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健
(辽宁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国家纪念活动是政府主导下,全体民众广泛参与的,借由对历史人物、事件、重大节日的缅怀、追思、纪念而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仪式化行为。国家纪念活动既是一种政治仪式,又是一种文化活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权根基未稳,社会处于动荡转型的特殊时期,国家纪念活动对于巩固政权、凝聚民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学界从总体特征、意识形态建构、政治功能等方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各类国家纪念活动展开了一定研究(1)童小彪.中国共产党的纪念活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4-72.②魏建克.文本话语与历史记忆:1921—1951年中国共产党的“七一”纪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7-177.③陈金龙.试论国庆纪念的社会功能——以新中国国庆纪念为中心的考察[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0):5-14.④吴祖鲲,管玄同.民族凝聚力视野下中共纪念活动的功能研究[J].理论探讨,2016(3):111-115.。但既有研究或囿于宏观性论述,或专注于某一方面的阐释,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国家纪念活动与当时社会的文化、思想、道德等价值观体系的整体性转变的内在关联性,还缺乏系统全面的梳理。本文试图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国家纪念活动,从国家认知、意识形态整合、思想道德重塑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共产党如何在纪念活动中引导民众接受全新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观体系,在全社会广泛确立马克思主义主导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与行为准则。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如何使民众在较短的时间内立体、全方位的认识并认同这个新生国家,是中国共产党的当务之急。中国共产党通过国家纪念这种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群众性活动将“新”“和”“强”这三个全新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观念嵌入民众的集体记忆中,并通过周期性地循环执行使之不断强化,短时间内完善了民众对新政权、新国家的全方位认知。
1949年以后的中国,首先要强调的就是一个“新”字,要在“新”与“旧”之间划一道线,使人们充分感受新中国的新气象、新发展、新成就。1949年7月,林伯渠指出:“过去纪念十月十日是因为我们要唤起全国人民,继承孙中山先生和其他革命先烈的遗志,……现在全国人民的奋斗已经获得成功,旧中国已死亡,新中国已诞生,应当有新的国庆日。”(2)林伯渠.十月十日已非国庆日[N].人民日报,1949-07-09(1).随后不久,中共中央通过决议,将每年10月1日确定为新中国的国庆纪念日。以后每年的国庆节,国家都要举行盛大检阅仪式及各种庆祝活动,“利用对一年来成绩的宣传,来提高人民对于战胜一切敌人及建设光明幸福的新中国的胜利信心”(3)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第3册[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291.。各报刊纷纷登载群众来信,通过对比1949年前后个人生活的巨大变化,表达对新国家新政府的感谢。像国庆期间普通农民在给报刊来信就提到,“在旧社会,我有过三个孩子,因为生活苦,没钱治病,一个也没有养活”,“有人问我,工作为啥这样积极,……看到现在的孩子,便想起新中国,开会有精神,工作再忙也不觉得累”(4)刘庆忠.我为什么热爱祖国[N].光明日报,1951-09-30(2).。
同时,中国共产党还通过纪念活动,向国内外民众宣传中国民族团结、党派和谐、上下同心的良好形象。1950年国庆纪念办法规定,为照顾少数民族,在游行群众所抬像中,除了孙中山、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像,内蒙古可加乌兰夫像,新疆可加鲍尔汉、赛福鼎像(5)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第3册[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116.。每年的国庆宣传要点中,都强调要“正确宣传党在民族工作方面的伟大成就”“宣传汉族和各兄弟民族间互相帮助,互相支援工作的情况”(6)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第3册[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1182-1183.。1950年“五一”期间,《东北日报》刊发八个民主党派联合发表的“五一”声明,表示坚决拥护中共中央,团结一致,共同建设独立、民主、自由、统一与富强的新中国(7)各民主党派发表声明:拥护中共中央“五一”口号[N].东北日报,1950-05-04(1).。在国家呈现一片团结和谐的氛围中,“所有的人,男的女的,工人,职员、技术人员,都团结在一个目标之下前进”(8)在工厂[N].东北日报,1950-10-01(2).。以国家纪念活动传递的这种“和”的观念,一来是与旧中国一盘散沙、毫无中央权威与民族凝聚力的境况形成鲜明对比;二来是教育团结民众,凝聚民心,汇聚力量,以应对国内外敌对力量对新政权的冲击与挑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军事、外交手段在国际社会维护正义、争取国家权益的同时,也利用各种纪念活动,向国际社会和国内民众展示新中国独立、民主、和平、统一的崭新形象。《1952年国庆宣传要点》强调,要向民众普遍宣传“中国已真正统一起来,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已被驱逐,帝国主义的特权已被取消,中国已达到完全的独立”(9)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第3册[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420.。另外,在国际关系上,一方面向国内民众传达中国不畏强权,维护国家利益,争取国际公理的正面形象。如在纪念志愿军出国作战两周年纪念活动中,着重宣传“中国人民志愿军及朝鲜人民军两年来的伟大胜利,及其对于保卫朝鲜、保卫祖国安全和保卫远东及世界和平的伟大意义”(10)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第3册[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439.。另一方面,展示中国与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平共处、友好往来的良好国际形象。在重要的国家纪念日,除了报纸刊发世界各友好国家发来的贺电,还在国庆等重要庆典上邀请各人民民主国家政要及代表、世界各国支持和平运动友人观礼,并组织他们到各地参观,中央明确要求“各地报纸应注意适当宣传他们的活动”(11)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第3册[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293.,以展现中国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深厚友谊,同时展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思想意识领域仍呈现错综复杂的状态,要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单凭抽象枯燥的理论宣讲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使民众理解,正是在这一正确的意识形态指引下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新中国建设的成功,才能使人民获得对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可与认同。1953年《中央关于国庆节纪念办法的通知》中要求各地在纪念活动中强调,正是因为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优越性,才使得我们获得了新中国如此巨大的成就(12)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第3册[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573.。除了本国的建设实绩,中国共产党还大力宣传苏联的建设成就与成功经验,以进一步强化意识形态的说服力。1952年开始,每年11月全国范围内都要开展“中苏友好月”活动,“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苏联先进生产经验、苏联人民共产主义道德及中苏两国人民友好团结在我国建设和保卫和平事业中的巨大历史意义”,活动要求各地“动员各阶层的广大群众参加,务使城乡广大群众都受到一次集中的关于中苏友好的教育、关于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的精神的教育、关于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前途的教育”(13)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第3册[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431-432.。在这些活动中,不仅苏联向中国派遣各种代表团参观指导,中国各地也纷纷邀请苏联专家、学者、技术工人等作经验交流,有关十月革命经过及苏联建设成就的相关报道、展览、电影等大量呈现,群众在各种联欢、座谈、讲演活动中不仅明白了“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与伟大的苏联一贯真挚的支援不可分的”(14)纪念十月革命坚决粉碎美帝侵略——沈阳市七中师生给苏联青年党一封信[N].东北日报,1950-11-07(3).,而且破除了“对美帝的幻想和崇拜美帝‘物质文明’的附庸思想”,认识到“掌握知识、文化和钻研马列主义科学精神”(15)向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学习——纪念十月革命节33周年[N].东北日报,1950-11-07(1).的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国家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激起了人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愿望,但是,当时在广大群众中真正学过、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少之又少,中国共产党积极借助纪念活动展开对广大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其一,借助纪念活动加强理论解读。1951年,为庆祝建党30周年,《人民日报》连续刊载《毛泽东选集》部分重要文章。1953年,马克思诞辰135周年之际,人民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统一发行《资本论》中译本第一、二、三卷,以帮助民众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二,借助纪念活动,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1955年纪念列宁诞辰活动中,中央要求各地举办说明列宁生平的展览会,展览内容除图片外,可包括我国出版的列宁著作,并要求报纸刊载联系实际的阐述列宁思想的“通俗论文”,同时,各省(市)应在四月二十二日前后放映有关列宁生平的电影(16)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第3册[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930.。其三,在纪念活动中,教育民众将理论学习与实际任务联系起来。1955年《中央关于纪念斯大林逝世二周年的通知》中,要求各地报刊在纪念斯大林的同时,将马列主义宣传解读与当时社会各领域广泛开展的“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为实现党的总路线而斗争的任务联系起来”(17)胡国胜.新中国建国初期的纪念活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0(2):17-18.。
除了常规的理论学习,中共还积极利用纪念活动中的口号、旗帜、画像、雕塑、纪念碑等纪念符号来强化民众的意识形态记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每年的“五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纪念日,中央都要发布一些纪念口号,纪念口号中除了与纪念主题和当年时政相关的内容外,一定会有“马克思列宁主义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等内容,而且,这些口号要“张贴散发及在检阅台扩音器中播送”“并择其简短易喊者,或加以改编使适于呼喊”的“在集会及游行时给群众呼喊”(18)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第3册[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294.。在“五一”“十一”等重大国家纪念检阅中,庆祝集会会场上要“悬挂马、恩、列、斯及毛泽东相片”,游行时要举领袖像,而且严格规定画像的排列顺序(19)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第3册[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755.。另外,各地还修建了纪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纪念馆、纪念碑等,以供人们在纪念活动中前往瞻仰纪念。口号、标语、画像、场馆等一系列纪念符号,将信息迅速浓缩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并以其生动的形象,镌刻在民众的记忆之中,成为民众的潜意识(20)陈金龙.中共纪念活动与党史文化的建构[J].中共党史研究,2012(11):47-55.。在铺天盖地的纪念符号中,广大人民俨然成为新时代新社会的主人,并自觉地以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作为自己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希望尽快在人们头脑中培育社会主义思想观念与道德体系,以使民众统一认识,共同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来。1954年《“五一”纪念办法》中明确提出纪念活动的目的就是“使全体职工努力提高自己的社会主义觉悟水平,克服各种非工人阶级、特别是资产阶级的思想影响,树立对待劳动、对待集体和对待国家的正确态度”(21)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第3册[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753.。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国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国际主义与劳动至上是其中主要被传达和引导的道德行为准则。
每年的国庆节各新闻媒体都要总结国家一年建设成就,展望美好未来,国庆节当天北京要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各省会和其他大城市都要举行群众游行。不论是元旦春节等传统节日,还是“三八”“五一”“五四”“七一”“八一”等重要纪念日,爱国永远是纪念活动的主旋律,是人们从事各项生产活动、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前提。而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民众的爱国热忱达到了高潮,全国掀起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核心的爱国捐献、劳动竞赛、拥军优属等爱国主义活动,爱国已经成为人们头脑中的普遍意识。
提倡爱国主义的同时,集体主义作为主流价值观念被大力推广。“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互帮互助、乐于奉献”等,成为标准的道德行为准则,在各种纪念活动中不断被强化。《中央关于1953 年新年宣传工作的要点》中强调,要“在干部和人民中都必须确立服从整个国家利益,服从整个国家计划”的观念,并在经济建设中“向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工业管理人员宣传工业化的利益,宣传个人利益服从国家长远利益的思想”(22)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第3册[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483.。集体主义不仅代表了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更成为每个人的日常行为准则与价值追求。
二战后美苏冷战格局的形成,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如何确保新生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生存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确定外交战略思想的首要前提。基于对国际环境的深刻分析,毛泽东提出了倡导世界革命的国际主义战略,不仅要团结第三世界国家,还要团结一切被压迫民族和一切进步力量,推行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因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推行的国际主义是一种“基于战争与革命时代的国际主义,是以阶级利益为主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23)汪兴福.新中国国际主义思想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10(1):43-46.。 这既是一种外交战略,也是一种价值理念,在新中国各种纪念活动中被普遍宣传,并渐渐为人民群众所认同和接受。在“七一”“八一”“十一”等重大纪念日的阅兵、群众游行活动中,都要高喊表达国际主义精神的口号,同时邀请各友好国家政要及代表观礼。另外,抗美援朝宣传纪念活动中,在爱国主义之外,人们普遍受到了深刻的国际主义教育,在军人中,“为祖国争光”“立国际功”成为鼓舞士气的最响亮的战斗口号。在普通群众中,人们深刻认识到朝鲜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和平事业”、对于“鼓舞全亚洲、全世界、特别是殖民地附属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情绪”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4)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第3册[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452-453.。
“一穷二白”的经济基础,以及西方世界的封锁、禁运政策,决定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发展的基调。积极劳动、努力生产成为普遍被认同的价值理念,劳动至上、“劳动最光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每年“五一劳动节”,“全国各城镇及工矿区,均举行以工人为主体,并吸收农民、机关职员、驻军、学生、市民及工商界代表参加的庆祝集会”“并由著名工、农业劳动模范、战斗英雄,先进工作者及其他各界代表讲话”(25)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第3册[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356.。各行各业涌现出许多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和技术能手,他们成为人们争相崇拜或学习的道德楷模,引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儿童节里儿童要表示“除了搞好学习外,要充分利用双手,发扬劳动精神和创造能力”(26)我们对“六一”的献礼[N].人民日报,1952-06-01(1).来向祖国献礼的初心,青年节里青年要表达“在胜利基础上迎接增产节约新任务”(27)青年团沈阳市委员会纪念“五四”举行青年座谈会[N].东北日报,1952-05-04(1).的信心,妇女节里妇女要表达“像男工一样积极参加生产竞赛,并创造新的生产记录”(28)旅大地区新的景象——十万妇女参加生产[N].东北日报,1950-03-08(1).的决心,整个社会弥漫着“幸福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的朴素情感和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热情。
综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类国家纪念活动的组织实施,在较短的时间里在全社会广泛树立和培育了社会主义道德风貌和价值追求,这不仅对于巩固政权、凝聚民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誉发挥了积极的影响。但一段时期内,社会生活以及思想文化领域过度追求无产阶级思想的纯粹性与排他性,导致国家纪念这一文化活动始终围绕阶级斗争、政治斗争来进行。当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纪念活动的实践也为我们提供了如何将抽象的文化价值理念嵌入民众的思想意识观念中,并内化为其自动的价值判断与行为准则的有益参考。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然可以借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纪念活动的做法,将抽象的理念生动化、生活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以人们身边具体的实例、结合真实的生活场景普及社会主义文化价值体系的内核,如此方能获得人们的理解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