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洪兴(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 吉林 132013)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实现突飞猛进式发展,国际地位日渐提升,社会对技能型人才呈现出井喷式需求。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高职大学生素质提高达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吉林省20多所高等职业院校在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培养更高综合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巨大压力。青年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价值观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整体的价值取向和人才质量。
综观当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他们已经不是90后,而是“00”后了,在新时代中国成长起来的他们,又具有了新的行为特点和思维方式。他们乐意接受感兴趣的事情,富有挑战性。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消极和负面的特点,整体则体现为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不稳定、功利性等特点,暴露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层次的原因。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文化的传承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主体地位,导致大中小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家庭教育模式普遍以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主,进而形成主动减少或被动忽视对孩子生活习惯、道德品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另外,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侧重经济发展的同时相对减弱了对公民文化自信的培养。国家教育文化宣传方面在构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继承、中国革命文化的价值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总结凝练过程中略显势单力薄,文化滞后于经济的现象已经凸显。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必然受其影响,呈现出文化自信程度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
中国市场经济30多年的飞速发展和西方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使其功利主义思想萌发,追求物质利益和现实享乐现象严重。表现在:第一,市场经济双刃剑的作用在新时代表现日渐突出,市场经济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它的出现确实使我国经济水平得到提高,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追求方向,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人们往往增加了物质欲望,而忽视了精神的追求。这无疑也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观念,表现出利己自私、热衷享受当下、追求物质丰盈等行为。第二,国家在改革开放的同时,也难免为西方多元化社会思潮和西方文化的传播提供可乘之机。国外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欧美影视作品以及部分国外商品等在高职大学生中影响颇深,这对中国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中国传统节假日和其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必然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改革开放为市场经济和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当然,改革开放也给人们的思想方面带来了考验,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影响着他们价值观的形成。作为价值观载体的不同国家公民,多样的西方社会思潮、海量的西方文化作品充斥在大学生周围,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同时,网络和自媒体的异军突起,也使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特点等发生了变化。“遇问题找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惯用的思维模式。在这样一个获得信息途径远远高于20世纪单纯靠教育、书籍、有限网络资源的时代,信息渠道的合法性、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学生的信息判断力都难以完全保证,无论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接受,长期摄入大量真伪难辨信息的结果就是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
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曾在国家建设方面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吉林省受地理位置的影响,经济相对落后、思想解放缓慢、人才流失严重的现状日渐凸显。如何培养我省的大学生,为我省的经济发展建设助力加油,这就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润物细无声中增强价值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代表,党和政府需要加大力度,协调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学习,巩固其在主流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同样,高职院校需要按照全国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工作实训、实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为工作的重点,思想工作也要以这个工作为中心开展,学校各部门要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抓好此项工作。
建立和完善价值观引领培养机制,需要在养成理念、制度建设、培养载体等方面下功夫,才能起到机制有效运转,达到预期的目的。首先,在养成理念上,政府和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务必高度重视,放到首要位置,形成灌输教育、引导教育、实践教育、自我教育、环境教育等相结合的价值观养成理念。其次,在制度建设上,一方面,教育部门和高校制定专门以培养大学生价值观自信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和机制,为价值观自信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在政府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其他制度和机构中,融入价值观自信教育的因素,从而达到多方共举的实施效果。
提升价值观自信,不仅在于理论学习,知识的传授,更要在实践中去贯彻学习。所以,要把价值观的培育融入社会实践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习、去感悟、去领会、去接受。首先,志愿活动是传递关爱、帮助他人、提升文明素养的实践活动,因此,可以以志愿活动为载体来进行价值观的培育。高职院校大学生利用自身专业特色和较强动手能力的特长,在校内或与社区、街道和相关单位机构联合,开展志愿活动。第二,劳动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颁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2]高职院校要以此为依据,设立劳动周或者劳动月,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所学专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如勤工助学、社会实践等,加强新技术、新科技和新理念的应用。在劳动中,感受价值观的深刻意义,也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环境也塑造着个人的发展。要提升大学生的价值观自信,离不开环境的熏陶,环境的影响无疑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在校园里,要注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宣传部门、各级团组织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用于引导学生文化素质与精神品质提升。依托育人环境载体,发挥线下育人环境和线上育人环境的双重效力。线下育人环境着重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结合第二课堂,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各类文体活动。线上育人环境对“00后”大学生的影响力增长强势,大学生在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各类网站、网络平台和社交软件的频繁使用,已经初步形成互联网思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必须利用好互联网阵地。进入新时代,培养公民的价值观自信成为社会发展所需、民族振兴所系。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人才资源,他们的综合素质也关系国家未来的发展建设,在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和新事物层出不穷的今天,需要针对高职学生价值观特点,整合政府、高校和家庭资源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地位、制度建设、实践平台、育人环境等方面多管齐下,着力打造高职大学生的价值观自信。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2020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