和了解,从而达成有效的预防措施,保障民众的身心健康。

1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基本概念

创伤后应激障碍[1]是属于一种精神性的疾患,其英文为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一般人们习惯使用英语的缩写PTSD,病情复杂和预后较差。按照其病情的轻重程度,而影响着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当部分人士遭受到严重的创伤事件或负性事件刺激后,则容易引发个体产生不安的情绪与思想,导致他的精神和躯体上均感到极度的痛苦,身心都惨受折磨。譬如说,当一名正值青春美貌的少女,原本过着快乐无忧的美好生活,并且因拥有苗条身材和漂亮脸蛋,吸引着众多异性的追求,结果在某一次独自回家的路途中,惨遭陌生男子的性侵犯。虽然个体有幸地保存性命,警方也把嫌犯及时地绳之于法,但是可能会在该名女子的心灵中,留下永不可忘的创伤烙印,在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内,饱受精神上的摧残,以至于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严重的影响。

当个体一旦遭到如此沉重的事件打击后,其身心都诱发庞大的精神负担与压力(Mental stress)。尤其是心理承受能力(Mental tolerance)较软弱的人士,更容易造成不可想象的危害。即使个体尝试以避免的方式去应对,但是基于这种创伤的刺激性十分强烈,实在是无法轻易改变它的影响力和破坏力。这些负面的情感发生后,继而影响到个人的认知观念(Cognitive concept),以及相应的行为模式,并且会持续一段时间,可能会因时间的逝去,而逐渐地减轻个人的精神障碍问题,但也有部分人士终生都受该刺激源所折磨。

2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

根据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因特点以及常见患者的症状,可以大致地归纳出该障碍的具体症状。主要有以下几项精神状况与行为表现。

2.1 创伤性事件再度体验感

患者的表现为思想和精神上感觉到万分悲痛,犹如个体再次体验到创伤性事件的发生,但是明明没有任何的不良事情刺激患者。即使患者处于一个环境相当安全的地方,也不能避免他们在思想或记忆当中萌生出痛苦的回忆,使得个体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出与该创伤有关的事件,最后诱发多次痛苦的身心体验。偶可见部分患者无缘无故地情绪失控,手心出冷汗等举止,提示出他们可能正被创伤后应激障碍所干扰。

2.2 梦境里的创伤体验

部分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会在睡梦当中,反覆在梦中亲眼看见或体验到创伤性事件的发生,并且无法自主地停止这样的梦境和情节。当个体被迫一次又一次地梦见这么痛苦的场景,也会因此半夜中惊醒,导致无法继续入睡,严重影响了正常的作息规律,与Krystal[2]等学者研究提到的睡眠障碍有关。

2.3 故意回避行为

为了保护个体弱小的心灵,过度地防止创伤性事件的再次发生,患者会尽可能地逃避任何一切会诱发不安情绪的事件,坚决地拒绝参与相似的活动和场合。根据胡婷[3]等学者的研究提到,这样的回避行为(Avoidance behavior)的确能够防范个体产生触景生情,但是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社交活动。

2.4 神情冷淡

由于部分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在日常生活中便难以应对某些负性事件,更何况是在无充足准备之下,就面对极为重大的创伤事件,使其心灵备受摧残。很多个体在受挫后,往往无法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使其心理上一时无法接受和释怀,在个人的神情面貌中呈现出冷淡、无奈、麻木、意志消沈,对身边的事物都漠不关心,严重者甚至失去了基本的自理能力。

2.5 敏感度提高

该类患者的表现,与神情冷淡者完全相反,过度地实施自我保护行为,对周遭事物的改变极为敏感,害怕不良的事件再次发生。其过度警觉性(Over-alertness)明显地提高,对于一些外界声音或突如其来的刺激,表现出异常惊恐,不能够保持平静的心态,常常伴有注意力无法集中的问题,情绪容易高涨,易于诱发攻击性的暴力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烦躁不安过后要长时间才能安抚,甚至有明显焦虑的心理疾病出现。

2.6 伴有其他心理疾病

由于患者未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去减轻内心中痛苦的情绪,因此容易诱发其他类型的心理疾病产生,常见的有成瘾(Addiction)性行为,以及Bowler[4]等学者研究提到的抑郁和焦虑等相关的问题。在这样的困境之下,如果未能够及时进一步开导患者,则会反覆加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

2.7 自残与自杀行为

随着病情的日渐加重,加上其他类型的心理疾病共同影响作用,导致患者身心俱疲,陷入无法自拔的状态,被迫在创伤事件的回忆中反覆体验痛苦。个体为了缓解情绪上的不安,会产生自残的错误行为。如果未经有效治疗和辅导,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的念头,这与叶增杰[5]等学者的研究观点相符。

2.8 儿童与青少年的症状

对于心智发育尚未完善的青少年和儿童,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明显较成年人要低,在面对创伤事件过后,不懂得如何恰当地处理情感,以及把负面的情绪合理地释放。最终导致他们再次接触到相同类型的事件时,自然地勾起悲伤的回忆,使个人的情绪难以控制,过度地依赖父母,尝试藉此转移内心中的不安情感。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其具体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

3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高危因素与易感人群

一般而言,大多数人在碰到创伤事件后,个体并不一定会诱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问题,即使出现一些负面的情感,也能够在短时间内释怀,不至于引起严重的心理疾病。不过,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人士、儿童与青少年、严重紧急的负性事件、无法预测的创伤等特殊人群和事物,则存在着较高风险的诱发因素,促使个体罹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譬如说,有以下几类特殊职业,比一般人群更容易接触到死亡和恶性事件的发生。

3.1 参加多场战争过后的前线军人

由于在激烈的战斗过程中,必然会遇见不少对方战斗士兵和己方队员惨遭枪杀的场景,或者正如Tsur[6]等学者的研究指出的,那些曾经被当作战俘的画面会无意识地进入脑海当中,诱引个体产生极度的恐惧与不安。即使顺利平安归家,这些沉重的回忆也不会因此而抹去。

3.2 医疗工作人员

他们在日常的工作当中,会接触到大量的病危患者,或者是处理严重意外的濒死人士。在这些抢救过程中,他们必定会看见大量的鲜血与生命的逝去,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部分的医疗人员会与长期病患者建立出良好的友谊关系,一旦患者意外地逝世,尽管与他们的医疗责任毫不相关,依然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基于Czaja[7]等学者的研究调查,也反映出护士具有潜在性的障碍风险,易产生职业倦怠,甚至影响到他们的个人生活水平。

3.3 司机和船长

这一类职业的人士有着相似的共同点,就是在工作过程中,掌管着众多乘客的性命安危。在平常的工作里并未涉到任何生命的事情,一旦遇上严重的交通意外发生,无论基于个人的一时疏忽还是其他原因,即使自己能够逃过一劫,免于遭受到躯体上的伤害,但是造成多条人命的死亡,也会使其长期备受良心道德与外界社会的谴责,成为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根本原因。

3.4 紧急救护人员

警察、救护人员与消防员等为社会大众提供服务,他们在平常可能会遇上严重伤亡事件,必须要在短时间之内,作出最至关重要的明确决定,这可能会危及到多条性命和自身安危,Chopko[8]等学者也提到警察人员,较易受到该障碍的直接影响。若能成功地解决难题,则不易产生过多的负面影响和不良情绪;反之,错误的行为诱发了严重的恶性事件发生,若是未按照上级的指挥或固定程序处理,这种责任是必须要承担的,也会引起心理的过激反应。

3.5 其他高风险职业

记者、地盘人员、殡葬师等职业,他们的工作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也可能会听闻到部分同业人员的死亡消息,或者由于偶尔与死者打过交道。其身心都会因为恐惧死亡的随时发生,常常在脑海里浮现出可怕的画面,被迫影响到正常的认知和社会行为模式。

3.6 难民

由于他们的生命安全时常受到外界的威胁,可能由于战争、饥荒、暴动、全面性社会纠纷等事件,导致他们无法维持正常的作息,精神陷入恐慌当中,身心抱受摧残。同时,大多数难民的生活是饮食和住宿都成了极大的问题,身上也没有充裕的金钱,以至于露宿街头和忍饥挨饿,随时因食物的缺乏和寒冷的天气,导致死亡的发生。即使日后得到保护,也难以忘记过去的痛苦日子,深感害怕再度成为难民的身份。

3.7 受欺凌的学生群体

长期以来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和厌学问题[9],都是备受社会、校方和家长关注。尽管教育部门努力确保他们有一个美好的校园生活环境,但校园欺凌事件难以彻底根除。对于部分被欺凌的同学,长期受到施暴者的侵犯,而其他同学如果采取了冷眼旁观的应对方式,更会使其弱小心灵受到摧残,这与Idsoe[10]等学者的观点相同。即使受害者在成年以后,部分人士也无法抹掉童年时期的阴影和惨痛经历。

3.8 遭受性暴力事件对待

不论男女性别,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性侵犯时,均容易产生极大的不安情绪,以及相应的抗拒行为。尤其是恶性强奸事件,对于未成年的少女来说,被陌生男子强迫进行性交,甚至于一度想谋害该名女子的生命安全,这种应激反应是明显高于一般的创伤事件,严重影响她们的身心发育,扭曲当代社会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世界观。

3.9 意外死亡事件

当个体面对关系亲密的家属与好友,突然因事故而离世,太多数人都会感到痛苦万分,并且会被众多亲朋好友的负面情绪所影响,继而加深了对逝者的情感连结,产生更强的不良情绪。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之下,亲人的死亡必然会带来严重的打击,纵使经过一段时间的淡化和亲友的鼓励,也未必能够安然地恢复到正常心理健康状况,而是转变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

4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理机制

个体在面对创伤事件的发生时,不仅在心理上会迅速地作出反应,也会在躯体上呈现肾上腺素(Adrenaline)浓度快速增加,继而可能影响到大脑的神经功能正常运作。如果个体持续地受到高水平的刺激,则容易引起不良的后果发生,对外界的事物感到恐惧和过度反应,不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样地,太多数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其尿液里会出现低分泌皮质醇(Cortisol,压力荷尔蒙)和高分泌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使体内的皮质醇数值上升,最终形成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皮质醇的比值增高。另一方面,大量的学者[11]经过仪器的检查,可以发现部分患者的脑部结构发生改变,他们的海马体(Hippocampus,负责记忆的保存)发生缩小现象[12],而Hendrickson[13]等学者的研究数据显示,他们的杏仁核(Amygdala,主要是与情绪反应有关)则有过度反应的倾向。值得讨论的是,上述的生理性改变是否必然与创伤后应激障碍有密切的关联,依然存在着众多的疑问,无法轻易地认定两者存在正负向关系。

5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与评估

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方式,是比较难以明确判定的,这是由于该障碍是属于一种心理上的疾病,其内心反复受到过去的创伤经历折磨,导致情绪上受到严重的困扰,甚至影响到日常生活作息。这些症状都具有明显的主观性质,虽然可通过专家观察的方式,尽可能客观地分析患者的状况,但始终难以真实体会到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这种精神障碍很容易与其他心理疾病有所重叠,增加鉴别诊断的难度。例如,一名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士,其内心容易诱发强迫(Obsessive-Compulsive)[14]、焦虑(Anxiety)、抑郁(Depression)[15]、恐惧(Phobia)等问题,在多种心身疾病的共同作用之下,迫使患者不太具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明显特征;对于缺乏经验的医疗工作者来说,变得难以准确地诊断以及发现问题的根源。最后,部分患者可能会采用滥用药物(Drug abuse)或酒精(Alcohol abuse)的错误方式,使自己尽量保持在意识程度较低的状态,减低外界对自身的刺激性,试图自我保护和逃避现实。

在临床诊断方面,以目前公认性较高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DSM-5)[16]作为主要参考内容,并根据书中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作出以下数条适合广大学者的阅读与判定。当对象是成年人、6岁以上的儿童或青少年时,均适用于以下的诊断标准,符合该套的重要指标,并且其病程持续时间至少1个月以上,甚至是长达数年之久。值得注意的是,当个体接触到创伤事件后,大多数人会在数天内开始出现该障碍的症状,但少部分人会在数月后才逐渐呈现出相应的病态。

1)曾经接触到死亡事件,或者是受到外界社会的暴力(即使未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对待,甚至是引起躯体上的严重受损;上述事件均可以是患者亲身经历,或者是亲眼观察到的现象,也可以是其亲戚朋友的真实案例所导致的;纵使其性命是安全的,但是一度受到严重的威胁;由于工作原因而被迫多次亲身接触到令人发指的创伤事件。

2)当个体遇到这样的事件发生过后,曾经出现相应的症状;反覆多次体验到创伤事件的发生,其痛苦记忆一直保留在脑海里;在睡觉过程中,出现与事件相似的场景,使个人的情绪受到影响;分离性反应。当个体感到创伤事件,即将再度重演时,便采取回避的消极方式应对,严重者甚至出现精神麻木,无意识(Unconscious)的虚无状态[17],对四周环境的刺激不作任何回应;当触动了内心情绪的“开关”后,便发生极度强烈且持久的负面情感爆发,难以在短时间内控制好个人的情绪;在创伤事件的部分象征出现后,容易引起个体生理上的反应,出冷汗或手抖等表现。

3)个体出现回避的想法和举动,尽可能地避免个人意识到与创伤事件有关的东西,包括情景、人物、发生地点、言语、物品等;阻断个人的痛苦回忆产生,害怕该想法出现在脑海里。

4)创伤事件的内容和认知方式出现了负性改变,使得其症状逐渐加重;部分人士出现分离性遗忘(Dissociative Amnesia),无法仔细记清创伤事件的重要内容或顺序;过度地认为该事件与个人有直接的关联,深信是个体的原因,导致这样的不良结果发生,放大了个人的信念;对于事件的因果,出现了严重认知扭曲,深深地责备自己的不当行为或他人;持续地释放出不良的情绪,而无法控制好原来的心理平衡状态;对周遭事物不感兴趣,尝试独自避在安全的环境里;不愿与他人继续交往,人际关系能力变得薄弱,渐渐远离亲朋好友;无法体会到正面的情绪,不懂得如何获取开心、快乐、愉悦、被爱、满足。

5)对与创伤事件有关的东西,变得十分敏感,以及警惕性有明显的提高;个体长期处于易激状态,因小事或无缘无故地爆发情绪,对附近的人和物产生了攻击性行为(言语或肢体);作出不顾后果的破坏,漠视他人和自己受伤的风险;稍提及到事件便自感到敏感;精神难以集中,注意力时常分散,以至无法整理好事情;感官反应变得相当大,可因他人的触摸而产生极大的抗拒;作息状况较差,时常因恶梦而惊醒,接着无法继续睡眠。

6)上述症状已经持续超过一个月,并且没有明显减轻的现象。

7)由于受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严重影响,以至于个人无法维持正常的社交活动,让个体的机能开始逐步退化,使其职场和自理能力均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

8)要明确区分开上述的症状和表现,是与药物、酒精、器质性病变等因素毫无关连,最主要原因是一旦遇到创伤事件发生后,会导致症状逐步加重。

最后要提到的是,在上述的数项标准当中,4)和5)是要符合2种之以上的具体表现,其余的均须符合至少一种表现,才能够较为准确地诊断出创伤后应激障碍,有助于医疗人员与心理辅导人员共同判定,继而合理地作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和计划。至于6岁以下的儿童,也有不太相似的诊断标准,在本节不作深入讨论。

6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防方式

如何应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防方法,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个体成为该障碍的受害者呢?根据该障碍的特点,可以明确地发现相关职业的易感人群(Susceptible population),他们因为工作和职务的因素,导致他们成为高风险的特殊群体。故此,在创伤事件发生之前,便要对该职业人士,采取一定的心理预防策略,及早地告诉他们即将要面对的危险事项,具体的防御措施,避免因错误的认知方式或和行为模式,导致悲剧的发生。譬如医护工作者,向他们提供就业前的简介,明确告知他们的工作内容。如果实在是无法长期面对死亡、血液、器官等事物,则尽量安排他们到门诊的位置,避免进入手术室或抢救室里工作,根据他们的个人意志选取合理的工作岗位,防止心灵遭受不良事件冲突而留下阴影。另外,要学会和患者打交道,避免产生过度的情感连结,更不可在情绪控制之下,作出不恰当的治疗行为。对于无法胜任全临床工作的人士,或可考虑转入教学工作,或相对较为简单的校园医生与家庭医生。

至于特殊行业的工作人士,则教导他们务必按程序办事,以客观的状态去判断事情的轻重,听从上级的指示,达到安全的工作环境。绝不要单纯地依赖个人经验,作出过度主观的判定,最终导致错误的出现,危及自己和他人的性命安危。例如警察人员在执行公务时,整个过程都要保持冷静,不可以轻易因对方不配合的行为,就立刻举枪警示,应当采取最低的武力方式,去制止对方不恰当的行为,以免悲剧的发生。

总之,为了防范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最有效的策略是提高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杜绝不良嗜好的恶俗,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友谊关系。一旦遇上创伤事件的发生,基于个体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再与亲友共同商议,藉此抒发心中不安的情绪,更应当及早寻求专业的医疗人员和心理辅导员,提供可靠的帮助,防止病程的出现和加重,维持着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困境。社会上的和谐气氛,也有助于个体保持与社会之间的稳定联系。

7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方案

目前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和药物治疗(Medical treatment)2种手段,也可以同时运用联合治疗的方式,去协助病程较严重的人士。本文将简单评价认知行为疗法、眼球运动脱敏再加工、心理辅导、人际关系、药物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案,以减轻或消除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7.1 认知行为疗法

根据Perrin[18]和庞焯月[19]等学者的研究,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目前较为公认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其不良情绪与行为,是一套适合的方案。认知行为疗法的宗旨是,通过纠正患者错误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模式,从而达到改变个体的感受,恢复到原来正常的生活状态。针对患者告知的内心想法,提供合理和正确的价值观念,让他们懂得控制自己的思想,不再胡乱产生令自己感到害怕的想法,并取而代之地萌生出能够让自己舒服和开心的事情。重新整理好负面的情绪和回忆,采取积极心理的观念与技巧面对此类问题[20],当出现错误的行为时,便指出这种不恰当的行为是需要改善的,让个体不能够反复多次采取这种模式,消极地应对创伤事件,要逐步地采取合适的处理方法,最终达到彻底脱离错误行为的发生。把患者原来已建立的错误思想与行为的桥梁打断,协助他们建造出正确的思想与行为的关联,也让个体明白到应当如何处理问题的根源,不再被障碍的压力所烦恼。

7.2 眼球运动脱敏与再加工

由于人们在回想到过去不愉快的经历和记忆时,眼球的运动会大幅度的转动,这就提示出,人脑处理信息的过程与眼球有一定的关联。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而言,他们会时常受到过去的悲惨记忆与场景所困扰。故此,眼球快速运动时,可能提示着患者正被思想所烦恼,当感觉到特定的创伤记忆时,颇为符合眼球的四周转动,继而引发起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得知该规律的建立后,心理辅导人员和医护工作者可以根据患者的眼球运动情况,继而初步评估出患者的严重程度,同时配合治疗人员的手指作出眼球快速运动方式,令大脑难以同时处理跟踪手指的移动,以及回想创伤的画面,渐渐地对事件的回想过程变得困难,达到身心完全放松的状态,让脑袋放空一切。经过多次反应的训练后,可以缓解因记忆带来的痛苦,并且及时地协助患者建立起良好的认知方式和控制情绪。根据Valiente-Gómez[21]等学者的文献回顾,初步表明这种治疗方案,能够改善到部分患者的障碍程度,并对原发性疾病产生轻微影响。值得关注的是,这种眼动脱敏与再加工(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EMDR)的心理治疗方式,未必都适用于全部的患者,而且要让他们对创伤事件重新暴露[22],也可能引起更强烈的反弹,以及扰乱了原先的记忆,需要更多的学者进一步实践和考证。

7.3 心理辅导服务

在创伤事件发生过后,及时提供心理辅导(Counseling)是颇为重要的,能够产生有效的预防作用。在面对严重事件时,个体普遍会做出难以接受的反应,不相信这个残酷的事实,甚至是以不成熟的回避方式,去解决当前的困境和不安情况。如果相关的人员和机构,及早地介入事件当中,提供无偿的服务,认真地倾听患者在急性期发作的障碍表现,让他们感到被关注、被爱护,有助于尽快地走出困境,恢复原来的生活模式,防止疾病复发的可能性。譬如说,一名青少年与家人一同出外旅游,却发生了严重的车祸事件,导致全家人因意外而死去,只剩下该青年存活;这个关键时刻,亟需社会福利机构的社工与义工、校园内的老师与心理辅导人员、当地政府派出的工作人员,以及心理学的专家等相关人士提供充分的协助;不仅给予日常生活的所需品以及心理辅导服务,而且让他尽快地重返社会环境,而不是强迫他回想严重事故的起源与经过。

7.4 人际关系建立

根据该障碍的临床特征,可以发现部分患者会出现社交功能低下的状况,渐渐地变得无法适应社会环境,也拒绝与他人交住,使他们的人际关系变差。故此,Markowitz[23]等学者的研究认为,在心理治疗方面可以尝试使用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的途径,让患者重新建立起良好的人际网络,提供足够的社会支持,有助于他们找到合理的渠道,使其内心负面的想法与情感,得到彻底的释放,避免了个人的胡思乱想。另外,李学军[24]等学者的研究指出,若个体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应对无法预测的突发事件时,也能够寻求亲友的帮助,彼此相互扶持,渡过精神和情感上的难关。

7.5 药物治疗方法

针对于使用药物的方式,去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研究数据并不是太多,并且没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去支持它的使用正确性和合理性。不过目前来说,有以下几种药物已经广受医护人员的使用,分别为帕罗西汀(Paroxetine)、舍曲林(Sertraline)、氟西汀(Fluoxetine)和文拉法辛(Venlafaxine),这些药物都是属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s)和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erotonin-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SNRIs),正如李硕硕[25]等学者的研究指出,这些都是常见应用于抗抑郁与抗焦虑症等精神类药物。根据Hoskins[26]等学者研究结果的显示,这些药物比一般的安慰剂(Placebo)更有效,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治疗效果,能够稍微减轻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负面情绪产生。另外,由于该障碍的患者容易引发其他类型的心理疾病,这些药物或许能够发挥抑制的效果,防止患者被多种疾病共同困扰,从而起到病程控制的效果。值得讨论的是,上述药物虽然是对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一线药物,但是目前广大学者的普遍共识是无法单靠药物,彻底治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应当配合心理治疗的方式,争取最大限度的治疗效果。

8 总结

创伤后应激障碍不是单纯地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地区,而是一种全球性的心理障碍,广泛地影响到身边的每一个人,也会波及到许多患者的家属与朋友,使得难以采取有效的阻断措施。同时,提醒着我国人民应当要注意各种心理疾病的发生,万一不幸罹患了某些精神障碍,绝不讳疾忌医,反而要勇敢面对,抱着积极的心态去解决问题,最后才能够有效地解决疾病。

猜你喜欢
障碍个体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跟踪导练(四)2
跨越障碍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