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源 沈娇宁
摘 要: 课程体系作为高校党校建设的核心内容,直接影响高校党校教育质量。在党的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完善的新形势下,本文对党校新的教育培训模式进行探索,提出构建“663”高校党校课程体系。应以“六大法则”教学模式、“六大模块”教学内容、“三大核心”为构建基础,构建多维度、多模块、多保障的党校课程体系。这,有助于推动高校党校课程体系构建趋于科学性、合理性。
关键词: 新形势 高校党校 课程体系 党课教育
高校党校是学校教育培训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干部的主渠道。2019年,中央连续出台《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等党内重要文件,为加强新时代党校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也对高校党校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高校党校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和新的挑战,必须顺应时代作出改革,主动改革原有模式,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切实提高高校党校工作科学化水平,实现高校党校高质量发展。
一、一些高校党校党校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
采用查阅文献、调查研究等方式对高校党校党校课程体系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后,认为大部分高校党校的两级机构、分级培训的党校教育培训体系在发展中整体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根据新形势新要求,一些高校党校课程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程内容滞后于时代发展。
党校课程尚未适应时代的需求,课程设置日益趋同,未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十九大报告系统纳入课程体系中。面临新形势对青年学生的新要求,未能与时俱进系统设计,多以专题形式举行,主要集中在基本理论、形势政策、党性锻炼等方面,缺乏时效性、针对性和系统性。
(二)教育管理模式有待改善。
如授课形式单调,忽视学员的实际需求,灵活度有限,缺乏特色;网络课程难以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学校的不同专业需求;党性教育主要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忽视受教育者尤其是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想实际状况,对学员的实践环节重视度不足;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不够科学,缺乏整体的统筹规划,存在教学效果参差不齐、教学内容重复等问题[1](36-37)。
(三)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结构不尽合理。
部分高校党校教师由党政领导干部、思政课教师及辅导员兼任,也有部分学校或部分教学模块邀请外聘专家授课,但师资力量未能有效整合,讲基本理论的多、结合学生专业和思想实际融合教育的少,普遍缺乏科学性、稳定性師资库建设。本校教师熟悉学生的学习特征,但对党课内容相对缺乏鲜活的实践案例教育教学,外聘专家全面把握时政、充分运用工作案例进行授课,但教学时间难以保证,加之不熟悉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给整体教学进程安排、学生接受程度带来较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党校当前校内外师资整体理论和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二、构建新形势下高校党校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一)构建党校课程体系是体现新时代高校党校的性质与职责的重要手段。
党校因党而立、为党而办,高校党校必须坚持“姓党”的根本性质,同时突出“姓高”的特殊属性[1](184-187)。党校教育直接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在于把党校的独特优势发挥好。党校课程建设是高校党校培训的重要载体,是党校教育任务的主要组成部分,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推进到新阶段,十九大召开后,广大党员群众深入学习宣传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完善,对科学构建高校党校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构建党校课程体系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主要渠道。
高校党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状况随之发生变化,这就要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党课教育,既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又要考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及学习规律,不断丰富、完善和改革原有党课内容、教学模式等,设置内容上应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形式上应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党校课程体系,才能适应当前形势和大学生现实需求,解决党课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党课的作用。
(三)构建党校课程体系是提升党员整体素质的现实需要。
科学的党校课程体系通过课内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形式,课程内容包括党的基本理论、形势与政策等模块,有利于提升党员队伍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还通过注重设置实践环节内容,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微型党课、撰写学习心得和调研报告等形式,不断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和党员队伍的综合素质,有效提升党员教育的成效。
三、构建高校党校课程体系的具体策略
针对当前高校党校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形势,坚持课堂教学与多种教学方式、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组织教育与自我修养相结合的构建原则,本研究提出了如图所示的“663”高校党校课程体系。
图 “663”高校党校课程体系构建示意图
(一)利用“六大法则”教学模式,多维度构建党校课程体系。
高校党课的教学方法要契合学员的特点,将严谨规范的教学要求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听、说、读、问、行”“六大法则”教学模式,可通过集中授课、分组讨论、社会实践等方式,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增强党课的活力和吸引力,提高教育成效。
1.“听”:集中授课。传统的讲座、论坛、交流会等授课模式虽很难满足当前高校党校的教学需求,但这种教学方式可在系统教育中直观地观察学员的学习情况,是讲授理论知识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之一。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学员在党课上实现“一课一得”甚至“一课数得”,授课内容和形式要适应社会发展和学员实际,讲好“理论中的中国”,通过鲜活的例证、可信的论据,教育引导学员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坚定理论自信,站稳政治立场,针对性地构建特色教学。譬如可针对学员关注的时事热点问题提出讨论和研究选题,拓展党课教学的宽度和深度。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注重多媒体教学,开展案例式、体验式教学,体现党课的生动性与感染力。
2.“说”:分组讨论。目前很多高校党校采用“课堂教学+小组讨论”的固定模式,体现了接受型与主动型教学相结合的特色[1](36-37)。分组讨论把重要观点、科学理论融入热点事件分析,通过论辩争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拓展思路,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提升学员综合素质非常好的手段。
3.“读”:课外自学。学习是一以贯之的过程,当以自学为主要形式,辅以深入浅出的授课和联系思想实际的讨论交流。课外自学可充分利用党校教材、党员教育推荐书目等纸质学习材料,也可通过“学习强国”“干部党员学习网”等网络平台开展自学,通过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实现更有价值的自主成长。
4.“写”:撰写心得。学员通过撰写学习小结体会和调研报告,以写促思,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谈党课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并用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阐明,使学员的思想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有利于提高学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是对党课教育效果的一种有效评价方式。
5.“问”:知识问答。通过党建知识问答、党章党规知识竞赛、党的代表大会精神快问快答等形式,有针对性地抓实党员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掌握和全面深入贯彻,督促党员学深悟透、弄懂做实,营造“以赛促学、以学促做、融会贯通”的良好学习氛围。
6.“行”:社会实践。党课教育能否取得实效重在实践检验。将党课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坚持把服务社会、服务师生作为培养党员素质的有力平台,可充分结合和发挥专业优势,以开展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红色教育、科技创新等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积极协助农村、社区开展助学、助贫、助残、助困活动,实现党性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的开展。
(二)开展“六大模块”针对性教学,多领域构建党校课程体系。
根据党校学员层次不同、授课目的不同、课程设置不同,构建高校党校六大课程体系,突出课程内容姓党,加大党性教育课程力度,补充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满足学员的群体性需要和个性化需求,有效解决党课内容脱离实际的问题。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十九大报告课程。新形势下党校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引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课的内容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体系。党校需要通过专题的形式和系统化的融入教学,深入学习与领悟,深刻领会精神实质,为新时代高校教育注入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和动能。特别要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纳入课程体系当中,全面学习把握习近平同志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2.党的基本理论课程。该类课程主要包括党的基本理论、党史、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解读等内容,重点学习《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课程内容相对固定。这类课程可采用混合式的学习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施。
3.国内国际形势与政策课程。将国内国际形势与政策知识充实到党课教学内容中,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国际形势,深刻领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是第一时间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有效途径,帮助学员更好地认识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
4.党性修养课程。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党校党性教育单元要加大力度、增加分量,安排足够时间,形成党性教育课程体系,有效改进党性教育方式方法,提高党性教育实效。党性锻炼是党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设置意识形态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红色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道德品行教育、法治思维教育、反腐倡廉教育等专题课程,体现党校姓“党”的鲜明政治本色,充分发挥党校党性锻炼熔炉的政治功能。
5.专业熏陶课程。以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为切入点,专业熏陶课程将政治元素融入专业教育教学当中,助力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为根本,根据学校专业特色和学员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素养教育。通过名家讲堂、优秀校友面对面等活动,发挥专业领域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
6.能力训练课程。提高人才能力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的中心环节。要以能力建设为主线,切实提高师生党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高校党课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各项工作的水平。该课程体系包括学习能力、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训练,通过讨论互动、实践体验等形式,坚持学员学以致用,提高学员的综合能力素养。
(三)注重“三大核心”建设,构建多保障党校课程体系。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党校教育的专业性。党校师资队伍是高校党课课程质量的重要保障,要充分利用本校师资资源,积极引进校外资源,打造动态调整的党校师资库,组建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结构合理的专兼职党校教师队伍。专职教师包括省市委党校专职教师、党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主要负责党的基本理论课程、党性修养课程的教学,确保教学的规范性。兼职教师包括党总支书记和副书记、辅导员、优秀校友、行业领军人物、先进模范人物、校外党建思政专家等,主要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十九大报告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专业熏陶课程及能力训练课程的课程教学和指导任务,保障党课教育的活跃性和实效性。同时,对党校师资库要加强动态管理,实行定期评估,探索师资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健全师资考核评价体系,并根据评估情况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层次;通过定期进修、课题研究、教学研讨等方式,不断提高授课教师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2.推进“智慧党校”建设,保障党校教育的时效性。随着网络教育模式的快速普及,高校党校应紧跟时代脚步,创新党课教育手段,将网络教学引入党校教育工作中[3](75)。可将教育内容嵌入高校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完善党校网络平台建设,发布最新政策和时政热点专题;通过互动多媒体技术,积极开辟“微党课”“微心愿”“微公益”“微党日”等新媒体教育阵地,通过将相对文字转化为动画、漫画、视频、图片、课件等形象生动的形式,党员随时随地从手机上查看学习内容,有效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使党课更有互动性、灵活性和生动性;利用直播、录播等形式,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外出实习的大学生也可通过新媒体平台持续接受党性教育,让党课教育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发挥。
3.优化考核方式,保障党课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党校对学员的考核不仅是对党课教育效果的评估,更是优化党校课程体系的重要途径。目前,高校党课教育的考核主要集中在结业考试和撰写学习心得这两种考核方式上,需要进一步构建一个全面、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全面检验党校教育和学员学习的实效性。考核方式应以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将学员的出勤考核、课堂交流、社会实践、小组讨论、学员互评及结业考试成绩等情况综合评定后作为学员的结业成绩。同时,对党校师资库的入库教师的教学情况实行定期评估,建立评估机制,采用“自评+学员评+整体教育成效”的方式,推动授课教师提高理论与专业素养,改进教育教学方式,确保授课质量和效果。要科学、合理、有效地运用评价结果,把学员的考核结果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考察和预备党员转正等重要参考依据,教师激励机制可在年度考核、职称晋升及动态师资库优化等方面予以体现。
参考文献:
[1]叶正飞.高校党校两级管理体制探析:问题及其对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6).
[2]张素芳.新时代高校党校建设模式与工作机制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29).
[3]倪秀荣.高校网络党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才智,2016(25).
基金项目:宁波市教育局2018年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试点项目“新形势下高校党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SZZD20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