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琳娜 ,张爱文,郎 侠
(1.甘肃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甘肃 兰州 730030;2.甘肃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甘肃 肃南 734031;3.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70)
近年来,甘肃省积极扶持奶业生产,强化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奶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生鲜乳产量继续增长、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大幅度提高。
据统计,2019年全省奶牛存栏30万头,牛奶产量44.1万t,同比增加8.9%,居全国第15位。存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114家,全省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1.5%,以养殖场、专业合作社为主的奶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张掖、武威、白银、兰州、临夏、生鲜乳产量继续增长,随着区域优势不断放大,产业地位不断提升。从县区看,甘州、临泽、民乐、凉州、临夏县、安定、临洮、榆中、红古、金川等10 个县区为主产区。
甘肃省有庄园、燎原、伊利、三元等乳品加工企业34家,产品主要是本地巴氏杀菌乳、UHT奶、奶粉、酸奶和干酪素,产量为32.85万t。
全省人均奶类占有量为15.36 kg,乳制品消费量城镇人均16.6 kg,农村人均6.6 kg。当地市场主要销售的乳制品品牌有蒙牛、伊利、庄园、燎原、雪顿等,主要产品有巴氏杀菌奶、超高温灭菌奶、酸奶、奶粉等,牛奶消费市场呈现出消费量逐步攀升、消费种类偏好增加和本地乳品认可度趋升的特点。
据全省15个价格监测点监测,2019年生鲜乳收购均价为3.64元/kg,年底比年初价格上涨5.8%,规模奶牛养殖收益回归到3 000元/头·年的正常水平,单产9 t的奶利牛润达到4 000元/头·年,奶农发展养殖的信心得到恢复,已有养殖场纷纷增养补栏,全省多地新建规模牧场开工。
奶牛养殖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基础设施、奶牛引进、优质饲草收贮等投入资金量大,回收期长。目前,甘肃省奶牛养殖及加工企业大部分处于成长期,由于前期资金大量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及牛只购进,致使企业发展资金流动性不足,目前没有持续针对奶牛养殖的金融贷款支持,融资渠道不畅,大多数企业资金筹措困难。
由于大型乳品企业与养殖场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养殖场(户)在供销关系、生鲜乳定价、投入品选择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缺少话语权。
据调查测算,存栏量1 000头的奶牛场日产粪污约80 t,奶牛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容积小、处理能力弱,与粪污生产量不配套,奶牛规模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投入大、成本高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加强奶业数据库建设,争取资金积极参与推广全国数字奶业信息服务云平台,提高监管监测工作信息化、精准化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奶牛养殖企业建立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中心,从中择优推荐申报国家奶牛核心育种场。加强源头管理,严格奶牛养殖环节饲料、兽药等投入品使用和监管。加强饲草料开发力度,继续实施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和粮改饲项目,夯实奶业振兴的饲草保障。
加强部门协调配合,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形成推动奶业发展的合力。借助农业基本建设投资重大利好,进一步加大国家相关奶业振兴项目争取力度,用足用活省级扶持资金,到位资金确保真正落实到奶业生产、管理、环保、加工、运输全过程。利用优惠政策吸引省内外生鲜乳生产企业落户本地,以加强优质奶源基地建设,整体提升奶业发展水平。
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基本思路,结合甘肃省循环农业发展行动计划,推广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等粪污处理模式,积极推进奶牛场粪污资源化利用。利用国家健康养殖和奶业大县整县推进项目,支持配套奶牛规模养殖场干湿分离等粪污处理设施,努力提高粪污处理配套设施比例,鼓励和支持奶牛场配套建设有机肥加工和沼气工程等设施,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和循环发展能力。
认真落实《关于扶持全省贫困地区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培育壮大奶业企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积极引导奶业企业与贫困县区加强项目对接,借鉴前进奶业在贫困县投资养牛场的典型经验,积极推广跨区域扶贫带动模式,建立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在种、料、病、管等关键环节开展集成技术研究和示范。积极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创新,结合“三变”改革,推出优惠政策,实现企业与贫困户共同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