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六大目标和2035年的九大远景目标。这些目标描绘了我国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对于激发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具有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六大主要目标: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建议》虽未明确提出未来5年经济增长的量化目标,但是,“十四五”规划仍可继续设定经济增速预期目标,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目前我国尚未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作为十四亿人口的大国,跨过中等收入阶段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意义重大;二是从近年来已经绘制的经济改革蓝图看,“十四五”时期改革开放创新红利的释放有可能支撑一个合理适当的增长速度。
考虑到国内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十四五”时期GDP年均增速预期目标可设定在“5%左右”,接近于潜在增速水平。这一目标既考虑了充分利用既有资源和深化改革开放抢抓机遇的因素,又考虑了内外部不确定因素较多及改革创新任务仍然较为艰巨的影响,同时也为推进质量、效率和动力三大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留有空间。
第一,从潜在增长率来看。根据对未来人口发展和就业的测算,“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将逐渐下降。根据我们的测算,“十四五”时期我国年均潜在经济增长率为5%~6%。将“十四五”时期年均经济增速预期目标设定为“5%左右”,将有助于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
第二,从外部需求来看。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凸显了全球价值链的脆弱性,一些国家政府及部分企业将供应链收缩到国内的倾向增强,从而产生了一定的逆全球化效应。2020年世界经济已陷入深度衰退,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产生的基数效应,2021年有望实现较高增速,但2022~2025年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大概率会再现低速增长态势,外部需求将制约我国增长潜力的充分发挥。
第三,从内部需求来看。一方面,我国具有很大的潜在市场优势;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受质量、技术、转型“三重挤压”存在供需错配,高附加值、生产性和创新性服务供给水平有待提高,收入水平、收入差距与高杠杆率导致内需潜力尚未有效释放。而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及建设强大的国内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将取决于改革开放创新的进展,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四,从资源要素支撑来看。一方面,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具备了基本的总量支撑条件,针对这些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后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这将推动五大要素市场自主有序流动,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另一方面,由于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任务仍然较为艰巨,一些改革措施需从局部试点起步,也要有一个过程。
第五,从基本现代化目标导向来看。“十四五”时期实事求是、高质量地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长,我国就能够在“十四五”期末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根据我们的测算,在“高”“中”“低”三种情形下,到2025年我国人均GDP将分别达到14130美元、13850美元和13580美元,均高于世界银行现行12535美元的高收入国家门槛。因此,“十四五”时期实现年均5%左右的经济增长,我国将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良好开局,并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此,“十四五”时期,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九大远景目标,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意味着我国将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并在高收入阶段继续向前迈进一大步。该目标既鼓舞人心,又催人奋进。
考虑到我国的现代化道路至少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将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根据世界银行2019年的数据,目前全球有70个高收入国家,其中人均GDP排名位于中间1/3的国家,即排名在24位至47位的国家,其人均GDP介于23500~43600美元区间,可视为高收入国家的中等水平。2035年我国人均GDP只要达到23500美元以上(2019年不变价),就达到了高收入国家的中等水平。但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除了人均GDP标准之外,还需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教育和工业发达的国家。
《建议》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因跨国比较一般是以美元计价的,这将涉及未来15年人民币名义汇率变化问题。有关研究和国际经验表明,发展中国家本币的名义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偏离程度远大于发达国家,那些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中国家,在跻身发达国家的过程中,一般都伴随着本币名义汇率向购买力平价的趋近。
为了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持续推进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和动力“三大变革”,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按照《建议》提出的远景目标,经过“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三个五年规划时期的不懈努力,到2035年,使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新四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在未来三个五年规划时期,可基于《建议》提出的2035年远景目标,通过优化和强化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民生福祉、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有关目标和指标的量化设定,促进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实现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再迈上新的大台阶,以当期美元计价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本文原载于《财贸经济》202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