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可盛
群众文化活动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服务性、公益型的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养和储备新型人才的需要,也是促进群众文化繁荣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活动意义重大。新形势下,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范围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何用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建设新路径发展群众文化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1.打造群众文化活动的多元化发展道路。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形式单一、内容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已经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空前繁荣,在高科技和多媒体融合发展的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者在进行群体文化活动设计时应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考虑到不同年龄层次群众的特点,以满足更多人群的文化需求。针对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出现的群体单一化、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工作人员应该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究竟有哪些文化需求,然后以群众的口味为依据,创新文化活动内容。比如,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文艺竞演、知识竞赛等,或者设立亲子、敬老、爱情等不同主题的“阅读体验日”,从而使不同年龄层次、文化基础和社会阅历的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群众文化活动带来的愉悦。
2.打造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化发展道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应该突出地域特色,充分发挥本地的文化优势,尊重当地群众的审美品位和文化追求,从而增强群众文化的吸引力。比如,广东东莞以当地的曲艺文化为依托,充分挖掘了百姓喜闻乐见的东莞木鱼歌、龙舟歌、采茶调等传统曲艺形式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逐步扩大文化规模,形成文化团队,发挥品牌效应。吉林文化馆以节庆活动为主题打造的一系列品牌活动,有效地激发和调动了当地百姓艺术创作和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扩大了群众文化的参与范围,为群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3.打造群众文化活动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在大文化背景下,将群众文化建设融入到产业化发展的宏图中,可以达到双方共赢的和谐局面。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旅游项目是文化的载体,将群众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形成群众文化产业化发展之路,既能解决群众文化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又能展现当地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特色。比如浙江省在打造生态旅游品牌的过程中,融入当地的畲族舞蹈、畲族山歌等艺术表演,并鼓励游客参与到风俗表演中,体验畲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受到各地游客的欢迎。这样的活动既传播了少数民族文化,推动了该省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又丰富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涵。群众文化活动也可以和当地的知名企业融合发展,不仅能获得经济效益,还可以为家乡经济的发展注入文化内涵,取得提高企业知名度的宣传效果。当然,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方向和力度,确保群众文化活动的公益性。
党的十八大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为新形势下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确立了方向。只有找准定位,凸显地域文化优势,才能有针对性、创新性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才能在多种文化形态呈爆炸性发展的态势下,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增强整体文化实力。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群众文化工作者要认清形势、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探索群众文化顺利开展的新路径,积极引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履行文化引导职责,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