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大类招生背景下的“经济地理学”教学思考

2020-03-03 17:50郝丽莎管卫华张莉
文教资料 2020年32期
关键词:大类招生

郝丽莎 管卫华 张莉

摘   要: 通过对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18级大类学生的学习调查发现,“经济地理学”的教学效果很好,激发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构建完整的地理科学知识体系,并对专业分流起到了明显的导向作用。但由于课程理论学习难度大、课堂实践不足,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未来应当按照学生的不同需求分层教学,对绝大部分学生适当减少课内理论教学而增加实例讲解和实践演练,提高“经济地理学”教学的通识化;而对有志于人文地理学专业的学生,则通过建立课外兴趣小组,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有机对接专业分流后的专业教育等措施实施。

关键词: 大类招生   经济地理学   学习调查   教學改进对策

地理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横跨自然、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然而,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地理科学按子领域被划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地理信息科学三个专业,开展专业教育。随着近年来我国高校开始推行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培养模式改革[1](77-80)[2](130-131)[3](86-92)[4](164-165),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于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将三个地理科学专业合并为一个大类招生,前三个学期对地理科学大类学生开展公共课程和地理学通识课程教育,并于第三学期末进行专业分流,以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的自由选择为主,并以各专业的计划招生总额为限制条件、以前三学期课程总成绩为排序依据,进行双向选择。地理大类招生充分考虑了地理科学三个专业之间的学科关联性,肯定了地理科学通识课程对三个专业均有重要的学科基础意义,旨在为学生建立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并在专业分流之后,对学生开展通专融合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经济地理学”一直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主干课程。鉴于“经济地理学”能够从经济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与空间组织的视角提供重要的地理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经济地理学”被确定为地理大类的专业通识课程之一。特别是“经济地理学”被安排在第三学期,临近专业分流,且正值大类学生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形成专业兴趣的关键阶段,能够对学期末的专业分流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

然而,“经济地理学”理论性较强、难度较大,通常需要结合实践加以理解和应用,但课内仅能安排3学时,以往“经济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主干课程时,通常被安排在第四学期,并在前三个学期安排了一系列先导课程,如“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为学生的经济地理学学习提供相应的知识和实践准备。目前作为专业通识课程的“经济地理学”不仅学期提前至第三学期,而且除“人文地理学”外并无其他先导课程,课内仍安排3课时,由此加大了“经济地理学”的教学难度。

目前第一批地理大类学生已经成功进行专业分流,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体会进行调查,有利于了解当前的“经济地理学”教学内容和方式是否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满足学生的需要,并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是否选择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从而为地理科学大类的“经济地理学”教学改革提供方向和思路。

二、课程教学及问卷调查概况

教学和调查对象为2018级地理科学大类本科生(大二),共计128人,分为三个平行班。专业分流时,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计划招收35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计划招收21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计划招收72人。

所使用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地理学”(第三版),教学内容分为绪论(包括“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第一篇(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第二篇(经济活动的区域分析),对研究方法的教学分散在相应章节。安排三位教师分别给三个平行班讲授各自最擅长的章节,借此发挥每位老师的专长,实现优势互补、增加课程总体含金量,并且保证三个平行班的教学内容和进度相同,便于统一考核。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和讨论为主。

在问卷设计中,从“教学效果满意度及对专业选择的影响”和“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满意度及改进建议”两方面设计问题,共计12题,题型包括选择题和自由填写题两类。具体问题详见表1。

问卷于第三学期授课结束后通过问卷星向所有地理科学大类学生在线发放,共回收有效问卷128份,占学生总数的100%,故能够充分反映大类学生的“经济地理学”学习情况及体会。

三、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1.教学效果及对专业分流的影响。

95.07%的大类学生对“经济地理学”的教学效果表示满意,其中49.33%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但也有4.93%的学生表示效果一般。相应地,有78.47%的学生认为课程学习收获大,其中41.7%的学生认为收获很大,分别有18.83%和2.69%的学生认为收获较大或不大。对于本课程学习对构建地理学知识体系的帮助,50.67%的学生认为帮助很大,42.15%的学生认为帮助较大,也有7.17%的学生认为帮助一般。对于具体收获和帮助,学生的主要评价包括“课程有利于思维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储备良好的人文地理专业基础知识”及“有利于深入理解如何利用地理学理论分析经济现象”。由此可以认为“经济地理学”在大类学生的地理科学通识教学中取得了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特别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还存在一定的效果不对等,即在学生吸收和掌握知识方面还存在某种制约,下面将通过分析学生对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满意度及改进建议进一步探讨制约之所在。

通过“经济地理学”教学,98.21%的学生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习产生了兴趣,其中分别有33.63%和41.26%的学生兴趣很大和较大。并且在学生进行专业选择时,有43位学生选择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超过专业计划招生人数8人。由此可见,“经济地理学”教学对学生的专业分流起到了明显的导向作用,并且激发了其他专业学生对人文地理的学习兴趣,也是对“经济地理学”教学效果的一种肯定。

2.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满意度及改进建议。

“经济地理学”的整体教学组织包括由三位老师分章节平行授课,将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融入绪论,分“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和“经济活动的区域分析”两篇介绍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理论,并将研究方法教学分散在相应章节。对此,有71.75%的学生评价为优,28.25%的学生评价为良,并有学生评论道:“不同老师讲授自己擅长的部分更有助于理解内容。”由此可见,上述教学组织方案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对于绪论、第一篇和第二篇的教学内容是否能够满足学生对相应章节知识和理论的学习需要而言,分别有47.09%、52.47%和58.74%的学生认为非常满足,47.98%、44.84%和38.57%的学生认为较好满足,4.48%、2.69%和2.69%的学生认为一般满足,特别是还有0.45%的学生认为绪论部分不能满足学习需要。对于各章节的重要理论,学生们认为绪论部分有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学科体系、演化经济地理学进展、经济地理学的文化与制度转向等,第一篇有区位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多部门企业及跨国公司区位等,第二篇有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空间结构阶段理论、区域产业分类、区域产业结构模式、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中心—外围理论等。由此可见,通过各章节教学,大部分学生对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理论有了系统的把握和理解,但仍有不少学生对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内涵、发展历程和新进展不甚了解。

对于研究方法教学,认为课程中介绍的研究方法能够非常或较好地满足自己对经济地理学知识运用需求的学生分别占53.36%和42.15%,还有4.48%的学生认为仅能一般满足。对于研究方法的教学安排,支持单独一章总体介绍和分散在相应章节介绍的学生比例相仿,分别为50.67%和49.33%。由此可见,研究方法教学满足了大部分学生的需求,但仍难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可能与课上缺乏利用研究方法解决经济地理学实际问题的实践有关。将研究方法分散在相应章节教学仅满足了不足一半学生的需求,可能与其无法构建起系统的方法体系有关。

对于课程实践的安排,分别有30.04%和41.7%的学生认为非常需要或需求,24.66%和3.59%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或不需要。同时,支持分章节安排或课程结束后集中安排的学生分别占38.12%和39.46%,也有20.18%的同学认为可以与其他相关课程结合安排实践。由此可见,对于大二年级的地理大类学生而言,“经济地理学”因与经济学紧密相关,且理论性较强,大多数学生对此并不熟悉,特别是由于缺乏先导课程的理论铺垫和实践基础,学习有一定难度,适当的实践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相关理论,缺乏实践最有可能导致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效果不对等,导致部分学生对理论和方法教学效果不满意、不满足。但对于增加多少实践、如何安排实践,学生因个人情况不同,需求也有所不同。

在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改进建议中,多与课堂上的理论教学过多、实践演练不足有关,主要意见包括课程对不具有人文地理专业基础的学生而言有点抽象和枯燥,应增加具体实例介绍,增加课堂互动,增加课外拓展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等。

四、教学改进对策

针对上述结果分析,拟从扩大知识面、增加实践演练和加强知识体系构建等方面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并相应地按照学生的不同需求分层教学,实现面上通识化教学和重点专业化教学相结合。

1.分章节增加文献阅读,扩大学生知识面。

由于“经济地理学”的课内教学时间极为有限,因此要解决扩大学生知识面的问题,可以分章节为学生提供若干经典和前沿文献,供学生课后阅读,帮助学生理解和扩展课内所学,并开阔眼界、引导思考和創新。

2.分章节增加课堂实践和互动,促进学生对重点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由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计划招收人数仅为35人,因此专业分流后大部分学生将不再深入学习“经济地理学”相关课程,对他们而言,课程中的重点理论和方法已经能够满足未来学习的需求。因此,可以在各章节课堂教学中,精选重点、难点理论和方法进行精讲,切实采用实例导入与实证的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内容精简节约出来的课时用于就典型案例进行课堂实操和讨论,以确保绝大多数学生可理解、可接受。将其他理论和方法作为自学内容,由学生课后按照自己的学习能力自由选择,教师适当提供思考题和解题指导。

3.优化课程开始和结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厘清知识体系。

在绪论教学中,应在重点介绍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以及二十世纪以来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解析课程各章节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期在课程开始之初为学生构筑起课程学习的整体框架,便于学生在后续学习中明晰各部分内容在课程框架内的相应地位,明确学习目标,使学习不盲目。并且,绪论教学还应当顾及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的介绍,以从课程之初就使学生带着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而有的放矢地学习。相应地,在绪论中可以适当减少对理论新进展的介绍。在课程末尾时,应当帮助学生系统梳理重点理论与方法,借此回顾课程教学内容及彼此间的关联,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厘清经济地理学知识体系,增加实际学习收获。在此基础上,可从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的发展视角适当展开对经济地理学研究新进展的介绍,做到承前启后,并拓展学生研究思路。

4.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培养有志于人文地理专业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对于有志于人文地理学专业的同学或对经济地理学感兴趣且学有余力的同学而言,通识化后的“经济地理学”教学内容可能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可以根据自愿原则建立课外兴趣小组,由教师课后对这部分同学的自学思考题、推荐文献阅读及自选研究课题等进行单独指导,提高他们的经济地理研究性学习能力,为日后进入人文地理学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五、结语

通过对地理大类学生“经济地理学”课程学习调查可知,“经济地理学”教学在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大类的专业通识教育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激发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他们构建完整的地理学知识体系,并对专业分流起到了明显的导向作用。但是由于缺乏先导课程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在课时不足和实践机会少的情况下,部分学生在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学习中存在困难,使教师的讲授不能完全转化成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未来应当按照学生的不同需求分层教学,对绝大部分学生而言,在课堂上适当减少理论教学而增加案例讲解和实践演练,并加强对经济地理学理论和方法论体系的梳理,以提高“经济地理学”教学的通识化;对于有志于人文地理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建立兴趣小组,帮助其在课后加深理论和方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孔宇,亓树艳,孙书洪,等.大类招生和通专融合培养背景下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高教学刊,2020(12).

[2]刘琪芳.大类招生背景下农业院校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20(12).

[3]贾洪波.大类招生背景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社会保障概论》课程为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2).

[4]吴谦,毛雪松.专业大类招生条件下《公路工程地质课程》的教学新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9,6(100).

基金项目:南京师范大学教改课题(2019NSDJG043)。

通讯作者:管卫华

猜你喜欢
大类招生
涉农专业大类招生的探索
大类招生模式下大学生专业分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
大类招生背景下低年级大学生引导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