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洁
摘 要: 本文以Langacker的“现实观”为理论框架,通过对英语情态动词should的大量真实语料探究,建立了should的认知模型。研究发现,英语情态动词should作为一种入场元素,给句子演变过程输入了一种意愿力、约束力和推测力。在这些情态力的推动下,句子表征的过程定位于将来。当根情态(动力情态和道义情态)向认识情态演变时,概念化者对言语事件主观识解的程度逐渐提高。
关键词: 情态动词should 现实观 入场功能
1.引言
情态动词是说话人表达观点或态度的一种重要手段。近20年来,情态动词是语言学界的热门话题。以往对英语情态动词的研究大多是从理论层面分析其语义、语用功能,主要关注核心情态动词使用频率上的差异,较少探究背后的认知规律和路径。
Palmer(1990)提出,情态动词在英语语法体系中是最重要的,更是最难的。前者是因为在各种不同的文体中,使用频率非常高;后者是由于语义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Biber et al.(1999)运用语料库将英语情态动词分为三大类:核心、边缘和半情态动词。研究发现核心情态动词使用频率高于半情态动词,核心情态动词包括can,could,may,might,must,shall,should,will,would。国内许多学者陆陆续续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情态动词使用情况进行了相关实证研究。程晓棠和裘晶(2007)对比了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与英语本族语语料库(LOCNESS),发现我国英语学习者过度使用情态动词can,should,must,shall,will;could,might和would却用得过少。梁茂成(2008)对情态动词的情态序列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显示:国内非英语专业学习者在写作中过多使用义务情态动词,而对认识情态动词的使用过少。马刚和吕晓娟(2007)指出中国英语学习者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写作过程中,使用核心情态动词的频率高达90%以上。我国英语学习者对should和can的使用频率很高,甚至存在过度使用现象。表明should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较高地位,意味着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牛保义(2017)在认知语法入场理论框架下,通过对大量含有情态动词may的实例进行分析,并在Langacker的动态演变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情态动词may的分析模型。研究发现,may的入场会给句子施加一种认知动力,该句子凸显的过程被识解为可能现实的过程。概念化主体做出的情感认知活动,比如判断、推测、想象等,会使句子凸显过程成为现实的可能性的程度有所不同,即有较大、一般和较小可能性。该研究为情态动词语义的认知分析研究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即情态动词所在的句子的语义差异与概念化主体输入的认知动力大小有关。
当情态动词should在不同语境中时,这些言语事件成为现实的可能性是否存在差异?
为回答以上问题,本研究以Langacker的“现实观”理论框架,探究英语情态动词should的认知路径。Coates(1983)基于库容1000000词的兰卡斯特奥斯路卑尔根语料库(LOB)和725000词的英语用法调查语料库(SEU),对情态动词的语义分布进行研究后发现,情态动词与完成体和进行体搭配的句型是表达认识情态意义的典型结构。因此,本文将主要探讨should的认识情态意义,即概念化主体对含有should的言语事件的真实性或成为现实的可能性进行认知判断的情态意义。文中引用的例句全部来自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
2. Langacker的“现实观”
Langacker(1991)为了使人们更加清晰地理解时态-情态的整个系统概念,尤其是这些非常抽象的概念在人们认知世界时所起到的作用,介绍了三个相关认知模型,作為描述其概念意义所需要参照的认知域,分别为:基本认识模型(Basic Epistemic Model)、细化的认识模型(Elaborated Epistemic Model)和时间线模型(Time-line Model)。在它们的基础上又融合某些动力学概念(force-dynamic),这就产生了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我们将其称为动态演变模型(Dynamic Evolutionary Model)。
在图1中,“现实”由左边实线圆柱体表示,可被理解为世界上已经发生的所有事件的历史,并且可把现实想象为沿着时间轴(T)持续不断地向未来“增长”。顺着这个演变方向所看到的现实圆柱横截面被称为当前现实(Present Reality),即概念化主体(C)在当时世界上感知到的现实。当前现实的结构决定着未来现实的发展过程,即演变路径会倾向于特定的轨迹发生,Langacker用演变动力(Evolutionary Momentum)这一术语表示这种趋势,如图1虚线箭头所示。当演变动力较小时,那些没有偏离正常轨迹的演变路径被称为潜在现实(potential reality),表示该言语事件有可能发生。在大多情况下,这一动力非常强大以至于能够预测物理世界的未来演变途径,我们称此类路径为投射现实(projected reality),用虚线圆柱体表示。
3.英语情态动词should的入场功能分析
本文根据Coates(1983)对情态系统进行的划分,将情态动词分为根情态和认识情态两大类。下面我们将分析在参与者不同的情况下,英语情态动词should作为根情态与认识情态的入场功能和特点。
3.1根情态should的入场
Palmer(1990)在讨论英语情态动词语义系统时,从类型学角度将表达的情态意义分为动力情态、道义情态和认识情态。前两种情态可称为根情态(Root Modality),他还指出,尽管它们都涉及说话者对即将可能发生的事情所持的态度,但动力情态和道义情态在本质上是有一定差异的。就动力情态而言,导致某种言语事件或动作行为可能发生的因素来源于参与者自身的意愿,即情态力的施加者和接受者相同;就道义情态而言,权威与社会规范等外在因素要求参与者应该执行某种动作,即情态力的施加者和接受者是不同的。因此,下面我们分别探讨动力情态和道义情态下should的入场功能和特征。
3.1.1动力情态should的入场
动力情态should表示言语事件的参与者有意愿做某事。来看下列句子:
(1)So I decided I should let people know I was angry.
(2)We should never forget that God will always show his love and graciousness to us.
上面例句中的I及we既是言语事件的参与者,又充当情态力的施加者、接受者和实施者,即情态力的施加者、接受者和实施者由同一主体充当,该主体就是语法中体现的主语。当should表示“意愿”时,对客观场景中参与者的识解不涉及言语事件场景(ground),即should入场程度较低,概念化者主观识解程度也比较低。因此,在含有动力情态should的言语事件中,参与者只是对当前现实进行客观描述,并通过使用入场元素should把过程凸显为将来现实。
3.1.2 道义情态should的入场
道义情态should表示言语事件参与者在权威、社会惯例等要求下实施某种动作。
(3)Here are three things you should know this morning.
(4)Governments should run deficits when times are bad, and surpluses when times are good.
句(3)中,说话者给听话者“你”施加道义力,要求“你”今天早上应该知道这三件事。力的来源是说话者(地位高),力的接受者是听话人“你”;句(4)中,道义力来源于社会管理条例,要求力的接受者“政府”应当灵活调整管理手段,即社会经济状况不好时,政府应当保持财政赤字,反之则应保持财政盈余。与动力情态不同的是,道义情态中的力来源于权威和社会规范等外在因素,在这种约束力的作用下,参与者需要实施某种行为,即情态力的施加者、接受者、实施者不再是同一主体。原因在于:should表征的不再是参与者自身的意愿,而是说话人(力的施加者)的意愿,对句子所凸显的过程进行识解时,不再是对当前场景的客观描述,概念化主体需要调用入场元素should,将言语事件定位于潜在发生的过程。因此,道义情态的主观化程度比动力情态高。
3.2认识情态should的入场
Sweetser(1990)从认知角度研究情态,将其分为根情态和认识情态,并指出认识情态是根情态的语义衍生。这种语义联系描述的缘由在于:根情态指的是现实世界中的义务和允准,认识情态涉及推理现实世界中的可能性。换言之,认识情态力表征概念化主体对言语事件成为现实的可能性的认知推断。下面将探讨认识情态下should的入场功能和特征。
(5)He believes that people should read his report.
(6)I hope you should arrive safely.
句(5)中概念化主体先将read his report表征为已知現实,然后给该过程输入一种认知判断力,在这一情态力的作用下,概念化主体将当前行为过程read his report概念化为可能发生的言语事件。情态动词should的入场,表征概念化主体基于一种信任对当前现实的主观推测;句(6)中概念化主体使用入场元素should,对当前现实arrive safely做推断,这种情态力是概念化主体基于一种期望做出的认知判断。比起动力情态和道义情态,认识情态should的概念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随着认识情态力的来源和接受者越来越模糊,概念化者对言语事件的主观识解程度越来越高。should的入场使得概念化者从对言语事件的客观描述转变为主观推断,将已知现实表征为潜在现实。
4.结语
本文在认知语法入场理论框架下,探究英语情态动词should分别作为根情态和认识情态时的不同入场功能及认知机制。研究发现:动力情态should给言语事件输入一种意愿力,概念化主体将动词所表征的过程识解为说话者有意愿实施的过程,即说话者自己有意向改变当前现实;道义情态should给言语事件输入一种约束力,概念化主体将动词所表征的过程识解为听话者(力的接受者)有义务实施的过程,即听话者在权威、社会规范等要求下有义务改变当前现实;认识情态should给言语事件输入一种推测力,概念化主体将动词所表征的过程识解为参与者主观推断的过程,即在推测力的作用下将过程识解为将来有可能发生的潜在现实。综上所述,英语情态动词should作为一种入场元素,给句子演变过程输入了一种意愿力、约束力和推测力。当根情态should(动力情态和道义情态)向认识情态should演变时,概念化者对言语事件主观识解的程度呈逐渐提高趋势。
参考文献:
[1]Biber D S, et al.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 Harlow: Longman, 1999.
[2]Coates J. The Semantics of the Modal Auxiliaries[M]. London: Croom-Helm, 1983.
[3]Langacker R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Descriptive Application. Vol. II[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4]Palmer F R. Mood and Modality[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5]Palmer F R. Mood and the English Modals. Vol. II[M]. London: Longman, 1990.
[6]Sweetser E. 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 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7]程晓堂,裘晶.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情态动词的使用情况——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7(6):9-15.
[8]梁茂成.中国大学生英语书面语中的情态序列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1):51-58.
[9]马刚,吕晓娟.基于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的情态动词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7(3):17-21.
[10]牛保义.英语情态动词may的情境植入功能研究[J].外国语,2017(3):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