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莱芜九龙山寒武纪张夏组核形石灰岩分类及沉积环境探讨

2020-03-04 02:09迟乃杰韩作振单伟孙雨沁熊玉新刘传娥
山东国土资源 2020年2期
关键词:泥晶石灰岩方解石

迟乃杰,韩作振,单伟,孙雨沁,熊玉新,刘传娥

(1.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自然资源部金矿成矿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金属矿产成矿地质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 济南 250013;2.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3.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山东 济南 250014)

0 引言

核形石是分泌黏液的藻菌类在生长过程中捕获、黏结碎屑物质和碳酸钙质点,围绕核心加积而成的,非固着生长的纹层状结核体[1-2]。核形石一般由核心(core或nucleus)和纹层(cortex或coating)2个基本单元组成。核心是其形成的基础,以岩屑、生物碎屑等为主,决定核形石形成初期的纹层类型及初期外部形态;纹层围绕核心呈层状分布,形态为近同心多层环状、单层环状和不规则状,纹层类型以暗色泥晶纹层、暗色葛万菌纹层、微晶方解石纹层及亮晶方解石纹层等为主。

国内外学者对许多地区及地层产出的核形石灰岩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核形石的生长过程、沉积环境、成因及分类等[3-23]。但对山东莱芜寒武系张夏组地层中产出的核形石灰岩研究相对较少。寒武系张夏组地层中产出的核形石灰岩具有丰富多样的核心与纹层组合,是研究核形石生长过程、沉积环境、成因等的理想对象。该文通过大比例尺野外剖面实测与观察,从其产出形态、纹层、基质类型以及生物组合等角度,对山东莱芜九龙山寒武系张夏组产出的核形石灰岩进行详细的微相研究,并分析了该地区核形石灰岩的形成环境。通过该次在山东莱芜九如山张夏组核形石灰岩的研究,以期对微生物碳酸盐岩核形石研究补充与完善,同时对山东鲁西地区岩相古地理及层序地层学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1 研究区地质概况

1—寒武纪馒头组;2—寒武纪张夏组;3—寒武纪崮山组;4—寒武纪炒米店组;5—奥陶纪三山子组;6—奥陶纪马家沟组;7—第四纪沂河组;8—前寒武纪花岗岩;9—图b;10—图c;11—村庄;12—寒武纪地层位置;13—剖面位置;14—省界图1 莱芜九龙山地区区域地质图

山东莱芜九龙山寒武纪张夏组的岩石地层主要分为下灰岩段、盘车沟页岩段、上灰岩段,主要包括鲕粒灰岩、泥晶灰岩、页岩、生屑灰岩及多种微生物岩,微生物岩约占30%,主要包括凝块石、树形石、核形石、叠层石和附枝菌格架微生物岩。该次研究的核形石灰岩产出于该区张夏组下灰岩段上部,横向连续但厚度变化较大,厚度0.3~0.9m不等(图2)。

2 核形石灰岩的颗粒类型及特征

碳酸盐岩中的颗粒类型及特征是分析沉积环境的重要依据。张夏组核形石灰岩层段中主要含有的颗粒类型包括核形石、鲕粒、生物碎屑、内碎屑等。

2.1 核形石

核形石核心是其形成的基础,决定核形石形成初期纹层外部形态,随着纹层厚度增大,核心对其形态的影响逐渐减弱。核心的成分间接地反映了核形石形成初期的水体环境,以泥晶球屑等为主的内碎屑核心代表形成初期较弱水动力环境;以三叶虫等为主的生物碎屑核心代表了初期较强的水动力环境。山东莱芜九龙山地区产出的核形石核心成分多样,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核心成分主要包括三叶虫碎屑、泥晶碎屑、卵圆形泥晶球粒等;三叶虫碎屑核心主要为长条形、蹄形、弯钩拐杖形等,长约2~10mm(图3b,3d),同时圆形空腔的三叶虫碎屑核心也较常见。泥晶碎屑组成的核心,直径约0.1~0.2mm,3~4个团状聚集产出(图4a),主要为先期形成的泥晶、微晶方解石被打碎,之后被水体中的微生物捕获生长而成,该类型核心形成的核形石以圆形为主。卵圆形泥晶球粒核心直径约0.2~0.4mm,核心一般呈卵圆形,内部结构均匀,磨圆较好,主要由泥晶碳酸盐矿物发生凝聚作用而形成,泥晶球粒被水体中的微生物捕获,且形成双球核心(图3c)。

1—鲕粒;2—核形石;3—生物碎屑;4—泥质条带;5—泥岩;6—目的层图2 莱芜九龙山寒武系张夏组下灰岩段综合柱状图

核形石纹层围绕核心呈层状分布,是核形石的组成部分。形态为近同心多层环状、单层环状、椭球状、不规则状等(图3a,3c,3e,3f)。纹层类型以暗色泥晶纹层、暗色葛万菌纹层、微晶方解石纹层及亮晶方解石纹层等为主(图3f,3h)。纹层的形态及类型能较好地反映核形石形成过程中的沉积环境。即主要由泥晶、微亮晶、暗色葛万菌纹层组成的核形石沉积环境水动力相对较弱,水体中有机质丰富、微生物大量繁盛;而主要由亮晶方解石纹层等组成的核形石沉积环境水动力相对较强,不利于微生物的繁盛。相对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下,核形石在水体中连续滚动、悬浮,微生物充分生长并发生钙化作用,从而形成的纹层形态主要为圆形、椭球形等,且纹层连续;相对较弱的水动力条件,核形石不能充分滚动,而是沿着底部滑行或原地摇摆生长,从而形成的纹层形态主要为不连续、陡坎状等。

a,b—完整核形石,见规则亮暗纹层,放大倍数5×10;c—完整核形石,纹层明显但发生重结晶作用,核心为两卵形泥晶球粒,放大倍数10×10;d—部分核形石,核心为生物碎屑(三叶虫),放大倍数20×10;e—完整核形石,纹层较明显但发生重结晶作用,且周边都发生重结晶作用,放大倍数6×10;f—完整核形石,纹层明显发生重结晶作用,为偏心核形石,顶底较明显,放大倍数7×10;g—核形石之间填隙物,深灰色泥晶方解石,见葛万菌化石(箭头),放大倍数20×10;h—核形石纹层,见长条状交叉分布生长的葛万菌(箭头),放大倍数40×10;(注:视域直径4mm,均为单偏光下观察)图3 山东九龙山中寒武世核形石特征

2.2 鲕粒

研究区核形石灰岩层位上、下均发育厚层鲕粒灰岩。通过镜下观察与分析,根据鲕粒包壳圈层特征将该地区的鲕粒分为同心圆鲕粒与放射状鲕粒。

(1)同心圆鲕粒,鲕粒大多呈球形,少量呈椭球形,直径1~3mm不等。鲕粒包壳主要由较纯的亮晶方解石纹层与含有机质较高的暗色纹层交替组成,其圈数多因重结晶或白云石化太严重而模糊。鲕核直径与包壳厚度比约为1∶5,属真鲕范畴。此类鲕粒多形成于台地边缘波浪簸选的高能环境或开阔台地动能较强的鲕滩环境。

(2)放射状鲕粒,呈球状、椭球状,直径0.5~2mm不等。包壳主要由放射状排列的方解石晶体组成(图4g,4h),鲕核直径与包壳厚度比约为1∶5。此类鲕粒多见于张夏组底部,位于研究层位下部。分析认为此类鲕粒形成于相对高能的环境之中,主要为潮下带的高能带环境[25]。

a—部分核形石,核心为泥晶碎屑,纹层较明显但仍发生重结晶作用,放大倍数5×10;b—填隙物,3个核形石之间填隙物为深灰色泥晶方解石基质,并见大量生物碎屑,放大倍数10×10;c—生物碎屑,杂乱分布其中,之间发生重结晶作用发达倍数5×10;d—核形石填隙物,核形石之间为发生重结晶作用的亮晶方解石,放大倍数为8×10;e—深灰色灰泥方解石,放大倍数5×10;f—发生障积作用的灰泥丘,泥晶方解石及大量生物碎屑,放大倍数5×10;g—放射状的鲕粒灰岩,放大倍数7×10;h—放射状鲕粒灰岩,之间为亮晶方解石胶结,放大倍数5×10;(视域直径4mm,均为单偏光下观察)图4 山东九龙山中寒武世核形石特征

2.3 生物碎屑

研究层位中与核形石共生的生物碎屑种类较少,主要为三叶虫碎屑,壳体均较破碎,其形状各异,多为胸甲碎片,呈不规则的弯曲状,带有小的弯钩、锯齿状、蹄形等。三叶虫碎屑大小不一,0.5~2mm,分布杂乱(图4b,4c,4f)。镜下还可见圆形具十字消光的三叶虫刺等。有的三叶虫碎屑作为核形石的核心,对核形石的形成起到格架作用;有的充填与核形石之间,与核形石共生,为后期核形石灰岩的沉积环境研究提供参考。

2.4 内碎屑

内碎屑多为砂屑,与生屑共生,形状不规则,砾屑较少,多为棒状。内碎屑多由泥晶方解石组成,也见少量由球粒、鲕粒灰岩破碎形成的砾屑。内碎屑也可作为核形石的核心(图4a),对核形石的形成起到格架作用。

3 核形石灰岩的分类及共生岩相

3.1 核形石灰岩的分类及环境分析

该文通过野外大比例尺剖面实测与室内微观综合分析,根据颗粒类型、基质类型、沉积组构、生物组合、颗粒成分及其结构等微观特征,将该地区产出的核形石灰岩划分为4类,分别为生屑质核形石灰岩、含生屑核形石灰岩、含核形石生屑灰岩与含核形石鲕粒灰岩。其中生屑质核形石灰岩有两层产出,而其他均产出一层。该4类核形石灰岩相互叠加,组成中至厚层的张夏组下灰岩段中产出的含核形石灰岩,自下而上依次为:

3.1.1 含核形石生屑灰岩

核形石含量约占10%~20%,生物碎屑含量约占50%~60%,以三叶虫碎屑为主。其中核形石排列比较杂乱,呈椭圆形,长1~2cm,高5mm左右(图5c),核心主要为三叶虫、泥晶碎屑等。纹层类型主要为泥晶、葛万菌纹层。核形石与三叶虫碎屑之间的填隙物主要由深灰色的泥晶方解石组成的基质组成。颗粒磨圆度较差,见少量鲕粒,并见深灰色微晶方解石组成的泥晶碎屑,直径约为0.2~0.4mm。含有少量土黄色泥岩,呈团块状充填其中。

该岩石类型指示的水体动能较弱,水体相对较深,从而高能带被打碎的大量生屑搬运在此沉积。光照较弱限制了葛万菌等钙化微生物生长繁盛,不利于微生物碳酸盐岩的形成。同时该岩性主要沉积于含生屑颗粒质灰泥石灰岩之间,沉积面积较小。多处见侧蚀现象(图5c),分析认为应该为潮下水流流动过程中的离心力作用而成。根据上下接触岩性特征与共生颗粒类型等分析认为其沉积相带应该为潮下低能带较弱的水流通道。

a—附枝菌格架微生物岩,产出于莱芜张夏组上灰岩段;b—叠层石,产出于莱芜炒米店组中下部;c—含核形石生屑灰岩(A),核形石含量较少,同时见侧蚀现象;d—生屑质核形石灰岩(B),核形石较杂乱排列;e—含生屑核形石灰岩(C),并见明显的生屑核心;f—生屑质核形石灰岩(D),中部见泥质条带;g—含核形石鲕粒灰岩(E),产出与最顶部;h—生屑泥晶生物丘,表面见大量生物碎屑图5 山东九龙山中寒武世核形石特征

3.1.2 生屑质核形石灰岩

核形石含量约占50%~60%,生屑含量约占20%。其中核形石整体排列有一定规律,但是仍比较杂乱。呈椭球形,长1~2cm,高5mm左右(图5d),核心以三叶虫碎屑为主。纹层亮暗明显,葛万菌纹层、泥晶纹层、亮晶纹层均有产出,纹层中葛万菌化石数量增多。核形石之间的胶结物为亮晶方解石,基质主要成分为微晶方解石。底部见大量土黄色泥质条带,生物碎屑充填于核形石之间,形状主要为长条形、蹄形等。

该岩石类型指示的水体能量较强,较前者相对能量有所增加,但泥岩的增加同时也说明水动力仍然相对较弱,离物源较远[26]。水体环境温度适宜,营养物质增加,光照加强,该条件有利于葛万菌等微生物的生存与繁殖,从而形成大量钙化微生物岩核形石。该岩石类型主要沉淀于生屑颗粒质灰泥石灰岩之间。根据岩层产状及上下接触岩性特征与共生颗粒类型等分析认为其沉积相带应该为水动力较强的潮下带水流通道。

3.1.3 含生屑核形石灰岩

核形石含量约占80%,并见少量生屑。该类型核形石灰岩连续性较好,沉积面广阔,核形石水平排列,有一定规律性。镜下呈椭球形,长1~2cm,高5mm左右(图5e)。核心以三叶虫碎屑为主。纹层以连续、椭球形至圆形亮晶方解石纹层为主,其他类型纹层较少出现。核形石彼此接触,颗粒支撑,亮晶胶结,偶见长条带状微生物碎屑,及大量微生物葛万菌化石,偶见三叶虫碎屑。

该岩石类型指示水动力条件强,核形石等充分滚动形成连续亮晶方解石纹层。营养物质丰富,光照充足,大量葛万菌等微生物生存与繁殖,有利于钙化作用的发生,形成大量微生物碳酸盐岩。水流作用范围广阔,核形石沉积范围大,且具有规律性。较强水流作用下使核形石之间为颗粒接触,后期亮晶胶结,结合岩性特征与共生颗粒类型等分析认为其沉积相带应该为局限台地缓坡潮下高能带[7]。

3.1.4 生屑质核形石灰岩

核形石含量约占40%~50%,生屑含量约占20%。排列比较杂乱。核形石以椭球形为主,粒径较小,长0.5~1.5cm,高2~3mm左右(图5f)。核心主要为三叶虫与泥晶方解石组成的泥晶碎屑。见亮暗明显的纹层交替产生,但以泥晶纹层为主。泥晶基质中充填以三叶虫为主的生物碎屑,大小形状不一,见少量鲕粒与内碎屑共生,彼此之间为泥晶方解石充填,见土黄色泥质条带规律性分布于其中。

该岩石类型指示较弱水动力条件,来自物源的泥质物在弱水动力条件下,于较低洼处沉积[26]。随着水体加深,光照减弱,微生物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不利于微生物钙化作用的进行,从而导致核形石含量减少。纹层类型以泥晶纹层为主,葛万菌纹层较少。被打碎的大小不一的生屑在较弱水动力条件下沉积。结合岩性特征与共生颗粒类型等综合分析认为其沉积相带应该为水动力条件较弱的潮下低能带[10]。

3.1.5 含核形石鲕粒灰岩

以鲕粒为主,鲕粒约占60%,核形石含量约占20%。鲕粒类型主要为同心鲕组成,粒径0.1~1.0cm(图5g);形状为圆形及椭圆形,分选较差,颗粒支撑,亮晶胶结。核形石个体较大,椭球形,长1~2cm,高5mm左右,杂乱分布。核形石的核心主要为三叶虫碎屑,纹层以亮晶方解石纹层为主。共生颗粒类型主要为生物碎屑,以三叶虫、棘皮类等为主。

该岩石类型指示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强,胶结物为亮晶方解石,同心鲕粒增多,水动力较强。光照充分,营养丰富,三叶虫及微生物等能够大量生长繁殖,但是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不利于葛万菌群落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tric matrix)的产生[27],从而影响了钙化作用的进行,不利于形成较好纹层类型,导致核形石含量大为减少。三叶虫碎屑等原地沉积。结合岩性特征与共生颗粒类型等分析认为其沉积相带应该为能量较强的潮下高能带[28]。

3.2 其他共生碳酸盐岩类型及环境分析

3.2.1 生屑颗粒质灰泥石灰岩

该岩石类型产出于核形石灰岩岩层的顶底部位。顶部岩层地貌上无明显隆起,呈层状产出。厚度较稳定,厚约10cm,延伸几米至百余米不等。见大量的生物碎屑并呈团块状分布,主要为三叶虫碎屑,见少量保存较完整的化石,生屑团块之间为泥晶—微晶方解石充填(图4e,4f)。见少量同心鲕粒,纹层清晰,直径约0.8~2mm。底部岩层地貌突起较明显,呈长扁透镜体状、长方体状、条带状、小山丘状等。大的直径1~2m,小的直径十几至几十厘米;横向对比连续且可延伸达几十米,厚约10~30cm。

该岩石类型指示的水动能条件较弱。生物碎屑等被搬运至此,随着水动力的减弱而沉淀并起到障积作用。沉积形成以灰泥为主呈层状的障积型生屑颗粒质灰泥石灰岩。该类型层状灰泥石灰岩形成之初抗浪性相对较弱,岩层中大量侧蚀现象的存在说明其被后期的较强水流冲刷、磨蚀,导致底部岩层转变为不连续且形状不规则的含生屑灰泥丘;而顶部较平坦岩层的形成,分析认为是由于水体动能条件变化相对较快,未完全固结或已固结的岩石遭受剥蚀夷平作用所致。综合生物组成、胶结类型等岩性特征分析认为该岩石类型的沉积相带应该为潮下低能带沉积环境[29]。

3.2.2 具同心鲕的鲕粒灰岩

岩石的骨架组分为同心圆状鲕,部分为具外包壳的泥晶鲕和磨圆内碎屑,有时含磨圆的生物碎屑。以高能鲕和复鲕为主,少数为薄皮鲕。大小不一,直径常为1~3mm。颗粒支撑,亮晶胶结,泥质含量较少。该岩石类型产出于生物层状礁的上部,其鲕粒组成、内部形态及共生物指示其为较高能水动力条件下的产物,分析认为其沉积环境应该为开阔台地鲕滩或潮间带鲕滩[29-30]。

3.2.3 具放射鲕的鲕粒灰岩

鲕粒大小较均一,直径约为1~2mm。鲕粒灰岩成分多样,被泥质充填的土黄色鲕粒呈透镜状产出,与浅灰色至土黄色少量被泥质充填的鲕粒灰岩共生。占优势的碳酸盐岩颗粒为放射状鲕(图4g,4h),含少量磨圆内碎屑(部分可能为泥晶鲕)。分选较差,颗粒形状不规则,可见较多的破碎,有些还会再次被包壳形成新的鲕粒,有时多个破碎鲕粒粘结在一起再搬运形成复鲕。见大量泥质条带充填其中。该岩石类型产出于生物灰泥丘的底部,其鲕粒组成、内部形态及共生物等指示其为相对低能水动力条件下的产物,分析认为其沉积环境为局限台地潮下高能带[29-30]。

4 九龙山核形石灰岩沉积微相分析

莱芜九龙山剖面张夏组地层中产出的不同类型的核形石灰岩主要是由于该沉积区水体动能、光照、营养等条件变化所引起的。通过野外观察、室内镜下分析结合古生物研究等多种手段,认为该地区核形石灰岩的形成环境主要为潮下带,根据潮下带内海底地形的局部变异,可分为潮下低能带与潮下高能带。

4.1 潮下高能带

又称“开阔潮下带”,与外海相连,属于欧文能量带中的稍近海岸的Y带(高能带),该沉积带长期处于海水的覆盖之下,波浪及潮汐十分活跃,水浅、阳光充足、氧气充分,底栖生物和藻类大量繁殖,所形成的沉积物以生物成因为主。在此带向海一侧,从深水上升带来的氧料尤其丰富,因而各种生物,包括造礁生物大量发育,往往形成生物礁等。而向滨岸一侧,则可见各种较粗的颗粒(如鲕粒、生物碎屑、内碎屑等)堆积,所形成岩石主要为生物碎屑灰岩、鲕粒灰岩、内碎屑灰岩等。分选和磨蚀良好,灰泥含量少,亮晶方解石胶结。具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该相带内海底地形微微凸起,波浪和潮汐对海底沉积物搅动强烈,并充分筛选。因此沉积物相对较粗,但分选及磨圆度均较高,发育生物礁或滩等环境。

该相带内产出核形石的特征主要为球形、椭球形核形石,并含有大量的生物碎屑或鲕粒。野外岩性主要为含生屑核形石灰岩、含核形石鲕粒灰岩。上下相邻层位以水动力较强条件下形成的鲕粒灰岩、生屑灰岩为主。岩层整体厚度不大,但是连续性较好,具有较好的可对比性。镜下观察发现纹层主要为规则亮晶方解石纹层、规则暗色葛万菌纹层、规则泥晶纹层等,少量发育凝块纹层、波状纹层等,核形石核心主要为三叶虫碎屑组成。核形石与生物碎屑与鲕粒之间主要为亮晶方解石胶结,泥晶方解石较少见。

4.2 潮下低能带

又称“局限潮下带”或“闭塞潮下带”。海底微微下凹,波浪振幅较小,水流较弱,沉积物较细,其属于欧文能量带中靠近海洋的Z带(低能带)。此带水很浅,波浪和潮汐作用都很弱,其能量大多被海底磨擦消耗掉,水循环也较弱,只有局部的风暴作用才能引起一定的波浪,并影响到该相带,因此是一个潮下低能带。潮下低能带的环境中主要生物群为窄盐度的藻类、三叶虫、有孔虫、珊瑚等,大多数均已破碎,但是仍有少部分三叶虫保存完整。

该相带内产出核形石的特征主要为不规则状、椭球形核形石等,并见大量的泥质物沉积,见少量鲕粒与内碎屑共生。野外岩性主要为生屑质核形石灰岩、含核形石生屑灰岩。上下相邻层位以水动力较弱条件下形成的泥晶灰岩、含生屑泥晶灰岩为主。镜下观察纹层类型主要为泥晶纹层、葛万菌纹层;核心主要为三叶虫、泥晶碎屑组成;核形石之间的基质主要由深灰色的泥晶方解石组成,局部见少量生屑。

5 九龙山核形石灰岩形成过程

莱芜九龙山剖面张夏组核形石灰岩的沉积形成环境经历了从潮下低能弱水流通道、潮下低能强水流通道、潮下高能带到潮下低能带最后到潮下高能带。结合野外观察等所反映出的岩性组合及沉积学特征等,对研究层位核形石的形成过程进行简要分析。

局限台地环境中,岩性组合由鲕粒灰岩变为生屑颗粒质灰泥石灰岩,该沉积位点水动力扰动减弱,不足以形成鲕粒,水体比较稳定,但弱水动力条件有利于三叶虫等生物碎屑的沉积,从而沉积大量生物碎屑,形成格架发生障壁、粘结作用而形成生屑颗粒质灰泥石灰岩,呈层状分布。该岩性通常分选不好,其抗浪性相对较弱,从而在后期潮下水流的作用下形成灰泥丘。

潮下带水流作用加强,持续水流作用对层状的灰泥石灰岩进行剥蚀破坏作用,从而形成灰泥丘。水体能量仍相对较弱,导致大量生屑在此沉积,光照较弱限制了葛万菌等微生物生长繁盛,导致仅少量葛万菌繁殖,葛万菌围绕生屑等核心生长,从而形成含核形石生屑灰岩,沉淀于灰泥丘之间的水流通道内。

水体能量略有加强,光照增强,有利于葛万菌等微生物的生存与繁殖,从而形成大量核形石灰岩,同时来自物缘区的泥质物在此处沉积,从而形成生屑质核形石灰岩。水流作用继续加强,泥质物质等难于沉积,仅局部见少量土黄色泥岩,同时不利于生物的生长,但光照充足,营养丰富,有利于葛万菌等浮游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形成含生屑核形石灰岩。水体能量减弱,回到潮下低能带沉积环境,泥质含量再度增多,葛万菌繁殖受到限制,并见大量放射鲕粒与生物碎屑,从而导致核形石数量减少,形成生屑质核形石灰岩。之后该地区水动力加强,对前期沉积物进行冲刷改造,同时伴随沉淀形成大量鲕粒灰岩,且多为同心鲕,核形石含量较少,沉积环境主要为潮下高能带,接近潮间带,形成含核形石鲕粒灰岩。

之后水动力逐渐趋于稳定,达到潮下低能带沉积环境,生物数量增加,生屑含量增加并起到较好的格架作用,抗浪性较弱,沉积大量灰泥,形成层状的生屑颗粒质灰泥石灰岩。

6 结论

(1)根据含核形石灰岩的宏观特征与组分含量等,将该地区产出的含核形石的灰岩分为:生屑质核形石灰岩、含生屑核形石灰岩、含核形石生屑灰岩与含核形石鲕粒灰岩等四类。

(2)山东莱芜九龙山地区寒武纪张夏组下灰岩段上部的核形石沉积环境主要为潮下高能带与潮下低能带。

(3)通过野外观察等所反映出的岩性及沉积学特征等,对研究层位核形石的形成过程进行简要分析。

猜你喜欢
泥晶石灰岩方解石
川东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储层特征与形成模式
F-在方解石表面的吸附及其对方解石表面性质的影响
自生泥晶:过去,现在和未来
某石灰岩矿区岩溶涌水治理处理方法
氯化钙和碳酸钠对方解石浮选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Dyeing a “Blue Lagoon”black
石灰岩
贵州重晶石与方解石常温浮选分离试验研究
湘北地区二叠系露头层序地层特征与成矿研究
一种提升石灰岩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新型有机添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