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晔,蔡文霞
(1.句容市人民医院,江苏 镇江 212400;2.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镇江 212000)
心肌梗死是因心肌冠状动脉发生闭塞,心肌血液供应突然中断而导致心肌缺血发生梗死,临床表现主要为濒死感、心衰等,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且病情发展急骤。急诊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工作越早展开,抢救成功率也就越高[1]。我院对急诊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工作流程优化,缩短减少抢救时间,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30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急诊2019年6月~2019年11月接治的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两组。纳入标准:经急诊科接治诊断为心肌梗死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恶性肿瘤、血液循环系统疾病等。对照组15例中男9例,女6例,年龄40~69岁,研究组15例中男10例,女5例,年龄40~70岁。对比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通过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1 对照组
给予急诊常规护理干预措施。接到急诊电话后急诊医护人员马上出诊,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展开院前常规急救,而后快速将患者接回医院,常规吸氧支持,建立静脉通路,同时抽血检验,进入导管室,术前做好相关手术准备工作。
1.2.2 研究组
行急诊优化护理流程模式干预[2-3]。急性心梗患者拨打120急救电话,接诊后立刻通知急诊科室。急诊绿色通道提前开放,减少沟通、交接等时间。急诊医生评估患者病情后,负责首诊的责任护士实施床铺心电监护,并检测其血氧、血压情况,血液标本第一时间采集送检。立刻建立胸痛群,心电图检验、血液检测报告第一时间上传至胸痛群,群内专家对患者检验情况进行多学科综合会诊,建立专门的胸痛专线电话,介入科24小时候诊。构建静脉通道使用药物镇痛,了解并掌握患者疾病史、过敏史等情况,防止出现误诊、漏诊情况。患者抢救期间,要对患者及亲属进行心理疏导及安抚,提高其治疗信心。完整、客观、连续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异常抢救问题,并指定一名医护人员陪同患者亲属完成相关手续办理。
组间对比两组患者急诊时间、抢救时间及住院天数。
组间对比两组患者疾病院内再次介入治疗率、院内复发率及抢救成功率。
使用SPSS 21.0分析,计数资料使用%表示(x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表示(t检验),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
研究组患者急诊时间、抢救时间及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组间对比两组患者急诊时间、抢救时间及住院天数(±s)
表1 组间对比两组患者急诊时间、抢救时间及住院天数(±s)
组别 例数 急诊(min) 抢救(min)住院天数(d)对照组 15 47.5±0.6 53.5±2.7 19.9±2.5研究组 15 34.1±0.3 38.4±2.4 10.0±1.4 t/ 132.503 27.727 22.919 P/ 0.000 0.000 0.000
对照组与研究组相比,在抢救成功率、再次介入治疗率、院内复发率等相比,
研究组均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1。
表2 组间对比两组患者疾病院内再次介入治疗率、院内复发率及抢救成功率(±s)
表2 组间对比两组患者疾病院内再次介入治疗率、院内复发率及抢救成功率(±s)
组别 例数 疾病院内再次介入治疗率 院内复发率 抢救成功率对照组 15 5(33.33) 7(46.67) 10(66.67)研究组 15 1(6.67) 1(6.67) 15(100.0)t/ 13.582 16.565 11.282 P/0.000 0.000 0.000
心肌梗死是因为患者冠状动脉发生突发性、持续性缺氧缺血,继而导致心肌坏死,将发病到抢救之间的时间有效缩短则能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简单讲时间就是急诊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深度优化护理流程,缩短抢救时间对于挽救急诊心肌梗死患者生命极为重要。
研究组患者急诊时间、抢救时间及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急诊心肌梗死患者护理工作流程,可有效减少转运时间。实施定时、定人、定位3定急救原则,可保证全方位无死角的为患者提供急诊抢救治疗。对照组与研究组相比,在抢救成功率、再次介入治疗率、院内复发率等相比,研究组均更优。可知急诊心肌梗死患者越早确诊,同时展开早期急救,能够有效提升抢救成功率,减少死亡[4]。
急诊科室接治的心肌梗死患者,深入优化对患者的护理流程,不仅能减少住院时间与急诊抢救时间,还能减少降低疾病院内复发率与再次介入治疗率,而提高抢救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