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艳
(苏州市立医院本部产房,江苏 苏州 215000)
分娩是正常生理现象,分娩给产妇带来的疼痛感是最强的疼痛之一,初产妇产程长,疼痛会让很多产妇因无法忍受分娩疼痛而执意选择剖宫产,虽说剖宫产能避免产妇遭受分娩疼痛,但是很容易引发远期并发症[1]。如何有效缓解产妇分娩疼痛,提高自然分娩率,是产科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分娩球和自由体位在初产妇产程中的应用效果展开分析,详细如下:
选择在我院进行分娩的200例初产妇(时间:2019.1-2019.6),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产妇平均年龄(26.95±3.05)岁,平均孕周(38.08±2.98)周;观察组产妇平均年龄(26.79±3.01)岁,平均孕周(38.46±3.04)周。经比较得知,两组产妇基线资料不存在明显差距(P>0.05)。
对照组:普通护理。观察组:1规律宫缩入院后,助产士向产妇讲述应用分娩球和自由体位的意义。在待产室时,自由体位,宫缩的时候指导产妇侧卧位,根据产妇的舒适度寻求最适合的体位。对于枕后位的产妇适合对侧卧位。比如左枕后,协助产妇上半身往右侧趴,右腿置于左腿上,右腿屈曲,右枕后位摆放体位正好相反,方法一样。2分娩球。①坐位:分娩球要靠近床尾处或者靠近墙,协助其跨坐于分娩球上,嘱产妇手臂扶好分娩球把手,宫缩间隙摇摆胯部,左右弹跳,宫缩时扶好把手,背靠墙或者床尾,指导产妇深呼吸。②站位:叮嘱产妇保持站立姿势,协助其将分娩球置于胸前,双臂环抱分娩球,指导产妇将头部贴至分娩球上,身体略微前倾。趴位:适合小宫口产妇不自觉自主屏气,还适合宫口开大枕后位的产妇,将分娩球放置在床上,协助产妇上半身趴在分娩球上,双手扶好床头,胯部打开,两腿自然打开,臀部撅起,宫缩时指导深呼吸。③在使用分娩球期间,助产士要在产妇身边陪护,并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予以纠正,根据产妇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体位和坐分娩球方法。宫口开2公分进去产室后,家属陪伴,同时连续做好胎心监护,确保产妇和胎儿的安全。由于初产妇缺乏生育经验,在临近分娩时,心理状态也会发生一系列改变,护理人员要多与产妇进行交流,对于其提出的问题,要及时、全面地进行解答,结合产妇的性格特点来对其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使其以正确心态面对分娩。
对比两组产妇产程时间、自然分娩率及产后并发症发生率。
将数据纳入SPSS22.0软件中分析,(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产妇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产妇(P<0.05),详见表1:
组别 第一产程(h) 第二产程(h) 第三产程(h)对照组 9.16±0.34 0.91±0.17 0.13±0.01观察组 5.79±0.61 0.62±0.15 0.11±0.02 t 48.256 12.791 8.944 P 0.001 0.001 0.001
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且产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详见表2:
表1 产妇自然分娩率、产后并发症发生率[n=100,(%)]
对于符合自然分娩指征的产妇来说,产科医生都会建议其自然分娩,但很多初产妇由于缺乏生育经验,加之对于宫缩的恐惧,便执意选择剖宫产。剖宫产过程中可能会引发大出血或副损伤,术后切口愈合速度较慢,且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要明显高于自然分娩。为提高自然分娩率,最大程度缓解产妇分娩,选择科学、合理的护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伴随着我国临床护理模式的转变,分娩球、自由体位分娩模式也逐渐应用在初产妇助产护理工作中,对初产妇采取分娩球与自由体位分娩模式,能有效改变其骨盆倾斜角度,放松盆底肌肉,缓解分娩疼痛[2]。此外,这种分娩模式能转移产妇注意力,缓解其内心存在的紧张、恐惧等负性情绪,以增强产妇面对分娩的信心。在本文中,对观察组产妇采取了分娩球与自由体位,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产妇,且自然分娩率更高,仅有1例产妇在产后出现并发症(P<0.05)。说明采取分娩球与自由体位助产护理效果确切,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由上述研究结果得知,对初产妇采取分娩球与自由体位,能有效缩短产程时间,提高自然分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