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项目前期阶段的造价管理探讨

2020-03-03 17:05:09徐晶晶
建筑与预算 2020年9期

徐晶晶

(漳州市工程咨询中心有限公司,福建 漳州 363000)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得到了提升,市政道路的建设也受到重视。市政道路项目是以政府规划为主导,企业建设为依托的民生工程,合理的造价管理能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节约建设成本,提升其建设管理效率。因此,有必要对市政道路项目前期阶段的造价管理展开探讨。

1 市政道路项目前期及阶段造价管理的意义

市政道路项目主要分为决策、设计、招标与施工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统称为前期阶段,能够影响道路项目的建设成本与其后续的实施与使用。传统模式的市政道路建设中,相关人员过多地将项目的造价管理重点控制在施工阶段,忽视了前期造价管理的重要性。市政道路项目前期的决策直接影响了项目建设的成本,从源头优化设计,合理控制造价,有利于优化项目建设成本,提高项目管理效率,保障项目顺利实施。项目前期是市政道路成本控制的关键,投资成本管控的规范性有利于转变项目管理形式,节约造价成本,从而降低超概算、超预算和超结算的“三超”现象,提升项目投资的效益,实现项目管理的现代化发展,从根本上提升投资成本的利用率,保障市政道路项目造价的可控性。

2 市政道路项目前期阶段造价管理的措施

2.1 决策阶段

市政道路项目具有工程量大、成本高的特点,因此要对其预算进行合理控制,提升项目的质量。市政道路决策阶段包括交通量预测、道路路线选择、线形选择及投资成本测算等,从而合理控制建设成本。

交通量预测主要是通过对周边道路交通情况调查,并结合选定的基年交通量,考虑拟建道路对周边道路交通的吸引、转移等情况,推算出拟建道路未来可能的交通量,预判该道路建设的必要性,避免投资浪费。如通过交通量预测,认为拟建道路对周边交通吸引及转移无明显效果,对其周边交通情况无明显改善,则需慎重考虑是否进行该道路的建设。

道路路线的选择关系道路的红线宽度、道路长度、坡度及道路走向,对设计方案及施工工艺影响颇大。而设计方案及施工工艺的选择则会直接影响路基处理方案及土方、道路、桥梁、管涵、市政管线等工程量,影响项目造价。例如,项目采用不同道路走向,道路长度会有所不同,而其所对应的路基情况 亦会有所不同。如若所选线路红线内不良地基、水系、深路堑及高边坡较多,则会导致路基处理、管涵、桥梁等投资增加,从而增加工程总投资。因此在前期路线选择阶段,应结合地质勘探资料、沿线地形、路线长度、施工难易度等与项目造价进行平衡,选择最优路线方案。

道路线形选择主要包括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及隧道工程等项目的平面线形设计和纵面、断面线形设计。道路线形的选择能够决定道路的总长度与位置,进一步影响市政道路项目的总面积,土方利用量等工程建设量,影响项目造价。例如,项目采用不同的平面及纵面组合会影响项目中的土方填石量,改变路面的总占地面积。其中,在较为平坦的土地进行市政道路项目建设时,其使用的纵坡坡度较大的线形与纵坡坡度较小的线形,会产生不同的土方填石量,坡度较小的线形所需的土方填石量较大,直接影响着市政道路项目的造价。因此,在决策阶段要合理进行选择,决策人员进行实地调研后得出结果。

市政道路项目的决策要根据道路的实地位置,综合考虑其所需的地基处理量、土方量、道路工程量等,形成项目建设经济指标,合理管控造价。土石方工程是市政道路项目的其中一个因素,选择道路路线时,相关人员要综合考虑道路的因素,将建设期及完成期的土石方进行综合计算,与待开发区相结合,提升项目建设的效率。进行项目建设时,要尽量选取平缓、通顺的道路,降低土石开挖及工程量,从而降低工程项目建设的成本。同时,选择路线时,要将土石方开挖的总量进行平衡,尽可能减少石方爆破、土方开挖及回填等相关的工序,降低工作量的同时也减少了项目的造价成本。此外,当项目的土石方工作无法达到开挖平衡时,可减少土石方开挖。这样既能保障路基压实程度,又能降低填方成本,进而实现市政工程项目的前期控制[1]。在此基础上,要提高对于市政道路工程的重视,节约工程建设成本,并对于项目建设路段进行地质勘察,结合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引入,实现地质勘察数据的准确性,提升工程建设效率。同时,决策人员需根据地质勘察报告进行分析,合理设计项目路线,合理避开地质条件较差、地基土壤不稳的区域,减少不良地基处理工作量,节约项目建设成本。

选择项目道路时,要尽可能将其原有条件进行利用,如桥梁、挡土墙及路基等,降低项目造价。其中,可以结合原有的桥涵工程进行建设,加固或提升桥涵设施,保障其项目的可承受压力在科学的范围内,减少桥涵的构筑物,实现桥涵的通达性。路基与挡土墙也是项目建设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决策人员可结合项目建设的实际与原有老路进行融合,有利于减少项目建设工作量,提升市政道路建设效率,合理控制市政道路项目造价。在此基础上,已有路面及路基的选取能够降低路基铺设的费用,从而与原有路面及建筑形成较小的高差,实现路基的平缓性,提升道路的使用寿命[2]。同时,市政道路建设中,还要注重综合管线工程,尽量选择已有标高的道路作为基本走向,进一步形成道路建设的坡度性,降低管线与其建设的连通性,避免排水管道运行的不合理性,增加管口排水面积,实现项目建设造价成本的降低。

2.2 设计阶段

市政道路的规划需要以经济性及可用性作为前提,通过将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作为其发展前提,优化工程造价原理,实现设计成本的控制。进行初期设计时,相关人员要对工程设计方案时行比选、对建设材料进行管控,选取经济可行的设计方案及适合的道路建设材料、工程构造材料,规范施工工期,实现工程造价的合理化控制。市政道路项目需要根据道路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设计方案,从而达到建设目标的实现及造价成本的控制。例如,某市政道路可行性研究报告方案中,其路宽24m,总长度为1.5km,行车道路面采用改性沥青路面,人行道采用预制彩砖,行车道路面设计厚度为74cm。深化设计时,设计单位通过对道路的车道当量轴次累计及路基顶面设计弯沉值等设计参数进行计算,优化路面结构层组合及各结构层厚度至56cm,有效节省的道路工程投资,实现项目建设的合理性。同时考虑到当下海绵城市发展理念及材料使用的耐久性,将人行道彩砖面层改为透水混凝土。根据对施工材料的市场价值进行分析,人行道透水混凝土路面的材料造价是彩砖面层的1.5 倍,增加了工程造价。但综合考虑材料各方面的经济性,如施工工期较短、路面抗滑性能及透水性能好、后续使用及维护成本较低等特点,提高了使用舒适度,节约了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

进行市政道路项目建设时,道路设计要考虑到施工工艺,将二者相结合,实现设计的可行性,从而降低道路项目建设成本。例如,某市政道路工程建设时,其经过区域有25m 长的部队光缆,其埋深为1m 左右。但在此基础上,本项目设计路面结构为0.5m,雨水管深度则为1.5m,与光缆分布区域有一定的冲突,因此,要结合路面的实际情况,转变设计形式。设计人员需要对原有条件进行分析,在保障原有设计的前提下,改变施工工艺,使项目建设能够顺利地运行。其中,可以使用人工开挖的方式,避免对部队光缆的损坏,进而完成排水结构的安装。此外,还可以采用“水平定向”的方式进行,结合雨水管道的固有形式进行施工,引入定向设备,保持土层与雨水管线间的连通性,提升项目建设的效率。

2.3 招标阶段

市政项目招标的主要目的是将市场竞争引入道路项目建设中,实现降低造价、控制成本、保障质量的目的。一般而言,招标流程包括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定标及签订合同几个步骤,其各个环节间相互制约,协调发展。招标工作需要政府制定招标文件,向社会发布其项目建设的目的,吸引企业参与到其中来,从而向合格的候选人出售标书,提升项目建设效率。招标阶段作为市政道路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其定价与建设目的具有一定的指向性,能够影响着市政工程的造价。因此,相关人员要重视标书的制作,实现招标项目成本的控制。招标文件的编制需要相关人员结合施工的实际位置进行综合分析,充分考虑到工程建设中所需的成本建设手段,提升工程建设的效率。

招标文件的成本控制因素包括其招标文件是否符合规范,并需要对工期进行预测,反映出工程建设的基本目的。标底的所选材料需要结合项目建设的位置,使其符合国家的验收规范,从而实现政府招标工作的合理性实施。进一步降低市政道路工程的造价。招标工作是将其工程建设单位的具体要求进行提出,给出项目建设的具体预算,实现项目建设的合理性发展。进行市政工程前期建设规划时,相关人员要结合项目位置选取合适的材料,最大限度地降低建设成本,科学地进行造价管理。其中,相关人员要根据造价进行规范化管理,选取性价比较高的工程建设材料,保障道路正常使用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工程建设的经济水平,实现市政工程建设的合理性。同时,选择施工材料时,还需考虑到后续维修的工作,保证材料使用的规范性,提升市政工程道路的使用寿命。

3 结语

综上所述,市政道路项目前期阶段的造价管理有利于合理控制市政道路建设成本,提升工程建设的效率。其中,在项目建设前期需要保障项目决策的科学性,采用对比法、参考法进行讨论,从而得出科学合理的道路规划。项目建设阶段需要结合道路的材质、施工工艺等进行分析,形成技术可行,性价比较高的是建设方案,实现建设造价的合理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