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黎(烟台大学文经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0)
高等教育中,新生的教育极为重要,步入大学是很多新生第一次离开家乡,大部分新生在入学后也会存在一些心理障碍,这对于新生接受系统的知识学习,适应高校生活等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1]。近几年,新生入学后的心理辅导工作开展得到了很多关注,辅导员教师也成为新生心理辅导的第一主体。但也要看到,很多高校辅导员的新生心理辅导工作开展状况并不理想,很多辅导员对如何进行新生心理辅导上的创新较为茫然。鉴于此,有必要重点关注高校辅导员新生心理辅导工作创新工作的各项事宜。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生活与学习中的“领路人”之一,其在新生心理辅导工作开展中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一定意义上来说,这种作用也很难被其他人所取代[2]。一方面,辅导员是新生步入高校后“认识”的第一位教师,很多新生对辅导员也有较强的依赖性,辅导员充当心理辅导工作开展主体也十分可行;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与新生接触的时间较多,这也使得辅导员新生心理辅导上具有了很多优势,其也可以将日常管理同心理辅导较好地联系在一起。但高校辅导员在新生心理辅导中的作用想要充分发挥出来并不容易,很多主客观因素也会对辅导员的新生心理辅导工作开展产生影响。一般来说,高校辅导员在新生心理辅导工作中的作用可以较好发挥出来时,新生心理辅导工作开展的价值也能够有效凸显出来。
高校辅导员新生心理辅导工作开展中存在很多不足,新生心理辅导工作开展中的创新性偏低问题十分显著,而在相关工作开展中进行积极创新的意义也十分明显[3]。高校辅导员在新生心理辅导工作中进行创新可以带动相关工作创新性地提升,相关工作创新性地提升则能够提升具体工作开展上的有效性,这能够有效避免新生心理辅导工作在开展上流于形式。不仅如此,高校辅导员新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创新开展可既有工作开展中的很多不足以弥补。特别是现阶段很多高校的新生心理辅导工作开展状况并不理想,大多数辅导员对新生心理辅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无法进行有效应对。而科学地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创新开展,依托一些新的理念、模式与方式方法驱动心理辅导工作更好开展的做法也较为可行,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冲淡既有工作不足的负面影响。因此,新生心理辅导工作开展进行积极创新十分重要。
在高校辅导员新生心理辅导工作开展过程中,辅导员对心理辅导工作的认识程度,自身心理辅导能力高低与否等会对新生心理辅导工作开展状况产生直接影响。基于新生心理辅导工作创新开展的视角,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相对较低实际上也增加了相关工作创新开展的难度。大多数高校辅导员本身并未系统学习过心理辅导知识,且缺乏对新生进行心理辅导的经验,这都导致其心理辅导能力处于较低水平。作为新生心理辅导工作开展中的主体,辅导员连基本的心理辅导工作都无法较好开展时,心理辅导层面的创新也就无从谈起。不仅如此,由于辅导员的新生心理辅导能力相对较低,相关工作开展中很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且相关问题很难得到有效解决,这也势必会增加新生心理辅导工作创新开展的难度。因此,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较低,经验缺失也成为相关工作创新开展中的难点。
高校辅导员新生心理辅导工作开展中,心理辅导的方式方法较为固化,这不仅大为削弱了新生心理辅导工作开展的实际有效性,也压缩了相关工作创新开展的实际空间[4]。虽然新生心理辅导方式较为固化,表明相关工作创新开展十分必要,但很多辅导员已经对固化的心理辅导方式产生了依赖性,辅导员主观上不愿意进行新生心理辅导创新时,新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创新开展便难以顺利进行下去。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新生心理辅导方式较为单一,很多新生对于接受辅导员的心理辅导也存在消极或抵触情绪,这也对新生心理辅导工作的正常开展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久而久之,辅导员在新生心理辅导工作创新开展上的环境会越来越差,即便存在着很多新的心理辅导理念与方式方法,辅导员在新生心理辅导工作开展中也无法进行新理念的融入,抑或是新方法的运用。
高校辅导员在新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开展中往往缺乏具体侧重与目标,这也是很多辅导员看似较为努力地进行新生心理辅导,但新生心理辅导工作成效相对较差的原因。绝大多数辅导员本身缺乏新生心理辅导经验,一旦缺乏具体侧重目标,其在新生心理辅导工作开展中便会带有很强的盲目性。新生心理辅导长时间取得突破时,很多辅导员在新生心理辅导工作开展中的积极性也会受挫。北方学生初入南方高校,抑或是南方学生初入北方后的心理状况并不相同。而男性新生与女性新生的心理状况,且心理适应能力也明显不同。过于机械或笼统地对新生进行心理辅导带有局限性,且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一旦忽略了新生群体的心理状况,其并未对新生心理辅导工作开展进行有效规划,新生心理辅导工作创新开展上的很多尝试也只能成为一种徒劳,缺乏具体侧重与目标也成为新生心理辅导工作创新开展的难点[5]。
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辅导员在新生心理辅导工作开展中往往无法精准进行自身定位,部分辅导员一味地强调纪律,将心理辅导同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混为一谈时,心理辅导工作在开展中的管理韵味便会十分浓重。部分高校辅导员往往对新生的管理十分严苛,在自身工作较为繁重时,心理辅导相关工作的开展很难得到保障,偶尔进行心理辅导,且心理辅导穿插在具体管理要求的提出之中也导致心理辅导变得不伦不类。辅导员将自身定位为一个管理者时,其便无法同新生群体进行较为深入的交流、沟通,这也导致辅导员无法对新生群体的心理状态等进行较好感知,所进行的一些心理辅导自然会脱离实际。一旦新生无法较为精准地在新生心理辅导工作开展中进行精准定位,其在新生心理辅导工作开展中的作用便无法充分发挥出来,想要促进新生心理辅导工作开展的创新性提升也会十分困难。
提升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是高校辅导员新生心理辅导工作创新的首要任务,特别是大多数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明显偏低,提升辅导员的新生心理辅导能力可以为日后辅导工作创新开展打下良好基础。为此,高校应采取定期对迎新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培养与提升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心理辅导理念解读,心理辅导技巧讲解,高校辅导员对新时期的新生心理辅导层面出现的变化,以及心理辅导工作的创新开展事宜都能够有较好理解。高校辅导员也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互联网等途径进行心理辅导知识与技巧的学习,这也能够促进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有效提升。一旦高校辅导员新生心理辅导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其便可以对新生心理辅导工作开展中的很多问题进行有效应对与解决。在这一状态下,新生心理辅导工作创新开展的压力也可以得到有效缓解,且一些创新尝试也不会对新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产生冲击和影响。
高校辅导员在新生心理辅导创新上要从辅导形式上入手,通过多元新生心理辅导形式,辅导员在新生心理辅导工作开展中能够有更多新选择,这也可以直接带动新生心理辅导工作开展上的创新性提升。例如,吉林外国语大学一直以来都将新生心理辅导工作放在首位,学校、院系与辅导员共同构建了三位一体的新生心理辅导体系,在新生心理辅导形式的确立上,除了一般性的心理谈话与大型心理辅导讲座,辅导员也可通过微信群等方式同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生活、学习等层面的沟通,互联网也成为辅导员对新生进行心理辅导的一个有效媒介。其他高校也鼓励并引导辅导员在新生心理辅导层面进行一些形式创新,并通过新生心理辅导形式的创新带动新生心理辅导内容的创新。此外,辅导员也可以结合新生心理状态与波动状况,定期开展一些班级文化建设性活动,以及心理拓展活动,从而通过更为多样的形式对新生进行心理辅导。
高校辅导员在新生心理辅导工作开展中需要明确出具体侧重,这也是相关工作创新开展中的一个必要条件。在进行新生心理辅导侧重于目标的确立时,辅导员应当对新生心理辅导工作开展进行科学规划。特别是新生来自全国各地,地方文化差异对学生入学后的心理适应能力影响十分显著时,结合实际进行心理辅导一般内容的明确,并对学生群体心理状态与心理适应力进行划分,顺势开展更为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工作较为可行。例如,在心理适应力较为薄弱的学生占大多数时,新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创新开展需要围绕学生思乡情绪缓解来进行。而学生入学后心理落差较为明显时,心理辅导创新则要以帮助学生适应高校生活为主。在明确出基本的心理辅导以及心理辅导创新目标后,心理辅导创新的效率能够更好提升,很多制约性因素对新生心理辅导创新的制约性影响也可以得到有效消除。
高校辅导员应当精准定位自身在新生心理辅导中的角色,特别是新生心理辅导工作创新开展的紧迫感十分明显时,辅导员需要成为新生心理辅导中的引导者和服务者,而不能成为新生心理辅导中实际意义上的管理者。建议高校辅导员增加一般性管理活动的人性化色彩和柔性程度,避免过于生硬地命令新生,这也是与新生确立良好、和谐师生关系的第一步;与此同时,高校辅导员应当将一般性管理同心理辅导区分开来,避免心理辅导内容杂糅于一般性日常管理活动之中,从而导致心理辅导工作不伦不类式开展。对新生进行的心理辅导实际上是一种心理辅导服务,这也要求辅导员基于服务创新的视角,不断强化新生心理辅导中的服务色彩和属性,避免新生心理辅导创新出现方向性错误,凸显出新生心理辅导创新的实际有效性。
高校与辅导员都需要给予新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创新开展足够重视,借助相关工作开展的创新性提升,带动相关工作开展的有效性提升。可以在新生心理辅导中选用的方式方法与策略较为多样,但新生群体心理上的群体性特征与个性差异都十分明显。这一状态下,辅导员也要对新生群体的心理特征,以及新生个体的心理状况进行有效分析,从而更为具有针对性地进行新生心理辅导策略的创新选用,将新生心理辅导工作创新开展的价值凸显出来。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2020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