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改革开放40年

2020-03-03 23:10:26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农民农村建设

杨 苗

(中共许昌市委党校,河南 许昌 461000)

一、改革开放是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一招

第一,多种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2017年我国全年粮食产量达61 791万吨(12 358亿斤),农民解决温饱问题并向着更加合理健康的食品需求结构发展。

第二,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大幅提高。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133.6元发展到2018年的13 432元,人均消费支出达9000多元,较改革开放前翻了几十番。

第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农村道路已基本实现“村村通”,农民不再泥里来水里去;人均住房面积超过40平方米,农民住房条件实现了由土墙草房到红砖青瓦,楼上楼下卫生间、淋浴间的转变;农村基本医疗保险、社会养老保险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7亿多的人口摆脱了绝对贫困。

种种数据显示,中国农村40年的改革之路是一条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如今的乡村振兴战略有的放矢、全面推进,这一系列壮举让获得更多实惠的老百姓坚信一个道理,唯有“遵循发展规律”与“变”才能赢得新的胜利,获得新的成就感,改革开放不但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二、我国农村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

(一)从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转变,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之后,全国范围内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受此影响,许多农村在原有的农业合作社基础上,通过合并、扩建迅速建立起一批集体性的大公社,公社采取社员一起劳动、集中核算、集中分配的办法,造成实际生产中许多人只出工不出力,劳动效率低下,粮食产量不高,农村发展缓慢甚至停滞,部分地区出现严重的粮食问题,农村形势日益危急。

1978年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自发签订的一张包产合同书掀起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此后,我国农村地区慢慢确立了新的生产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责任制采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模式,农民获得一定的种植经营权,这样就把农民的权、责、利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村局面很快发生极大转变。据当时河南省长葛县石象公社坡王李大队会计李福成回忆:“1979年之前,农村粮食亩产特别低,好的生产队小麦亩产200公斤左右,大部分生产队亩产在150多公斤,根本不够农民的口粮。由于都是集体核算,很多农民出工不出力,劳动生产效率低,越穷越没干劲。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后,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个人都像上了发条,劳动积极性提高,想方设法积攒肥料,对庄稼精耕细作。不出两年,小麦平均亩产就到了350公斤。”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决了我国农民的温饱问题。广大农民广开生产门路,发展多种经营,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1985-1991年,我们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的发展冲破了旧的计划经济体制。1985年许昌市乡镇企业产值近10亿元,各类企业发展到10万个,从业人员达到60万人,总收入达到8亿元,乡镇企业的发展使许昌人民也获得了实惠。

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转变,是顺应农民意愿、尊重农村社会发展规律的体现,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我国农民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生活有所改善,但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如何致富,如何保持农村生产发展的活力,又成为时代给予我们的新课题。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遥感测绘分辨率越来越高,因此实际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目前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对土地的概查、土地资源现状的调查以及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等方面。目前遥感的分辨率已经可以实现由30m范围至0.61m范围,针对不同的土地资源调查具有不同的作用,首先基于遥感技术可以对人机交互式边界的提取带来一定的改变,实际产生的误差仅为0.01~0.1左右,而基于自动提取的误差则为0.1~0.3左右;其次基于遥感监测技术可以对土地使用类型进行有效识别,基于人际交互式识别技术其准确率可以达到90%以上,而自动化分类识别技术也可以达到85%以上的准确率。

(二)温饱解决之后我国农民致富之路探索

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使农民获得了一些实惠。但进入90年代,中国开始了“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农村地区被边缘化,“三农”问题愈来愈严重。2000年,37岁的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给总理写了封信,直陈“现在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这一时期农村地区出现了许多新矛盾,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不会种地,化肥、农药、柴油等生产资料涨价,农业效益下降,种粮收益更低。农民不愿意种地,抛荒、撂荒现象严重,多地出现农民积极卖地的现象,大量村庄出现“空心化”。面对这种情况,2005年中央提出要通过政策倾向、财政补贴等手段大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期吸引农村青壮年回流,在家乡创造财富。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对农业减少税收,直至取消农业税。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至2006年底,全国大部分地区废除了在农村地区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据统计仅减免税一项,国家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335亿元。

第二,对农业实行“四大补贴”及限制最低收购价政策。除了取消农业税,我国政府还对农民实行“四大补贴”政策,即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主要的农产品品种,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的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从2004年开始实施,按照农民承包的土地亩数面积计算。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民购买农机具给予补贴,这一补贴最初大体上补贴三分之一,后来变成定额补贴。农资综合补贴,2006年开始实施。此外,还对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2007年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同时,为保护农户种粮收益,从2004年开始,对主要农产品实施最低收购价格政策。2004年、2005年主要是对稻谷实施最低保护价收购,2006年开始对小麦实施最低保护价收购。

第三,财政支持“家电下乡”。2008年,国家开始实施“家电下乡”政策,并从2007年12月开始,在山东、河南、四川3省进行了财政补贴家电下乡产品试点工作,对3省农民购买彩电、电冰箱(含冰柜)、手机3类产品,比照出口退税率,给予销售价格13%的财政补贴。一些地区在这一政策的直接影响下,“家电下乡”如火如荼,许多家电流通网络迅速健全,农村消费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农民得到了实惠,家庭现代化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央“两个趋向”[1]论断第二个阶段的重要行动,即“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符合世界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建设规律,在通过城市工业充分发展、积累足够丰富的资金之后,再通过运用政府力量,以宏观调控、财政支持等手段来扭转长期以来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农村日益贫困的问题。通过工业带动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使经济发展的成果逐步惠及农村。但是,我国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虽然在建设过程中我们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但是一些地区在实际的操作中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后续保障和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许多地区的建设陷入了停滞状态。另外,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村农民的居住惯性和后续生活保障问题,许多农民不愿意搬离原有宅基地、住进社区房,农村问题的解决还需不断探索。

(三)从人居环境整治到美丽乡村建设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考察工作时曾强调,“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2]建设美丽中国,重点和难点在乡村。由于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巨大的劳动力缺口,中西部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有的甚至是全家外出,多年不归,越来越多的宅基地荒废破败。前些年我国新农村建设使农村道路变得宽敞、饮水更加安全,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是这些荒芜的宅基地,就像是一件漂亮的衣服上打了几个补丁,严重影响了农村的整体面貌,并且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我国农村的村容村貌普遍存在“危、脏、乱、差”等突出问题,这样的乡村环境状况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阻碍我国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一大难题,也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因此,为了改善农村环境,让每个群众享受更好的生活,我国政府开始下大力气整治农村的人居环境,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行动,通过分类推进,整理农村荒芜宅基地,新增利用土地,把荒废村庄宅院变为游园、果园、菜园(花园),建设农村广场,安置健身器材等,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涌现出一批颇具特色的美丽村庄。其中,河南省禹州市夏都办事处华庄村成了这项工作的突出代表。

几年来,华庄村分类推进,累计整理了127处荒芜宅基地,新增利用土地38亩,让村庄环境变得更加优美。华庄社区对于房主常年不在家但不放弃老宅所有权的,征得房主同意后,帮其修理大门,垒砌院墙,房前屋后种上树木,变成树园;对于建成新宅没有及时交出老宅的、长期无人管理的老宅,依法依规予以收回,调整成片,设置体育器材,变成广场游园;对房屋破旧、残垣断壁的无主小片荒地,集中清理,交给附近村民改成菜园或者花园。这样就把荒芜破败的宅基地充分利用,通过菜园、果园、游园的建设达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农村工作取得极大进展,并且在长期的农村建设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色。连续多年许昌市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等。

但是受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的制约,大部分地区公共财政对农村投入长期不足,农村人居环境的欠账较多,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发生了偏离,农民主体地位缺失。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农民的生活,让农民在农村也能享受到城市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农村建设的资金主要依赖财政投入,政府负担过重,缺失了农村建设主力、资金筹措多源的思考。另一方面,部分得到政府资金支持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快,但是后续基建的维护管理、保障经费难以为继,导致一些地方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成了应付检查的短期化、突击式、运动式的整改活动[3],而对于大部分没有得到政府专项资金支持的乡村,人居环境仍然普遍较差;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容缺乏系统性,美丽乡村建设本来是生活、生态、生产、文化等“多位一体”的系统工程,但基层调研发现虽然道路等生活领域的硬件设施建设得到了高度关注,但对生产、生态、文化等领域建设的关注度尚显不足;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单一化、同质化现象严重,如对于农村住房改造,多采用“穿衣戴帽”的方式,过度注重外观的统一,忽视了民居的多样性。总之,美丽乡村建设问题还需不断探索更好的解决方式。

(四)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两个飞跃”的重要思想,第一个飞跃是从人民公社体制向联产承包责任制之飞跃,解决了激励问题,大幅提升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第二个飞跃是从农村个体经济向农村集体经济之飞跃,使中国农业与农村真正走向现代化。[4]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从根本上改变了乡村从属于城市的现实。这要求我们在城镇化进程中不能忽视乡村的中心地位和城乡关系的平等地位,始终将乡村振兴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准确把握中国现代化的战略方向。

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乡村振兴这个机遇,尽快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的第二次重大飞跃和现代化。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抓住“人”。乡村振兴关键看人气,农村人口大量流失,乡村难以真正振兴。防止农村人口过度流失,要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一起抓,两个轮子一起转,不断缩小城市与乡村在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差距,让人民在城里住得放心、在农村住得安心。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回乡创业,引导优秀人才扎根农村实践,不断增加发展农村经济的人力资源。

第二,抓住“地”。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相对稳定不变,赋予农民更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让农民安心。同时,加快土地流转,让部分企业在农村土地上的投入更加有信心。

第三,抓住“钱”。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惠农强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使之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求相适应。加强对农村经济的金融服务,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投资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乡村发展短板,让城乡居民共建共享美好生活。

三、关于今后做好“三农”工作的思考

(一)做好“三农”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取得了很大成绩,这些成绩都是建立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党的核心领导可以说是我们工作的稳定器和助推器。党的领导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导上,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的社会秩序保持相对稳定,社会发展的环境持续稳定。但是不能否认,近年来我国许多农村村委的选拔更多的是依靠“能人(富人)”治村或者是村民自治框架中通过“海选”产生出村主任。这些“能人(富人)”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利益代表,在实践中至多只带富了自己家族的人,而在“海选”中也出现了用钱、感情,甚至是黑恶势力强迫拉票等行为,严重影响了党组织在农村工作中的领导。因此,今后农村工作还应坚定党的领导,加强上级党组织对基层村民选举、村委认定等方面工作的监督和指导,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5]

(二)注重农村工作的系统性,跳出农业看农业,用现代化理念做好“三农”工作

40年来,我们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村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对农村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全面,从主要关注经济发展问题到关注经济、政治、社会治理、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体现了我们农村工作思路的成熟和系统化。今后我们还要持续不断地关注农村工作的系统性,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的“五位一体”发展[6],要跳出农业看农业,用现代化的理念推动农业农村的第二次飞跃发展,不断实现现代化。

(三)思想武装干部,带着对农民的感情做农村工作

纵观我国农村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不同时期,我国农村工作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这种不同正是基于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情况而做出的实事求是的调整,是尊重农民意愿、顺应农民要求的体现,反映了我们党以维护农民利益为根本的政策取向。今后“三农”工作还要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质量与水平,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农村工作不能浮在表面,要躬身实践,贴近我国农村实际,带着对农民的感情做农村工作,以领导干部的高质量推动农村发展的高质量。

(四)我国农村工作大有可为、大有希望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对农村发展主要依靠力量的认识和把握越来越深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更多的是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由于力量不够强大,农村发展的潜力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后来新农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更多的是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和城市工业的补给,依赖性太强,一旦政府政策有所改变,农村建设无从谈起;而今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则是把农民自身的力量与政府宏观政策的支持结合起来,把内部力量与外部支持二者并重,一定能够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更进一个台阶,建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猜你喜欢
农民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中国记者(2014年2期)2014-03-01 01:38:08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