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红,唐 媚,韦明耀
(1.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南宁,530022;2.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南宁,53002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特别强调要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这是保障教育公平、建设教育强国的迫切要求。
广西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非常重视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及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本着“以赛促教改、以赛促提高、赛学结合”的宗旨,逐年举办了三届广西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大赛以课件制作、教学设计、说课、基础理论测试四项关键能力为重心,以知识、技能、专业性强的学科素养为导向,落实《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加强广西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特殊教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本文基于三年来大赛举办经验的反思,总结了大赛取得的成绩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提升广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提供一孔之见。
大赛分市级选拔赛和自治区级决赛,大赛项目的设置和参赛选手的逐级选拔为特殊教育师资成长提供了基础土壤和实现路径。大赛让参赛教师在初赛和决赛中反复磨砺,积累经验,反思体会,在教学实践中得以成长。决赛遴选一批优秀的教师,成为广西特殊教育教师的引领者,撒播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学经验。
大赛不仅是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竞技场,还是广西区内外知名高校特殊教育领域专家与一线名师的汇聚地。三年来,大赛聚集了一批权威且相对固定的专家组。优秀选手在大赛中展示的课件和视频,专家组的点评和指导大赛的文字和视频材料,无疑是广西新入职年轻教师最好的学习范本,是可供学术交流的优秀资源,进而可实现大赛成果到教学资源的转化。
广西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围绕大赛,立足教师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形成了成熟的教师培训模式,实施赛前、赛后培训制度:赛前实施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现代教学技术等系统性的专题辅导和培训,赛后针对选手的薄弱环节开展能力提升的专题培训,让教师成为赛训结合的最大受益者,切实提高广西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
大赛在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引上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大赛向广西各个特殊教育学校或单位征集参赛选手,每校参赛名额设为1—2位。因设置的参赛选手名额有限,普遍存在除了选手外,其余教师事不关己、参与度低的现象。其次,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教师未能在广西区内特殊教育领域真正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区外的交流更是无从谈起。最后,大赛优质视频资源应用不足,或因版权原因,或为保护参与的特殊儿童的个人隐私,未能实现教学资源的转化,未能真正发挥学习范本的作用。
广西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非常重视大赛,把它看作面子工程,“竭尽所能”争夺第一名,重奖指导教师和参赛教师,比赛成绩与职称评聘、绩效工资、奖金挂钩。学校积极调动一切力量,导致教师和学生将所有精力投入在大赛上,教师带领学生封闭训练,重心偏离教学岗位,实施“全天候、全封闭、全身心”的技能强训,最终又随着技能竞赛的结束而终止,致使大赛从学校的教学工作中独立出来,未能成为全校范围内的整体工作。学校完全是为赛而赛,不注重学校内部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和后备人才的培养,未能将大赛与专业教学有效融合,学校的专业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更是无从谈起,比赛的参与带有很强的功利性,有悖于大赛“提高广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的宗旨。
大赛组织者——广西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立足教师需求,开展了赛前培训,但由于人手少、时间紧、保密性强等因素,仅限于对参赛选手的赛前答疑释惑,未能开展实质的、针对性强的选手赛前专业培训。大赛的赛后总结仅停留在文字报告上,择取大赛反映出的共性问题予以点评,未能实现细致的个体反馈,导致参赛选手的自我认知只停留在同台竞技上,对于自身的不足和薄弱点知之有限。大赛作为广西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培养的重要抓手和催化剂的作用有待发挥。
大赛的参赛对象是广西各特殊教育学校或康复机构的在职教师,广西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未纳入参赛范围。各高校尤其是开设有特殊教育专业的院校对大赛重视不够,仅停留在“蜻蜓点水”式的参与,未将大赛评分观测点等评价指标融入特殊教育专业教学实践中,更未以大赛为教学指挥棒,优化特殊教育专业教学计划、完善其课程体系,并据此调整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大赛是教师教学基本功及教学质量的展示与评比,是对教师自身以往教育教学理念的整合和梳理,是自我总结、提升、认识的良好契机。[1]具体来说,大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领青年教师的成长。一是青年教师要积极参与,以此作为自我提升的良好契机,主动、自愿参与到学校筹备赛课的合作过程中,通过教学设计、说课、听课、评课、讨论等磨课环节,相互间产生碰撞,实现螺旋式上升的共同进步。[2]二是让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选手在特殊教育领域真正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经验丰富的参赛教师为青年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良好的教学方法,通过传帮带、建立学习共同体等途径,促进教师之间共享专业知识与经验,同时促进教师自我反思,形成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三是让大赛优质成果真正应用到日常教学中,成为广西广大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尤其是新入职教师的示范课,实现专业引领,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四是创造条件,让大赛遴选出来的优秀特殊教育教师有机会与江苏、北京、上海等教育资源发达地区的特殊教育教师开展“同课异构”教研交流活动。“同课异构”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现有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通过多人同课循环或多人同课异构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3]“同课异构”教学的现场观察指导可以帮助教师聚焦课堂,发现自身的不足,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自身成长,提高教学质量。
大赛是各特殊教育学校展示自身办学实力、师资队伍建设成效的有力平台,也是折射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面镜子。首先,学校管理者需转变思想观念,明确参加大赛的目的不是获奖,而是让更多教师、学生从中受益。各特殊教育学校应秉承“提高广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的大赛宗旨,摆脱“为赛而赛”的应赛模式,形成固定的赛事模式,定期举办校内教师技能大赛,让技能大赛不再是学校教学的独立工作,而是成为全校范围内的整体工作,让全体教师有机会同台竞技,互相学习借鉴,提高全校教师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其次,各特殊教育学校要注重教师队伍梯队建设,通过校内教师技能大赛选拔一批优秀教师,引领带动校内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和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以优秀的师资团队推进大赛与教育教学改革形成良性互动,落实大赛与本校校本课程建设、专业教学有效融合,促进学校内涵建设,让更多特殊儿童受益。此外,学校还要有计划地选拔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选派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尤其是参加过大赛的教师手把手指导本校青年教师的成长,通过合作性、持续性及反思性学习,形成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出既具有本校特色,又适应本校特殊儿童的教学方案,进而促进教师将各级各类大赛成果更好地应用于日常教育教学中,实现特殊教育的最终目的。
大赛组织者——广西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既承担着大赛方案的顶层设计工作,又肩负着广西特殊教育师资队伍职后培养重任,既要立足当下,又要着眼长远,以三至五年总规划来全面推动广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发展。以项目化管理方式推进大赛,以教师需求及提升专业发展为中心,做实做细赛前、赛中、赛后等各环节工作,切实发挥大赛提升广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技能这一重要抓手的作用。大赛组织者应搭建更广阔的平台,让广西特殊教育教师有机会与全国教师同台竞技、同课异构、同行互学,拓展广西特殊教育教师的眼界和思维,推动广西特殊教育事业上一个新台阶。大赛要扩展参赛对象,设置特殊教育专业全日制在校生比赛组,将各高校全日制特殊教育专业在校生纳入参赛选手范围,进一步促使高校与大赛紧密合作,打造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
大赛组织者往往又是广西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的主导者和培训方案的设计者、实施者,应根据参赛选手在比赛中呈现的薄弱点,完善广西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课程体系。同时,遵循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规律,调查了解每一位教师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学习需求,建立一师一案制度,有针对性地提供适合的、符合教师需求的职后培训服务,提供既有针对性又有实效性、既能解决教学问题又利于专业发展的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课程体系。
大赛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赛项的设置立足行业发展,紧扣社会需要,制订的评分标准可谓行业标准,但归根结底是为教学服务。各参赛单位、各高校应将大赛资源运用于日常教学,让更多的教师、学生受益,此为大赛更高层次的意义所在。
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在校生是未来特殊教育事业的接班人。作为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主体,高校需要将大赛的基本赛项、理念、评分观测点等融入日常教学中,有效促进大赛与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紧密结合。高校应以大赛赛事为导向,以大赛赛事具体内容为核心融入教学设计,根据大赛的具体任务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和融合,以大赛的评价标准作为学生课程作业的质量评价标准。大赛、教学内容、职业岗位三者紧密的结合,可帮助学生消除对特殊教育教师这一职业的迷茫和新入职时的不知所措,进而提升就业率、就业质量以及职业幸福感。
特殊教育教师肩负着促进残疾儿童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责任。要将技能大赛看作广西特殊教育师资学习成长的契机,作为其学科素养的增长点,全方位提高广西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