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琼
相关调查显示[1],我国新生儿出生半年内纯母乳喂养率仅为29.2%,与43%的世界水平、37%的中低收入国家水平相比,均偏低。经阴道分娩初产妇因缺乏生育经验、乳汁分娩不足等原因导致产后母乳喂养率偏低,且产后并发症多发,如产后抑郁、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我国孕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为3%~6%,且产后抑郁初产妇再次妊娠患病率高达50%,而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则达到了50%[2]。经阴道分娩初产妇的健康认知、自护能力及社会支持状况对母乳喂养率及产后并发症具有一定影响,故需做好产后护理工作。本研究在经阴道分娩初产妇中应用激励式早期护理,探讨其对产妇母乳喂养率及产后并发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经阴道分娩初产妇120例,纳入标准:首次单胎(足月)妊娠、自然分娩产妇;产后母婴生命体征均正常;无听力、交流障碍。排除标准:产后大出血或生命体征不稳定;具有妊娠并发症;合并不宜母乳喂养疾病;既往有抑郁病史,盆底功能障碍病史。将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产妇年龄23~31岁,平均(27.4±4.9)岁;分娩孕周37~40周,平均(38.5±3.4)周;文化水平:高中及以下13例,大专22例,本科及以上25例。观察组产妇年龄22~33岁,平均(28.5±4.6)岁;分娩孕周37~39周,平均(38.8±3.5)周;文化水平:高中及以下11例,大专21例,本科及以上28例。两组产妇年龄、分娩孕周、文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指标监测、母婴知识常规宣教、家属照护指导、产后恢复指导等[3]。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激励式早期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产后恢复激励教育 (1)情景模拟宣教。本研究中护理人员借助实物模型开展情景模拟宣教,于产妇床前演示相关操作,如催奶挤奶手法、母乳存储方法、母乳喂养技巧等,详细说明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4];而后由产妇自行练习,护理人员对其操作进行评价,指出操作存在问题并及时纠正,直至产妇完全掌握相关知识,宣教时间为产后第1~3天,每天20~30 min[5]。(2)视听影像宣教。产后第1天,向患者分发产后康复手册、推送相关影像资料,其内容包括母乳喂养重要性、母乳喂养方法、乳房护理、产后情绪调节、产后常见并发症及预防等,督促产妇阅读手册,如其能按部就班阅读且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则予以语言激励[6]。
1.2.2 产后抑郁激励调节 (1)情绪宣泄法。与产后抑郁产妇积极沟通,梳理其情绪,分析负面情绪诱发因素,引导其通过语言诉说、书信表达、肢体活动等方式宣泄情绪,使其内心烦躁、焦虑、不满得到有效释放,并安抚产妇,引导其认识产后生活中的“幸福点”,如新生儿的可爱、家人亲属的关怀等[7]。(2)情感激励法。与产妇家属进行沟通,督促其延长产后陪护时间,与产妇积极交流,了解产后照护需求并及时满足;采用手机拍照、摄像功能记录新生儿状态,并向产妇展示,以激发其母爱之情,转移其注意力,从而达到疏导负面情绪的目的[8]。(3)情绪感染法。挑选出同时期分娩且产后情绪状态良好产妇4~6例,引导其与产后抑郁产妇交流,结合自身实例解答抑郁产妇问题,指导其产后自护技巧、情绪自调方法等,向其描述美好的产后生活,以感染抑郁产妇,实现有效激励。
1.2.3 产后乳房按摩促乳 产后第1天起即可指导产妇实施产后乳房按摩促乳。(1)疏通乳腺管。对乳房进行清洁,而后用拇指、中指及示指指腹沿着乳腺管走向进行纵向按揉,每天2次,每次2~3 min。(2)泌乳反射刺激。用拇指、中指及示指对乳晕四周实施旋转按揉,不断变化方向,直至乳晕、乳窦逐渐柔软,而后由乳晕向乳头方向进行挤压,呈婴儿吮吸状,每天2次,每次约3 min。(3)缓解乳汁淤积。产妇一手托住乳房,轻微振动以促进乳房摆动,另一手由乳晕至乳头方向实施按揉,每天2次,每次2 min;每次按摩结束后,用温热毛巾对产妇乳房进行热敷,每次2 min[9]。
1.2.4 盆底Kegel训练 产后42 d复诊,测定产妇盆底功能,如存在盆底肌松弛,则评估肌力状况,并指导其开展恢复训练。(1)盆底肌力评估。护理人员采用盆底肌力手测法实施肌力分级,分为0~Ⅴ共6级。0级:未感觉到阴道肌肉收缩;Ⅰ级:阴道肌肉颤动;Ⅱ级:阴道肌肉不完全收缩,持续时间2 s,重复2次;Ⅲ级:阴道肌肉完全收缩,持续时间3 s,重复3次,无对抗;Ⅳ级:阴道肌肉完全收缩,持续时间4 s,重复4次,轻微对抗;Ⅴ级(正常):阴道肌肉完全收缩,持续时间5 s,重复5次,持续对抗。Ⅲ~Ⅳ级产妇选择盆底肌肉恢复锻炼,0~Ⅱ级产妇先实施低频电刺激治疗联合生物反馈训练,后加以盆底肌恢复锻炼。(2)电刺激生物反馈。选用南京伟思医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MyoTrac-Clinical生物反馈仪,挑选合适的电极片、探头,针对轻度压力性尿失禁产妇实施频率为8~32 Hz、脉宽为320~740 us的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指导产妇进行Ⅱ类肌纤维收缩、会阴收缩及腹部收缩,强化分区收缩能力;针对中度压力性尿失禁产妇实施频率为20~80 Hz、脉宽为20~320 us的电刺激及生物反馈,并练习Ⅱ类肌纤维收缩;指导产妇根据生活场景开展生物反馈训练,如咳嗽时盆底肌收缩、直立体会阴-腹部收缩,单疗程3个月,每周2次,每次20 min[10]。(3)盆底肌肉恢复锻炼。指导产妇取半蹲或站位,收缩肛门、尿道及会阴部位,保持6~8 s,而后放松,每次重复练习8~10 min,每天2次;将阴道垂体放入阴道内,指导产妇缩紧肛门、阴道,对垂体施加作用力,确保咳嗽、运动状态下垂体不脱出,每天2次,每次10~20 min。
1.3 观察指标 (1)母乳喂养情况。统计两组产后1个月内纯母乳喂养、混合喂养、纯奶粉喂养新生儿例数,计算母乳喂养率;统计干预后1个月,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下奶时间、每次泌乳量。(2)产后并发症。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常见并发症有产后抑郁、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干预后1个月,统计两组产妇出现相关并发症的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
2.1 两组产妇母乳喂养情况比较(表1)
表1 两组产妇母乳喂养率比较(例)
2.2 两组产妇下奶时间、泌乳量比较(表2)
表2 两组产妇下奶时间、泌乳量比较
2.3 两组产妇产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表3)
表3 两组产妇产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阴道分娩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自然分娩方式,也是盆底功能障碍高危因素,易诱发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产后并发症,加之初产妇缺乏生育经验、产后康复认知不足,对母乳喂养执行率及产后并发症产生了一定影响。相关研究显示[11],我国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发生率超过了40%,且母乳喂养率不足40%,还需加强临床护理干预。
本研究在经阴道分娩初产妇中应用激励式早期护理,发现观察组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产后下奶时间早于对照组,且每次泌乳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开展了时效激励健康教育,包括情景模拟宣教、视听影像宣教,向产妇强调了母乳营养价值及母乳喂养重要性,借助视频及实物演示向产妇展示母乳喂养技巧、乳房护理、促乳按摩等知识,有助于改善母乳喂养情况,提高母乳喂养率[12];引导产妇开展产后乳房按摩促乳,包括疏通乳腺管、泌乳反射刺激、乳房热敷,通过对乳房的刺激作用疏通乳腺管,以促进乳汁分泌,有助于实现尽早下奶,增加泌乳量。观察组产妇产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通过产后恢复激励宣教向产妇介绍了产后常见并发症及其防控措施,促使产妇对产后并发症及其成因有了深入了解,且增强了其产后并发症防控意识[13];采用情绪宣泄法调节产妇情绪,通过语言诉说、书信表达、肢体活动等方式宣泄情绪,并及时予以安抚、激励,使其产后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护理人员督促家属加强产后陪护、增强情感支持,引导产妇享受美好的产后生活,并鼓励情绪良好产妇与抑郁产妇交流,以实现正向引导和情绪感染;指导产妇开展盆底Kegel训练,包括肌电刺激生物反馈、盆底肌肉恢复锻炼,能促进盆底肌弹性恢复,进而避免出现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激励式早期护理在经阴道分娩初产妇中的应用,可提高母乳喂养率,降低产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