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共育、育训并举、三元联动”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探索
——基于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的实践

2020-03-03 16:45姜桂娟张继忠姜明明何伟威栗延斌许纪发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培育学院农民

姜桂娟,张继忠,姜明明,何伟威,栗延斌,许纪发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41)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主体功能,以高校为主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模式是强化产教融合、提升服务能力、提高培育成效的基本要求,是构建多元化主体新型农民培育模式的一种创新和积极探索,更是对政府主导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有益补充和有效支撑[1]。农业高校主导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对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2]。

一、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背景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事关农业农村现代化,事关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事关农民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的提升。据统计截至2019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数量为1 500万人,仅占农村人口总量的0.2%,按现代农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总量为1亿来计算,其供需缺口约为8 500 万人[3]。自从2012 年中央 “一号文件” 首次明确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具体要求并实施启动相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标志着我国农民开始由身份型向职业型转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实施情况一直以来受到国家高度关注,自2012 年连续8 年出台8 个中央 “一号文件” 对相关工作开展做了明确的规划和具体要求,在2016 年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建设提出了要求;农业农村部专门制定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目标,2020 年新型职业农民总量突破2 000 万[4]。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农业、教育、财政、人社等多部门协同配合,需要农业广播学校、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等培训主体共同发力,需要各个培训主体持续创新模式和机制,提升培训效能[5-6]。

二、黑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分析

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高,农业产业化、商品化、集约化、规模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较高,依托国家振兴东北发展战略,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资源基础。黑龙江省乡村人口为1 668 万,占总人口的43.5%,耕地面积为1 586.6 万hm2[3]。2012 年以来,国家首次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后,黑龙江省借助 “两大平原” 现代化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机遇和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契机,全面探索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与实践,通过系统培训认定了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9.2万人[3-4]。但目前来看,黑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仍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是数量不足,农民文化素质还难以适应乡村振兴发展需要,据统计2016 年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中,未上过学的比例为1.9%,小学文化占比35.8%,初中文化占比52.2%,高中或中专占比7.8%,大专及以上占比2.3%,新型职业农民人数占农民比例仅为0.2%,需求缺口较大;另一方面还存在着培训资源整合不够、理论创新不足、培训模式单一和先进经验总结推广不够等问题[7-10]。

三、 “校地共育、育训并举、三元联动” 培育模式的内涵和组织实施

学院与牡丹江地区相关政府部门合作,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学院,将农民培育置身于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和产业链条中去思考和谋划,探索以区域农业产业和农村发展实际需求为导向,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全日制培养与农民培训并重、学院+农企(农协、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有机联动的 “校地共育、育训并举、三元联动” 的新型职业培育模式。

(一)抓实农民学历教育与培训,培养乡村振兴带头人

2018 年以来,学院与牡丹江市委组织部等政府部门合作,通过单独招生和高职扩招通道,招收农村种养大户、合作社带头人、村干部、农二代,为地方培养大专学历农村实用人才。采取学院与地方政府组织部 “双向管理、分段培养、农学结合、工学交替” 培养方式,与区域特色农业产业紧密结合,围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需要,设置特色化课程体系,注重课堂集中教学、基地实践、网络课程学习、顶岗实战、专题讲座与技能鉴定的有机结合,打造有情怀、懂法规、精技术、会管理、善经营五位一体复合型人才。同时,依托学院作为全国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优势,与区域农业农村局、人社局等部门联动,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加快农村电商、农业物联网、无人机等新技术培训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已成为区域农村实用人才培育中心。学院与国家农业龙头企业北味集团、海林富源菌业、镜泊湖股份有限公司、响水米业集团等企业合作,在传授食用菌、玉米和水稻等种植技术的同时,搭建种植户与深加工企业合作的平台,为小农户服务大产业、对接大市场创设条件,提升培养培训质量的同时,加快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

(二)注重培育平台和队伍建设,强化能力培养

一是做强实践平台建设高水平校内基地,打造了3 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4 个国家级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和4个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依托这些平台,现场教学和实训,取得良好成效。二是整合培育师资资源,集中学习引名师和实践实训土专家相结合,从全省经济作物产业体系建设视角选专家,在集中学习阶段聘请了黑龙江省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八一农垦大学、区域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行业专家和学院双师骨干授课,传授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业态,生产实践阶段聘请农民企业家、家庭农场主、合作社理事长等实践专家与学员交流互动,在农业企业和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以及田间地头进行,在现场讲解基地建设的前身、创建基础、创建经历及成果成效等,解答学员关心的难点问题、焦点问题和热点问题,取得良好培育效果。

(三)提供全方位后续跟踪服务,建立可持续的帮扶机制

一是实行 “导师制” ,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服务。通过下乡现场指导、电话咨询、建立农商联盟微信公众平台等渠道,学院专家对学员进行全程培育跟踪指导,免费服务。学员通过微信群、蓝墨云班课平台随时提出问题导师随时解答,学员之间也通过微信群进行生产交流,导师对学员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扶;二是以学员为使者,全面融入区域产业。充分利用学院的资源优势,开展特色化服务,以助推学员成功创业。并以培训学员为纽带,在海林、宁安、林口、鸡西、七台河等地广泛开展新农村帮建活动,实行专业团队与村屯对接、专家与农户对接的服务模式,为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智力支撑,创设了培训推动、示范带动、项目拉动的服务 “三农” 机制;三是引导学员构建新型经营主体,扩大产业规模。在培训过程中,帮助培训学员明确目标、理清思路、找到新型经营主体的构建方法,掌握现代农业新理念、新技术,增强开创意识,提高经营水平,扩大经营规模,领办经济合作组织,创办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全方位树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典型。

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实施成效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学院 “校地共育、育训并举、三元联动” 培育模式实施取得了良好成效,近三年培养大专学历 “新农匠” “新农商” 697 人,为地方打造了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带得动的 “永久牌” 乡村振兴带头人队伍。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培训农民3万余人次,有效提升了农民农业技术水平和创新创业意识。学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典型经验《优化专业结构 厚植 “三农” 情怀 培育职业新农人》《校地联手赋能,培育五位一体复合型新农人》入选了2018年和2019年校联会现场展出典型案例,学院在2018 年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会上做了经验交流, “育训并举” 培训模式在2019年校联会全国职业院校精准扶贫会议上由黑龙江省农村厅科技教育处领导介绍推广,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下一步学院将进一步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开发一批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和特色教材,进一步完善培育模式和机制,为龙江农业强省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持续提供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培育学院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