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继勤 张简宁 冀宣齐(北京化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29)
危险化学品指对人员和外部环境具有潜在或直接危害的化学品。近年,我国危化品运输量已达到2.5亿吨左右,随着运输量的增加,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率也在攀升,由于危化品的特点,运输事故往往伴随着剧烈爆炸,轻则造成经济财产损失,重则出现环境污染、人员伤亡等严重的社会问题[1]。如2018年11月28日,河北省张家口市桥东区发生爆燃事故,事故直接原因是由于公司的氯乙烯气柜发生泄漏,在明火下发生爆燃,导致停留在公司门前的运输车辆司机等发生严重伤亡,目前造成23人死亡、22人受伤。2019年3月21日,距离造成165人遇难的天津港事件1317天,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陈家港镇的江苏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发生爆炸事故。事故已造成47人遇难、90人重伤[2]。我国危险化学品的运输情况依然不容乐观。
在国外,有关危化品运输的研究开展较早,在1971年美国专家就着手相关管理研究,配套的数据库建设页相对成熟。Oggero A[3]、Sun K[4]和Verma M[5]等团队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事故建立合理科学的分析模型;2013年,Q. M. Bu, Z. J.Wang 和X. Tong[6]创新性地分析了造成运输风险的原因和目前的弊端,基于不同地区的发展与国情,进一步讨论危化品相关运输应对策略,提出建立新的管理体系、风险预警机制和交通信息平台、建立交通行业标准等改进措施;Wang G[7]等人则针对现状,设计了危险化学品运输车主动安全预警系统。
相比之下我国国内的研究和数据库建设都缺少系统性、全面性,他们主要通过分类统计事故的产生特性来研究事故发生的规律[8]。廖婵娟[9]、卢均臣[10]等通过不同情况的危险化学品事故进行分析研究,从多个角度归纳事故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从而提出相关预防建议与政策;2006年,吴宗之[11]基础性地在国外危化品运输事故原因基础上,对国内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孙苗[12]、宋少桥[13]等从危化品运输事故带来的风险程度入手,讨论了事故的风险分析;陈家秀[14]、胥耀铭[15]和李剑[16]等从我国危化品事故现状角度探讨了改进的监督管理方案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等建议。
危化品的生命周期包括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经营、使用、废弃、处理等7个环节,每个都存在安全风险。而在这7个环节中,运输手段贯穿了各个环节,且在运输过程中极易发生危化品风险事故[17]。
危化品的运输具有以下特点:
(1)危化品品种多,危险性大。根据《危险货物分类与品名编号》,我国将危化品划分为9类共22项。在册的危化品品种总数达2828种,由于危化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等性质,可能发生的运输风险具有极大的危险性,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2)风险突发性、长期性。一般危化品运输事故都是发生在一瞬间的,没有给人员准备的时间,并且给外界环境造成的影响不能在短时间内恢复。
(3)危化品运输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输相关人员的社会性——需具备专业资质,做到持证上岗,不具备专业资质的运输企业或人员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二是其可能发生的运输事故的社会性,事故的影响程度深,容易对人、物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近年来的危险化学品事故案例进行数据分析,提出危化品运输事故特征规律,并对风险防范提出针对性有效建议。
本节基于国内外综合性的新闻网站: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路透社和BBC等和国内外政府性网站:中央人民政府网站、消防在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网站和MHIDAS[18]等获得数据,针对2008年以来我国发生的近100例危化物交通运输事故和国外的近2000起运输事故,从发生月度、事故类型、危险化学品类别、运输事故原因和事故运输方式分析事故发生的特点[19],做出以下分析。
统计表明:我国国内危化品运输事故整体趋势与危化品事故趋势类似——春夏季为事故高峰时间段,从入秋一直到春节后为低谷(受春节长假和春运限制运输的影响)。3月起我国进入多温、高温的气候,自然环境的变化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也容易引起罐内液体及气体体积膨胀泄露,故事故发生次数居高不下。
国外则呈现不同的规律性:其中7月、12月是事故高发月份,国内外在7月集中爆发事故的原因从上节可见一斑,而国内的12月恰逢年关前后,气温较低,危化品交易数量及运输量比较低,因此数量相比国外较少。
统计表明,国内的危化品运输事故主要爆炸和泄漏两种事故类型原因,而国外的原因则主要是由于泄漏。分析可知,泄漏主要由于液体危化品储罐热胀冷缩——罐装破裂导致的危化品防护不严,进而引发火灾和爆炸等二次事故,或者是液体危化品流动性大,受到轻微碰撞亦容易发生泄漏的情况,可见国内外危化品的运输环节应着重加强对泄漏的储存罐的维护和提高运输环节的平稳性、安全性。
国内同国外相比,运输环节多有爆炸的事故出现,主要原因是对人员的管理和培训不到位,危化品先出现泄漏再爆炸,但由于事故主因是爆炸,故发生时间短,人员难以疏散,容易发生二次事故,故我国相关部门应做好对人员的培训。
交通运输涉及60余种危险化学品,故对2008-2018年国内近100例危化物交通运输事故与国外近2000起运输事故按事故物质分布整理,如图1所示。
如图可知,国内外危化品运输事故化学品类别大多为燃油、甲醇、液化气等,其中燃油在国内外事故原因分别占比34%和44%,是危化品运输事故中的主要防治对象。我国国内的液化气和原油占比事故原因均高于国外事故原因一倍左右,其原因与液化化学品流动性大,容易发生泄漏和爆炸有关,我国应着力加强易燃液体运输安全管理。
图1 2008-2018年国内外近2100例危化品运输事故按化学品类别统计图
同上节,对2008-2018年的近2100例国内外事故按运输事故原因分布图如图2所示。
图2 2008-2018年国内外近2100例危化品运输事故按事故原因分布图
可见,国内外事故原因中人的失误和车辆故障造成的事故颇多,尤其是我国国内人的失误占比高达62%,比国外人员因素占比高出了近2倍,可见国内人员的管理培训应向国外借鉴相关经验,降低“人”的失误,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同时,国内外都应关注车辆的故障导致的事故——均占比约18%,提高对车辆维护和更新换代的频率,控制交通事故的发生。
2008-2018年,对上述近2100例事故按运输方式的不同对国内外危化品运输事故起数进行分析,可见国外的运输事故主要是由公路运输和管道运输两种方式,而在我国国内则是由铁路运输(占比53%)和公路运输(占比36%)两种方式,其原因是我国国内化工产业虽然多,但产量主要集中在十多家大型企业,它们的生产部门与铁路部门关系密切,很多产品依靠铁路和管道运输,如成品油管线和原油管线,公路运输则是由于我国的公路道路网十分发达,为运输提供基础条件[20]。
国内外运输事故对于水路运输的方式均占比较低——不到10%,其原因是出于安全环保方面的考虑,如氯化钾等物质遇水易发生事故,所以尽量避开水运。
综上,本节对国内外危化品运输事故分类的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比事故特点的相同点于不同点,为相关风险对策的提出作支撑。
海恩法提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有媒体报道,江苏响水县事故公司在过去已有多处安全隐患,每次基本都通过“开会”或“罚款”等方式敷衍了事。通过近几次愈发严峻的事故现象和上文对近十年国内外危化品运输较大及以上事故特点及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本节提出风险防范的建议措施:
(1)针对近年来危化品事故数量和死亡人数的再次增加趋势,国家安全生产部门、交通管理部门等政府职能部门和化工企业应加大监管力度,对危险化学品作到规范化管理,借鉴2010年左右的管理经验,避免数量攀升到一定程度,同时法律部门应完善危化品运输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制度保障。
其中最重要的是,告别“形式主义”,拒绝敷衍了事的“走访调研”、“召开会议”、“罚款”等浮于表面的监管方式,要真正依法履职、严格监管,落实到实处,而不是依靠文件等纸面功夫。
(2)考虑到我国危化品运输事故有62%是人的失误导致的,有关部门和企业应着重加大危化品运输环节的人员培训和管理力度,试图提高人员的能力与意识,尤其注重对事故苗头的排查,做到“杀苗”,不能仅关注事故本身。
尤其是在运送危化品时,提高运输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由于春夏季是事故高发月份,且每日的7时和17时时段(交班时刻)也是事故高发频段,应根据不同的季节和环境变化作出适当的方案调整,提高演练次数,避免司机的疲劳驾驶,提高司机及相关人员的注意力。
(3)基于我国运输车辆故障导致18%的危化品运输事故现象,各部门及企业应严把危化品运输的准入门槛,重点加强对运输车辆的日常检修及更新换代[22],尽量减低因车辆故障而造成的事故次数,做好对路况的实时监测和应急预案。
(4)由于我国的危化品运输主要是由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且存储的容器多为罐装或管道,所以应加大对硬件设备的维修和更新换代力度,提高防护防泄漏程度。各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高效科学的应急救援方案和救援系统,宣传危险化学品基本知识,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能力,提高人员疏散速度——防止二次事故的发生。
基于国内外典型的危化品交通运输事故进行对比统计分析,发现国内同国外相比,运输环节多有爆炸的事故出现。事故原因中,我国人的失误占比事故原因高达62%。另外,我国的事故大多是铁路运输——与我国的化工企业特点有关。这为我国进一步推进有效危化品防范研究提供了有益思路。建议落实改善监管措施的实施方法;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力度;促进各管理部门与企业建立系统、高效、合理的监管方案和体系,尤其拒绝“形式主义”,将监管落实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