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学思,曹宝栋
(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5)
校企合作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轨道交通行业人才较为紧缺,人才培养迫在眉睫。为推动此项工作顺利开展,校企双方需要精诚合作,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效率,通过明确合作模式和培养目标,为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业对一座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们可以说是一座城市的发展窗口,甚至是衡量一座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好坏的重要指标。因此,轨道交通需要被高度关注和充分重视,需要专业人员及团队予以重点支持和大力协助。轨道交通专业与其他学校专业要求有所不同,它不同于纯理论型专业,又不同于专职实操型专业,是一种理论性要求较高又需要较强实操能力的综合性管理专业。这种专业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一方面需要掌握城市轻轨和地铁工程相关施工技术及与铁路、公路等相关工程建设的施工理论基础,还需要掌握工程识图、制图、工程测量以及现场勘查等实践工作技能,另一方面也需要职业素质和道德水准较高、实操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唯有这样才能为中国交通事业贡献出更大力量。人才培养离不开学校教育,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又需要企业支持,因此,校企合作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学校教学而言,企业用人需求应该与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相吻合,人才培养要对企业实际用人需要和市场需求进行有效梳理整合,企业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向学校人才培养提出要求,学校再以此为据,制定出全面、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对于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来说,需要学校和企业携手努力、积极探索出更多人才培养战略,为促进校企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
在较早之前,城市轨道交通处于初建期,发展比较滞后,相对应的轨道交通专业人才较为缺乏,相关建设经验不足。为了引进人才,企业主要以定向方式招纳和培养人才。这种模式一般是由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和学校进行沟通协商,确定合作后会对如招生数量、生源、方向等招生具体细节进行磋商。因此,学校会按公司要求进行教学计划编写、教学任务分配等,并对专业学生进行两到三年的教育培养。这些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全程受企业的监管,在入校时便明白自己的就业方向,毕业后无需找其他工作,直接入职企业。因此,一般的轨道交通企业早期都是采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经营企业的同时到学校了解人才培养现状,如果有任何问题都会第一时间反馈给学校,让其快速解决,若需要学校调整教学任务,随时会进行沟通。
企业采用定向式人才培养模式让学校进行教书育人,意义重大。首先,企业无需为招纳人才发愁,学生们都是它们量身定做的专业人才,可以缓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压力。其次,学校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向非常明确,无需为专业教材的选择以及教学计划、教学任务的完成而迷茫,更不会担心就业率低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企业都可以为之解决。最后,对于学生而言,无需过分担心未来就业问题,可以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提升,会有更多时间去主动学习、做好未来的人生定位。因此,这种定向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和企业深入交流合作,有利于双方各取所需。但是,这个模式的缺点也非常显而易见,那就是培养周期过长,耗费企业和院校的时间较多,其经济成本、时间成本非常高,需要更大的代价换取发展。[2]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相对于定向式人才培养模式而言,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近些年,由于社会效率的要求普遍提高,很多企业采取这种订单式培养方式,一般都是在即将毕业的学生中进行选择。当然,企业会对学生进行基本的专业知识考查、做人做事的综合素质评估,进而确定备选对象,然后对学生做出基本的考核、选拔要求和培训,最后确定真正入围名单,这就是所谓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此周期较短,半年到一年之间。此模式实施过程中,轨道交通企业会对入围学生提出全面的培育方案,尤其是明确毕业生学习的内容以及未来的岗位设置,特别是专业和职业素养要求等。有些也会和学校签订培育协议,而具体培育计划制定、任务实施、考核评价等均是由学校具体实施的。
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减少资源浪费,进而避免教学过程中自闭性和盲目性带来的后果。校企合作,需要扬长避短,利用彼此优势进行高效融合,这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清晰化。订单式培养可以让学生接受高效系统的培训,减少对未来就业的顾虑和担心,让其在即将毕业的时间段安心学习。就轨道交通企业而言,订单式培养模式可以优先选择更多优秀毕业生,而且可以用较长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学校和社会的有效交融,让学生顺利入职企业,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招聘和培养人才的成本,因为面试环节、试用期环节都可以减少,实现人才工作高效化。综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缩短学生和企业之间的磨合期,能更快地让学生将所学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进而使学校教学成果、企业需求以及学生成长有效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的目标。[3]
岗前培训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而言的。他们的专业课已经完结,等待毕业和实习工作。有些企业会利用这个时间点进行校园招聘会,从中挑选较为合适的毕业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习开始就要进行岗前培训,通过短期培训进行考核评价,考核通过则马上上岗。进行岗前培训模式的企业,一般要求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进行人才推送,因为这些学生相对来说综合水平和职业素质会更有保证。鉴于此,学校可以组织城市轨道相关专业的学生参加一些就业讲座,让学生们能够真正了解一些企业招聘的大致要求,了解一些岗位需求等,这样有利于自身尽快找到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一些培训体系健全的企业中,岗前培训效果显著。一方面,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培训资源,大大降低了企业投入学校的教育成本,培育效率极高;另一方面,通过企业培训,能够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理论和实践融合发展,有利于学生实现快速和准确就业的目标。众所周知,目前岗前培训已经成为企业非常重视的事情,也是轨道交通企业相关部门的日常工作,真正让企业教学、培训资源得到高效运用。岗前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要求极大,短时间内将学校所学理论知识和实习培训经验进行有效融合,进而达到校企合作的目标。[4]对于学生而言,由于时间限制,加之学生的基础水平不同,对专业知识的领悟不同,有些学生很难真正满足企业的岗前培训要求,导致培训效果不尽相同。因此,这种培养模式比较适合那些专业水平精、综合素质较高的均衡发展人才,在竞争中更容易取胜。对于学校而言,比较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将学生们的专业知识进行运用和补充,真正达到岗前培训的基本要求。
轨道交通专业的学校应该主动与当地轨道交通企业进行交流合作,将专业教学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共赢状态。学校要充分研究轨道交通专业的就业体系,了解分析人才市场的容纳程度,明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符合实际需求的专业教程体系,进而有针对性地为社会输出人才,真正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与此同时,企业也要加强与当地符合专业要求的学校进行有效沟通,根据企业人才发展需求,实时为学校提供岗位需求,让学校能够不断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课程教学调整,使学生的专业地位符合实际需要,不断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真正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目标和方向,从而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校企双方应实时沟通、共同协作,将学校人才培养战略以及企业自身用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实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积极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共同完成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养措施制定工作。[5]
众所周知,教材对于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条件。由于轨道交通专业发展历史较短,因此,相关教材较少。为保证校企合作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校企合作编写专业教材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学校和企业要加大交流力度,磋商组织行业专家进行教材编写,相关的专业教师、企业的管理者及相关经验丰富的专家一起交流编写。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可以让更多学生和企业无缝对接,为培养轨道交通行业的人才贡献力量。此外,校企合作还需要强化培训和学习力度,学校要将学生学习考核体系进一步抓牢抓严,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能力。不管是轨道交通专业理论知识还是实操技能,都需要加强培训和学习。校企合作要形成互动式交流共赢机制,开展培训工作可以在学校利用学校资源进行,也可以在企业利用现场设施进行指导学习,共同提升校企合作下的培训学习力度。
专业学习离不开教师的辛勤付出。轨道交通专业是一个较为特殊的专业,教师的选择尤为重要。专业教师是轨道交通专业授课的实践者,在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因素。建立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养机制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引和有效帮助。要增强师资力量、打造一流团队,就需要在轨道交通领域有专业带头人或者拔尖骨干人才参与进来。首先,对于缺乏轨道交通实战经验的年轻教师来说,需要自我积累,需要通过实践能力来印证自己的才华。同时,学校要出台更多奖励机制,鼓励年轻教师进行深造学习,为培养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其次,专业教师也要进行学习,比如到企业学习,学习更多实践经验,为后续教授轨道交通专业相关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人才培养提供师资保证。
实训基地建设可以为学生实操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动力,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当中。学校内部的实训基地需要和当地轨道交通企业进行交流,更要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建设,这样会让学生在实训期间能够学习到实践建设的案例,真正意识到人才培养和学习共享的重要性。[6]对于校外而言,就是指当学生在内训过程中取得优异成绩后,便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外实习。校外实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领略到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现状,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美好的工作环境。此外,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也可以为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轨道交通业的成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目前,在校企合作下,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有了很大进步。校企合作有助于双方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可以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重视校企合作,也可以进一步加快轨道交通专业人才的培养节奏,从而为社会带来新的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