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洁
(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江苏 常州 213000)
胃肠管是指经口鼻插入患者胃肠的置管,主要用于对患者进行胃肠减压或经此置管对患者进行营养供给。非计划性拔管是指在医护人员未打算进行拔除留置胃肠管的前提下,患者有意或无意、意外、医护人员失误等原因造成的胃肠管脱落的情况,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不仅会威胁患者健康,还会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及费用增加,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胃肠管非计划性拔管的高发生率,严重影响了疾病的治疗效果,也增加了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的开展难度[1]。有研究指出,运用品管圈可显著降低胃肠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进一步探讨此问题,本文围绕着品管圈的运用对降低胃肠管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展开研究,现报告如下。
拟在普外科在2020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建立品管圈,抽取期间行胃肠管置管患者1337例患者为对象,同时,将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未实施PDCA管理患者作为对照组,包括2017年患者2183例,2018年患者1970例,2019年患者1859例。伦理委员会批准此次研究,患者及家属研究知情权得到保障,且组间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
1.2.1 建立品管圈
在本院建立品管圈,以降低胃肠管非计划性拔管为目的,由科室护士长、护理单元护士长、以及临床经验不少于5年的护士作为组员,共10人。
1.2.2 P(Plan,计划阶段)
在建立品管圈之前,本科室自行制定关于胃肠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的原因调查表,对拔管发生原因进行调查并统计,得出近三年内胃肠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及发生原因。结果显示,近三年胃肠管非计划性拔管总发生率为0.35%(21/6012),拔管发生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效固定措施的缺乏,二是肢体约束的缺乏。针对此两个方面,品管圈内以头脑风暴的形式进行分析,发现此两方面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个因素,分别为管理因素、护士因素、材料因素、患者及家属因素,针对上述4个因素,制定了针对性的改进计划,并预设2020年非计划拔管发生率≤0.25%。
1.2.3 D(Do,实施阶段)
1)加强护士培训。护理部首先对各个科室的护士长进行考核,内容包括:胃肠管知识、留置流程、固定方法、脱管因素分析及高危患者识别、胃肠管脱落的预防及处理方法等,针对考核结果制定针对性培训计划,然后行再次考核,考核合格后由护士长负责各个科室的护士考核及培训工作,方法包括理论讲解、实践操作、床边演示等,护理部定时对各个科室的培训结果进行追踪考核,提高各个科室的综合风险意识;2)对患者及家属实施健康教育。向患者、家属讲解胃肠管留置的作用,非计划性拔管事件发生的严重危害性、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脱管的预防方法等,并且自制关于胃肠管置管的自护方法以及非计划性拔管的预防方法的健康教育小册,分发给每位患者,定期针对家属举办健康教育会议,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引导,提高患者配合度;3)规范留置管固定方法。胃肠管固定法包括H型和T型剪裁法,对胃管进行缠绕时注意避免对胃管造成牵拉,同时避免对鼻粘膜形成压迫,每2天更换一次胶贴,或在胶贴卷边、松动时及时更换,长期置管患者应注意皮肤保护,胃肠管固定后需以高举平台法进行放置,并保证胃管末端高于患者头顶;4)实施有效的肢体约束。评估患者性格、心理状态等,对于自我约束能力差、耐受性差、性格暴躁、情绪波动较大容易躁动或有明显自行拔管倾向的患者,要以手部护套、约束带对其进行约束,或遵医嘱以镇静剂帮助其镇静,避免其自行拔管。在对患者进行约束时要注意松紧度的控制,太松达不到约束效果,太紧会对患者皮肤造成损伤进而引发患者自行拔管,松紧度控制在1指左右,将患者上肢固定于床沿,术后2~5d内的中午、夜间是拔管的高发时间段,应加强巡视。
1.2.4 C(Check,检查阶段)、A(Act,改进阶段)
检查品管圈成立的效果以及护士接受培训后的工作态度,护理部不定期的对胃肠管的固定及护理工作进行检查及考核,再次寻找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制定针对性的改进计划及方法,将其实施到胃肠管的护理管理工作中。
对比品管圈建立前后的胃肠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
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率表示,连续性校正x2检验;计量资料(±s)表示,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成立品管圈前,2017年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为2.29%,2018年为4.06%,2019年为4.03%,2020年实施PDCA后降为0.22‰<0.25%目标管理值,详见表1。
表1 PDCA管理前后胃肠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比较[n(%)]
品管圈是指同一部门的工作人员围绕着同一目的、自发的组成一个质控小组,以头脑风暴的形式相互进行启发,围绕质控目的展开讨论及研究,最终实现这一目的[2]。在本文中,建立品管圈后拔管率由2017年2.29%、2018年4.06%、2019年4.30%逐年升高,降低为0.22%达到预期管理目标,这是因为通过品管圈的建立,明确了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原因,通过针对性的措施提高了护士关于胃肠管置管护理、拔管预防的理论知识及技能,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意识及配合度,提高了肢体约束的有效率。
综上所述,建立品管圈可显著降低胃肠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因此可进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