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本来就很美

2020-03-03 16:27刘阳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0年44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课文

面对高一新鲜的高中生,我本以为课堂应该是“鲜活生动”的。但是听了本组新进教师的几节随堂课,我发现:高一的课堂有逐渐“高三化”的倾向。《氓》中先民的直爽决绝、《离骚》中屈原的瑰丽浪漫,轻轻松松便被“背诵”“实词积累”打败,变成了一节节圈画、背诵课。

“美育目标”荡然无存。

高三要升学率,要教会学生“会考试能得高分”,课堂功利化的追求实用与高效,这无可厚非。然而,这种“极端化”的教学模式是否应该从高一就开始呢?这些刚刚入职的年轻教师便有如此的教学理念,是否给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敲醒警钟?

高中语文教学中贯彻“审美化教育”迫在眉睫。高中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一直都饱受争议。“应试教育色彩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僵化,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等问题,硬生生梗在很多语文教师的课堂。学生曾这样形容如今的语文课:“一是灌,二是串,再不就是满堂练。”本该是“活色生鲜”的语文课堂,却变成了培养学生成为“研究员”、“解题机”的流水线,学生正在逐渐失去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年轻教师刚刚毕业入职,他们具备最新鲜的知识体系、教学理念,最热烈的教学激情,对他们强化语文的美育理念、审美化教育理念,必将事半而功倍。

一、转变教育理念,树立高中语文审美化教学新形态。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在“核心价值指标体系”中明确要求:“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意识,在生活中能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从这个层面来看,语文学科似乎是最佳的实施主体。与传统的音乐课、美术课等“美育课程”相比较,语文学科具备更全面的“审美角度”。比如,引导学生“欣赏美景”的诗歌散文,指导学生体味“音乐美”诗歌、美文朗诵,熏陶学生感悟人生百态、培养优良品德的中外小说传记……诸多审美情趣的培养,语文学科均可以一一实现。

因而,必须向青年语文教师传输一种新理念——我们所教授的,并不只是“150分”的试卷,还包括学生整体的审美能力。我们要教导学生自然界的生态之美、社会中的人性之美、艺术中的理念之美,而这些理念,通过“教师独角戏,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讲到底”的课堂教学,是无法实现的。它需要我们通过课堂、社会等多种教学形态去实现。

二、深挖教材,从教学内容中提炼美。

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我们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教学中客观地存在着大量的美学因素,审美化教学活动就应该是教师带领学生“登山探宝”的过程。

我们的教材就是一个精心搭配的“美的拼盘”,每一篇课文都包含着美育内容,以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文为例:《沁园春·长沙》展现的是大好河山的壮丽,《雨巷》《再别康桥》体现了现代诗歌的韵律节奏美,《大堰河——我的保姆》展现的是女性的母性美和勤善美以及母子亲情之美;《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展现的是古代先人“为国”“为义”的高尚情操,《鸿门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变化与“性格决定命运”的警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等新闻展现的是历史的真实之美……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个性、才华、情感及思想感情的结晶和体现,都有着鲜明的特点。

多姿多彩的世界才是美丽的,网络资讯的发达带来了信息的迅速传播,然而让人意料之外的是这却限制了教学设计的发展。备课时随便一搜,便可以看到完整的“XX公开课课件”“XX优秀教学设计”,多么便利!这直接导致了部分教师惰性发作,于是千人一面,一個教学设计全网通用的事实让人难以接受。每一个教师的个性气质、学识修养是不同的,对每篇文章的感受、理解、领悟也不同,因此教法也应该因人而异,讲出一条“个性鲜明”的美育之路。

对年轻教师来说,备课、授课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自我提升的涅槃之路,痛苦却能换取新生,就像脱茧的蝴蝶,一旦依靠外力,只能变成不会飞翔的肉虫,再也不能翩跹起舞。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角度对青年教师进行引导:

(一)首先,善于发现美。教师应该熟读课文,辨别课文中最突出、最优美、最值得讲授的内容,将它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意识关注每篇文本的“审美角度”。

每节课学习目标设置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教学更重视的是“知识与技能”,教学改革更青睐“过程与方法”,然而真正对学生审美情趣能有所提高的恰恰是最被忽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每一套教材的编纂,都是编者呕心沥血、兼顾教育诸多领域的杰作,充分利用教材,挖掘课本中的“美育”目标,更有本可依,也更科学有效、容易实施。

作为接受过完整的大学专业教育的年轻教师,他们一定具备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能力,我们要做的是将这种能力激发出来,使青年教师逐步具备更高的教科研能力,培养其提升语文教学的“审美”“传授美”的能力。

(二)其次,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体现美育。教师要依据文本特点,结合自身特长,设计流畅的授课思路,完成教学设计,制定具体可操作的、生动有趣的授课环节。于漪老师指出:“课一定要有鲜明的节奏,语文课最怕上成模糊一片,因此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有很强的目的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创设不同的教学节奏,如教学思维严密的议论文,则采用层层推进的逻辑型节奏: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诗歌、散文,则采用易诱发联想和想象的跳跃式节奏;教师还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改变教学节奏。

1.开端要美——注重开讲艺术,善作诱导。

开讲生动,导说精彩,往往能引人入胜,瞬间就可激发学生的热情,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心灵的震颤,学生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充分调动起学习新课的兴趣。

2.过程要美——巧妙的课堂组织,能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充盈着美的气息。

课堂每个环节都要精密设计,体现出教师个性美与文本的特色美。比如,高一课文《氓》,课堂环节设计有多种形式:

①串讲文言文模式,学生背诵理解,分析人物形象;

②“古诗变新诗”白话诗歌形式,引导学生分析“负心汉”形象;

③在学生自学理解课文基础上,组织学生课本剧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感悟人物形象……

在都能够完成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哪种形式学生更喜欢?哪种形式更美妙?答案不言而喻。

课堂本身的精彩与兴趣,本就是对学生审美的最直接的影响。枯燥的课堂环节、刻板的课堂形式,恐怕只能塑造出一批寡淡的学生;而紧张的知识性学习,间以激烈的讨论、针锋相对的辩驳、深情的诵读、投入的表演等等趣味性更强的环节,对于启迪学生思维、感悟人生百味更有效果。在《我与地坛》的一节公开课上,某位学生在配乐朗读中突然潸然泪下,哽咽的倾诉自己与祖母的亲情,教师及时捕捉这个情景,引导学生去回忆自己身边的亲情,很多学生都从点滴的小事中感悟到了父母亲人的关爱。如果教师当时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而把教学重点仍旧回归到“知识与技能”的讲授中,恐怕这节课无法达到这种“亲情”的直观、浓烈的感悟。课堂生成的这种“灵光一现”很难复制,但是有意识的去思考、尝试,才能在课堂事件突发时,抓住这个“闪光点”。

每节课都能够有多种的组织形式,这需要我们多思多想、多种尝试,设计出最佳方案。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更能够锻炼自己。

语文的课本包含多样的课文形式,这就给我们我们丰富的美育的机会。诗歌类的课文体会音乐美、韵律美、画面美;古代优秀散文、现代写人叙事散文可以培育学生“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当代科技文、新闻等实用类文本可以激发学生树立“责任担当”“奋斗精神”“劳动精神”……而这些均是“培养什么人”的核心要求,仅仅依靠知识的背诵,明显无法实现。只有通过一节节生动的课堂美育环节,才能潜移默化的将这些抽象的精神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培养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回答“怎样培养人”的时代问题。

(三)最后,巩固美的所得。授课后及时反思,将自己的所得所失及时记录。导入是否精彩,授课环节是否清晰、流畅,学生参与环節是否高效,学生美育目标是否实现……这些对自己的下阶段研课、授课均可以有很大帮助。每月、每年还可以总体性反思,对自己的成长心中有数,对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

三、延伸课堂,用课外活动拓展美育边界。

课外活动是在课堂之外的,以学生实践为主的教育形式,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是实践美,延伸美,创造美的重要场所。对语文学科而言,较好的形式可以有:辩论社、文学社、书法社等课外社团活动。它们没有考试的压力,也不受课堂的约束,让学生自愿参加。对语文学科来说,它们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语文的积极性,能够磨练意志、提升思维能力;对学生培养来说,它们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审美情趣得以陶冶,审美能力得以提高。

语文的世界是人文的、情感的、审美的世界,培养学生的美感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培养年轻语文教师良好的审美素质,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全的人格至关重要;还能够通过美的熏陶,使学生的感受力、洞察力、鉴赏力得到提高,让学生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引导他们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真正让学生成为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的新人。

培养青年教师审美教育能力,不仅是教育发展的结果,更是语文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需要。在当下,教育改革频繁、社会期待值越来越高,培养青年教师的“审美化教育”能力,对学生进行高效的素质教育,我们势在必行。

河南省新郑市实验高级中学 刘阳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课文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打破平衡
美的校 美的人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美育教师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