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的现代启示

2020-03-03 14:01:48艳,赵
教育观察 2020年28期
关键词:走线蒙台梭敏感期

张 艳,赵 艳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6602)

一、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思想

在享誉世界的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感官教育、纪律教育、数学教育、科学教育、语言教育是众所周知的,而音乐启蒙教育则鲜为人知。蒙台梭利在早期曾十分注重音乐启蒙教育,但并没有专门论述音乐启蒙教育的著作,其音乐启蒙教育散落在各著作中。

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以蒙氏感官教育为基础,强调通过音乐启蒙教育培养婴幼儿的音乐感受能力、乐器操作能力、身体律动能力,培养幼儿的秩序感,提升幼儿的综合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1]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试图在有准备的音乐环境中,引导幼儿感受音乐、使用音乐器具、进行身体律动及创作音乐,进而初步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这与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出的“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的目标是一致的。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思想不仅扎根于深厚的蒙氏教育教育思想中,而且与我国当前幼儿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相契合,它的价值和光芒不应该被湮没。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关键内容有吸收性心智、音乐敏感期、有准备的音乐环境。

(一)吸收性心智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这是儿童所特有的一种受“潜在生命力”驱动的无意识的记忆力和吸收环境、适应环境的能力。它表现为儿童虽然对所经历的事情不加思考,但他所经历的这些事情都将自然地成为其心理的一部分。[2]蒙台梭利认为,6岁前,幼儿都具有吸收性心智,这意味着对幼儿开展音乐启蒙教育,虽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教育中获得的经验与感受,已在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成为幼儿心理的组成部分。这一论点为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价值与可行性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音乐敏感期

在吸收性心智理论的基础上,受生物学初生毛毛虫对光具有敏锐感受力,能促使其食用树梢中最嫩的叶子这一现象的启发,蒙台梭利认为,幼儿身心发展与此现象类似,也存在各种敏感期。蒙台梭利在著作中这样定义“敏感期”:“我们把生物在其初期发育阶段所具有的一种特殊敏感性称为敏感期。这种禀性具有出现时间突然、持续时间短的特点。这种禀性只出现在获得特性的时候,一旦该生物掌握了特性,相应的敏感度就会消失不见。”[2]敏感期具有暂时性的特点,这说明不管是幼儿还是成人,在敏感期内发展某项能力都会事半功倍,而想要在某一敏感期过去之后再取得心智上的进步,就需要付出更多的主观努力。敏感期是儿童发展认知能力、锻炼技能和养成习惯最迅速且最容易的时期,故敏感期也是教育的最佳期。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敏感期,如我们所熟知的语言敏感期、感官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秩序敏感期、关注细小事物敏感期、社会规范敏感期等。一般认为,音乐敏感期在0—6岁,在此敏感期内,婴幼儿表现出对音乐强烈的探索体验欲望和浓厚的兴趣。0—3岁婴幼儿对各种音乐具有初步的感知力和领悟力,如听到一段优美的音乐后,便会向着声源方向注视,而3—6岁幼儿则能够简单使用各种乐器,对节奏、节拍有分辨能力和表现能力。

(三)有准备的音乐环境

环境是教育的基础条件。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除了教师和学生两个基础要素外,蒙台梭利认为,成人应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有准备的音乐环境。在有准备的音乐环境中,教师应为儿童提供便于操作的直观教具、乐器和丰富充足的活动材料,而材料应该具有让儿童能够自行进行错误控制的特点,以达到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的目的。幼儿身处在便于学习和发展的音乐环境中,可以通过操作一系列音乐教具来体验、感知音乐的各种要素,还可以通过歌唱活动、身体律动、演奏乐器等方式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进而全身心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从而激起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以达到让幼儿感受欣赏音乐、表现创造音乐的目的。

二、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的内容

(一)训练听觉

感官训练是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音乐启蒙教育中,听觉训练要求幼儿学会聆听。蒙台梭利强调让幼儿通过聆听辨别各种声音,包括乐音、噪音,生活环境中自然的声音,如雨声、鸟叫声、车声等。蒙台梭利强调安静和发现是学会聆听的重要方法,尤其强调安静的环境。她写道:“从我们平时认为所谓的安静当中,产生了各种噪音:小鸟在鸣叫,一个小孩子跑过……”[3]在安静的环境中,教师可以有效训练幼儿辨别各种声音差异的能力,从而提高幼儿感知声音的敏锐度,为下一步的音乐欣赏、表现、创造活动奠定基础。

(二)演奏乐器

在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中,玩教具设计非常重要,音乐启蒙教育要求教师设计比较丰富的音乐教具。敏感期理论认为,在敏感期内的幼儿的认知特征表现为只对环境中的某一项特质专心,而拒绝接受其他特征的事物。[4]因此,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具设计遵循孤立性的基本原则。在孤立性设计原则下,节奏、音高、音色、音符、音阶等音乐基本要素被孤立出来,幼儿可以通过操作简单的教具,感受和体验音乐的各种要素,为日后音乐学习打下基础。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具包括管乐器、键盘乐器、敲打乐器,下面介绍几种典型的乐器。

1.蒙台梭利音感钟

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中最重要的、最具特色的教具是蒙台梭利音感钟。两套音感钟组成了一个音感钟乐器,能够呈现出全音和半音的八度音阶,整套音感钟组合在一起类似钢琴琴键的组合。音感钟共包含13台小音感钟和4把音槌。每台小音感钟固定有底座,白色底座为全音,黑色底座为半音,使用音槌敲击可以发出声音。在日常的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音感钟进行一些音的配对游戏、身体律动游戏,配合走线运动或者歌唱表演,进而训练幼儿辨别声音高低的能力,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蒙台梭利弦琴

在玩蒙台梭利弦琴时,幼儿可以通过摩擦小木槌来发音,在用弓或手指拨动琴弦的时候,也可以在小木槌的帮助下感知音的高低不同。“品”放置在弦琴上的小孔里,幼儿通过移动“品”可以制造不同的音高,也可以把“品”都移走,进而发现音高的独特性。弦琴可培养幼儿对音高的感觉。

3.蒙台梭利棱镜

一个棱镜乐器由若干个形状、尺寸相同的棱镜组成,每个棱镜都代表不同的音。根据所代表的音,棱镜被涂成相应的黑色和白色,上方有矩形口,方便查看。由于每个棱镜代表的音不同,幼儿通过敲击棱镜,可以发现声音由弱到强的变化。这一音乐教具可以锻炼幼儿对声音强度的感受。

(三)韵律活动

韵律活动是身体跟随音乐节奏和节拍运动的活动,主张幼儿练习“跟着节奏走”的活动。韵律活动建立在蒙氏走线活动的基础上,主要包括两种形式:音乐走线练习、线上韵律训练。

1.音乐走线练习

蒙台梭利走线活动在其教育体系中非常有特色,形式包括持物走线、随音乐走线、户外走线等。随音乐走线,是幼儿随着音乐或者自己边敲击音感钟边沿着线走或者小跑的一项活动。走线活动的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幼儿肢体的协调性、控制性和平衡能力,另一方面则是让幼儿在安静的环境中聆听各种不同的声音,分辨声音的远近、大小,从而锻炼幼儿听觉的敏锐度。

2.线上韵律训练

线上韵律训练,即在音乐走线练习的基础上,幼儿沿着线边走边听着音乐做动作。幼儿可以通过轻轻地拍击身体部位,如手掌、手臂、大腿、腹部来配合音乐的节奏,进而锻炼平衡感和节奏感。线上韵律训练可以让幼儿在听音乐的基础上,用动作表现音乐,进一步提高幼儿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相比音乐走线练习,线上韵律训练更能全面地培养幼儿各方面的音乐素养。

三、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的启示

(一)创设有准备的音乐环境

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为幼儿营造浓厚的音乐氛围。《指南》在其教育建议中指出:“让幼儿倾听和分辨各种声响,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对音色、强弱、快慢的感受;经常让幼儿接触适宜的、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丰富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5]结合《指南》中的教育建议,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为幼儿营造有准备的音乐环境。首先,欣赏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倾听万物之音,如流水声、雨声、风声、各种动物的叫声等。教师可引导幼儿欣赏儿歌,尤其是培养幼儿生活习惯的儿歌,如《洗手歌》《刷牙歌》等。建立班级秩序时,教师可以使用固定的音乐,使幼儿听到相应的音乐就明白对应的活动,这样也有利于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以及秩序感的建立。研究发现,多听古典音乐可以刺激幼儿的听觉发展和大脑的发育,培养幼儿的乐感。因此,教师可以选取适合幼儿听的古典音乐,培养幼儿的乐感。其次,教师可以将音乐与各种绘画活动、手工活动、身体律动结合起来,协同其他感官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最后,教师应让幼儿体验不同场合中音乐的魅力。正如《指南》教育建议中指出的:“有条件的情况下,带幼儿去剧院、美术馆、博物馆等欣赏文艺表演和艺术作品。”[5]教师或家长可以多带幼儿参加各种音乐会、演唱会、民俗音乐节等活动,让幼儿形成关于音乐的全方位的感知。

(二)开展要素孤立化的音乐启蒙教育

蒙台梭利音乐教具遵循孤立性的基本原则,主张通过某项教具的使用,让幼儿感知和学习各种音乐要素,如音高、音色、音阶、音符、节奏、强度、曲式等。孤立性原则可以让幼儿集中于某一要素的学习,简化和减轻了幼儿的认知工作和认知负担,针对性较强,短时间内幼儿容易理解关键概念,可操作性强。幼儿在学习音乐过程中需从简到繁,循序渐进地理解各种音乐要素,有一定的积累后才可以综合理解各种音乐要素间组合的魅力,为进一步的音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的音乐启蒙教育符合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指南》中对艺术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既能让幼儿感受美、欣赏美也能让幼儿创造美。只有在幼儿掌握了基本的乐理知识,对各种音乐要素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音乐创造活动才能够如愿开展。《指南》对艺术目标有这样的具体阐述:“感知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的变化;能用基本准确的节奏和音调唱歌。”[5]因此,虽然音乐重在审美,但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幼儿基本的音乐技能。而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思想有利于幼儿基本音乐技能的掌握,贴合《指南》的要求,值得我们在实践中借鉴。

(三)协同多感官调动音乐学习兴趣

《指南》在艺术目标中指出:“经常唱唱跳跳,愿意参加歌唱、律动、舞蹈、表演等活动;能用拍手、踏脚等身体动作或可敲击的物品敲打节拍和基本节奏。”[5]强调幼儿应调动多种感官来表现音乐。蒙台梭利音乐内容中的乐器演奏以及律动活动,力图将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通过声音、乐器、动作、符号等调动幼儿的听觉、触觉、视觉、知觉等。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个体差异性,对各种感知觉的敏感度不同。有的幼儿听觉敏感度高,对声音的辨别能力强,有的幼儿触觉敏感度高。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应该在音乐教育中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使幼儿全身心投入音乐活动中。音乐教育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教师可综合利用各种音乐形式,如身体律动、打击乐器、歌唱等,让幼儿全方位调动各种感官,从而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四)提供丰富的音乐器具

《指南》中建议:“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和物品,支持幼儿进行自主绘画、手工、歌唱、表演等艺术活动。”[5]幼儿的思维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材料的支持对于幼儿来说尤为关键,音乐是需要材料支撑的一门艺术。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具设计独特、功能独立、操作简单,教具的使用便于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幼儿园应该提供丰富的、简单易行的音乐器具供幼儿探索和体验,或者设立专门的音乐区角。而现实情况中,大多数幼儿园音乐器具的投放和使用不充足、不充分,音乐活动多以单一的歌唱形式开展,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猜你喜欢
走线蒙台梭敏感期
淡定面对儿童敏感期
海峡姐妹(2020年8期)2020-08-25 09:30:26
一种大承重集装袋
塑料包装(2019年6期)2020-01-15 07:55:46
完美捕捉孩子数学敏感期,这些绘本少不了
家教世界(2017年11期)2018-01-03 01:28:45
蒙台梭利教育是完美的吗
幼儿100(2016年4期)2016-11-30 03:19:51
蒙台梭利在日本
幼儿100(2016年4期)2016-11-30 03:19:51
走“偏”了的蒙台梭利
幼儿100(2016年4期)2016-11-30 03:19:50
冰与火之歌——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谁能在蒙台梭利的“铁王座”之上——蒙台梭利教育市场的“火”与“殇”
幼儿100(2016年12期)2016-11-30 03:19:49
敏感期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探究(下)
敏感期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探究(上)
浅析PCB中DDR3等长线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