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即第六代移动通信标准,一个概念性无线网络移动通信技术,也被称为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6G通信技术不再是简单的网络容量和传输速率的突破,它更是为了缩小数字鸿沟,实现万物互联这个“终极目标”,这便是6G的意义。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到2030年,随着6G技术的到来,许多当前仍是幻想的场景都将成为现实,人们的生活将出现巨大变革。
11月6日11时19分,全球首颗6G试验卫星“电子科技大学号”(星时代-12/天雁05)搭载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电子科技大学号”卫星重达70公斤,由电子科技大学、国星宇航等联合研制,将在卫星平台上建立收发链路并开展太赫兹载荷试验。太赫兹通信具有频谱资源丰富、传输速率高、易实现通信感知一体化等优势,在地面和空间通信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是全球第六代移动通信(6G)的关键技术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卫星产业技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徐扬生表示,此次研制发射的全球首颗6G试验卫星,是太赫兹通信在空间应用场景下的首次技术验证,标志着我国航天领域探索太赫兹空间通信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
在5G网络如火如荼建设过程中,中国、韩国、日本、美国、芬兰等国家的领先运营商、通信企业已开始进行6G技术研发,描绘6G的愿景与需求。
韩国通信企业三星电子公司和LG电子公司都在2019年设立6G研究中心。三星电子在今年7月14日发布了《下一代超连接体验》白皮书。日本也开始谋求在6G领域获得先机。今年4月8日,日本总务省发布了2025年在国内确立6G主要技术的战略目标,希望在2030年实现6G实用化。芬兰更早就开始了6G预研。2018年,诺基亚贝尔实验室与芬兰奥卢大学、芬兰国家技术研究中心等宣布合作实施“6 Genesis——支持6G的无线智能社会与生态系统”项目。据报道,该项目将在未来8年获得超过2.5亿欧元研发资金。
美国一些研究机构也在致力推动6G研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频谱创新计划”倡导建立国家无线频谱研究中心,目标是超越5G等技术。
2019年11月3日,中国科技部与中国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宣布启动“国家6G技术研发推进工作组”。据悉,未来中国还要发射12枚类似的卫星进行6G通讯系统的测试。
从2020中国卫星应用大会获悉,随着产业链上下游携手发展低轨卫星通信技术,推动卫星互联网产业落地,“5G+卫星网络”模式下的6G通讯有望在中国加速落地。不久的将来,在人烟稀少、没有基站信号覆盖的区域,驴友、越野爱好者、小企业也能用上万元以内的卫星通讯终端。
“在5G时代之后,一定是卫星通信与地面通信联合保障人类通信需求的时代,我们正全力迎接这个时代的到来。”中高会卫星互联网分会秘书长单位、若森智能董事长季文涛说。专家认为,下一代6G通讯将在5G基础上集成卫星网络的“5G+卫星网络”模式来实现全球覆盖,并有望在2025年得到商用。
有专家认为,将来6G将会被用于空间通信、智能交互、触觉互联网、情感和触觉交流、多感官混合现实、机器间协同、全自动交通等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