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华
(冷水江工业中等专业学校,湖南 娄底 417505)
汉语言文学在我国文化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学习汉语言文学可以培养我国人民的综合文化素养,对传承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有着深远的意义。而网络语言的出现打破了汉语言文学延续多年的发展规律,凭借其新颖有趣、概括性强的特点被人们广泛运用,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以及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视于培养学生掌握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知识,主要课程包含: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比较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多门课程,可以说是中国大学史上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在19世纪末期就有开设。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些师范类大学为培养语文教师,更加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在高等院校内的设置,使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发展至今,在综合类大学的文学院甚至一些高职、中职院校也有普遍开设。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为我国培养具备扎实汉语言文学基础和良好人文素养的综合型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
网络语言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兴起,不断进行发展并被广泛传播,现如今,已经成为我们日常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育界和语言文学界也不得不重视它的存在。反观历史,我国语言文学的发展至今,我们所运用的词汇也不乏是随着当时社会的发展,伴随着新的载体和新型事物而出现的,不同的只不过是网络语言的传播媒体是互联网,它的传播速度相比于过去所有的语言传播媒体都要快,另外,造词也不只是学者、诗人的专属,如今,网络时代,人人都可以是网络语言的创造者,人人也都可以是网络语言的传播者。纵观网络语言从出现到现在只不过经历了短短20年,虽然时间短暂,但网络语言所创造的词汇相比于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每一个二十年都多,甚至比很多朝代、时代创造出的新词还要多。因此,我们不得不正视网络语言这一新兴事物,因其发展速度之快、创造源头之多、传播范围之广是无法预料到的。总体看来,迄今为止网络语言的发展大致可以把网络语言分为三大类别:第一类为数字字母型网络语言,如拜拜“886”、一生一世“1314”、太强了“tql”、有一说一“u1s1”等;第二类为表情符号类网络语言,如大笑“XD”、呆“(—△—)”等等;第三类为创新型汉字,如冏“囧”。显而易见,网络语言在创作时多采用读音相似、字形相似等方法,使得词语在表达含义和情感时更加直观、有趣[2]。
但是,在网络语言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些人认为网络语言是对传统汉语言的一种创新,能够更加方便人们交流使用,并且也很乐于在生活中使用网络语言,另一些人则持反对观点,认为网络语言不管是形式还是创造都很随便,不正式,是对汉语文字的不尊重,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但是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下面我们将具体分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汉语言文学有着悠久历史,每个词语,究其出处,都是一段故事,而正是这一段段故事,汇成了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但传统在传承和保持的基础上也要进行不断创新,才能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网络语言便是这种创新的产物。网络语言的出现使得汉语言文学褪去了神秘的面纱,使其虽显得深厚沉重但又不乏生机和活力,使得汉字更加活泼有趣。而网络语言在使用上的灵活多变、表达情感上的丰富多彩,有力推动了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展现了汉语言文化的魅力,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投入到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来,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网络语言由于其不确定性,甚至在创造时可以不遵循任何规范,天马行空,使得一些词语是在传统汉语言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词义篡改并广泛应用的,可以说并不合适。但网络语言的影响力十分大,使用者多为年轻人,如果年轻人不能有力辨别词语的真正含义,将错误词义的网络词语应用到错误的语境中,很容易产生歧义。另一方面,网络语言极其方便记忆,朗朗上口,年轻人如果为了显得时尚、流行,过多的使用网络用语,也会使其轻视对汉语言文化的学习,长此以往,词汇积累不足,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有所下降。试想,如果网络语言的词汇量足以应付生活交流所需,那么将慢慢占据“语言市场”的主导地位,到时汉语言文化无人问津,中华传统文化又由谁来传承下去呢?
上文提到了网络语言对于汉语言文学这一专业长远发展的影响,有好有坏。对于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尤其是中职院校的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中职院校学生绝大多数为十六七岁的未成年人,三观建立仍不健全,文学素养经过九年义务教育也没有得到完善,很容易受到网络语言的影响。
网络语言对于年轻的中职学生来说都是新奇有趣的,更利于激发他们的语言思维。言简意赅、诙谐幽默都是网络语言的基本特点,这一特点又正好符合中职学生在青春期个性鲜明、叛逆不羁的性格。合理利用网络语言,把它应用到平时汉语言文学的实际学习中去,一方面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素材,使其不再单一、枯燥;另一方面也会把一些晦涩难懂的古词翻译的新颖有趣,方便学生理解、学习难词,比如,学习苏轼著名词赋《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句,光是分析本句的修辞手法就需要很大篇幅,而“浩然气”“快哉风”的实际含义也要从其词的本意入手加以理解,最后再分析词句表达的情感。可能一些同学在听了长篇大论的分析时已经昏昏欲睡了,但即便这样还不能清楚了解词句表达的情感以及是如何展示豪放词风的。老师这时便可以说:“如果苏轼生活在现代,可能就会把这句词改成‘神马都是浮云’了。”短短六个字,学生便可以感同身受般了解词句的含义。可见,网络语言如果能够合理利用,对学习效率的提升有很大的影响[3]。
虽然网络语言对中职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其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而且综合来看,网络语言对中职学生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弊大于利。首先,网络语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因为网络用语在创造时存在大量的语法变异,还有大量的符号代替汉字的现象,如果学生习惯于用网络语言进行书面表达,很难使自身的书面语言变得规范;其次,过多的使用网络语言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某些网络语言的生命周期十分短暂,可能只在特定的时间点比较流行,表达特定的含义,如果学生在之后仍然把这类网络语言应用到作文中去,老师很容易不懂学生想要表达什么,甚至对学生的表达产生歧义;另外,一些网络词语在创造时便是为了表达一些负面情绪,学生不加以辨别,只觉得说网络词语有趣好玩的话,很难培养高雅的语言品味,也很难培养风趣雅致的道德情操;最后,由于网络语言具有概括性,很多情感本可以用很多不同的词汇进行表达,学生如果只记住和使用网络用词,不利于他们词汇量的积累,学生的文笔也很难有大的提升。
综上所述,网络语言确实是一柄双刃剑,因其灵活、简洁、多变又富有概括性,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便利,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也因其不具规范性与考究性,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少的消极影响。在实际应用时,需要人们正视网络语言的影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运用,尽最大努力发挥出网络语言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