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敏
肝硬化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导致肝脏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形成肝脏再生结节和假小叶,从而破坏正常的肝脏结构和血管解剖破坏的慢性肝脏疾病。 肝硬化后期会出现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门静脉高压及上消化道出血等多种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既是慢性肝脏疾病进展过程中的主要并发症[1],也是导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关研究表明[2],约有1/3的肝硬化患者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症状,其中因消化道出血死亡的患者高达30%~55%。肝硬化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普遍存在病程长、并发症较多及预后差等不良结局,导致多数患者产生孤单、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3-4]。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依据研究文献为基础的临床护理路径干预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逐步改进,促进了护理事业的不断提高和发展[5]。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缓解和消除患者负性情绪,提高诊疗效果,提供可行性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我院临床生化,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既往肝病史;入院前伴有呕血或便血;入院后神志清楚且具备认知能力;患者及家属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有其他重要脏器严重性损伤或衰竭;合并全身性系统性疾病或肿瘤;有精神疾病史且神志不清;有视听及交流障碍。按照随机数字抽样法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22~75岁,平均(48.76±12.41)岁;病程7~35 d,平均(21.34±4.08)d;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15例,大专11例,高中及以下7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21~76岁,平均(48.69±12.87)岁;病程6~37 d,平均(21.93±4.73)d;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14例,大专11例,高中及以下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包括入院宣教、监测各项生命指标、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及协助检查等。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采取临床护理路径表 。
1.2.1 成立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小组 由主治医师1名、护士长1名及责任护士6名组成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负责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临床护理路径意义、内容、方法及优点,并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小组成员定期培训,内容包括护理路径的概念、意义、目的及实施步骤等。完成的内容在相应的栏目中做好当班护士签名和记录,对已执行的打“√”,对发生变异情况的及时记录,组织讨论分析和解决,及时修正临床护理路径表,防止变异发生,护士长负责收集路径实施文本,检查护理路径落实情况。
1.2.2 临床护理路径表 根据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疾病特征,通过对既往病历分析、查阅文献、专家咨询及案例比对等方式,结合患者自身病情状况,编制符合其个体化的临床护理路径表,见表1。
表1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护理路径表(分,
1.3 观察指标 (1)健康知识。采用健康知识调查问卷,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评分,该问卷包括,疾病知识、治疗、护理、用药、出院指导及自我护理6个维度,共计15个条目,采取4级评分制,总分值为0~60分,得分越高则表明疾病知识掌握程度越好。(2)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包括消化道再出血、继发感染、肝性脑病。(3)疗效。疗效判定标准[6]:治疗后24 h内症状消失且收缩压≥90 mmHg(1 mmHg=0.133 kPa),则为显效;治疗后24~48 h症状消失且收缩压正常,则为有效;治疗后48 h仍有便血或呕吐症状,则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1 干预前后两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后,观察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两组健康知识掌握评分比较(分,
2.2 干预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干预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2.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后,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例)
肝硬化早期会由于肝脏代偿功能较强,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仅出现乏力、腹部不适及纳差等症状,后期出现肝脏功能失代偿期,肝功能减退合并门静脉高压,并联合多系统病变,甚至合并其他并发症,最终导致死亡[7]。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最严重的并发症,其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及血便等症状,具有起病急、预后差及治疗难度大等特性。研究显示[8-9],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可迅速导致患者周围循环系统障碍,其病死率高达15%~30%且呈逐年递增趋势。
临床护理路径既能减少成本,又能缩短工作时间,具有高效率及高质量的特点[10],将其应用于护理领域实践中,建立路径是专科护理的量化管理,既提高了临床护理核心指标,同时也为专科业务和护理管理提供循证依据[11];临床路径表的发放可使患者详细了解当天的护理计划和护理需求,提高主动配合意识,促进疾病康复,同时也满足患者一定的需求;护理路径计划使护理程序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更易于护理人员的操作,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同时路径式计划加强了护患沟通频次,促进护患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整体医疗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有关研究显示[12],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护理工作更具制度化和流程化,有效减少治疗护理项目的遗漏,提高患者配合度和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临床护理路径更加规范性和系统性,可提高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提高治疗护理的质量和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3]。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护理中,可提高诊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还能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其生活质量及远期预后有着较高的临床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