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020-03-03 11:06卞晓云
教育观察 2020年23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情境数学

卞晓云

(苏州市吴中区胥口中心小学,江苏苏州,21500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现实密切相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全面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注重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逐步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解决问题。

小学低年级学生知识和经验不足,理解能力较弱,在知觉、记忆、注意力、想象、思维等方面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现实世界,激起学生对数学的热情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打好基础才便于学生更快适应中高年级的学习。

一、把握教材,引导学生审题

在教学前,首先,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认真学习数学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把问题呈现给学生前,教师应对问题包含哪些知识点以及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必要掌握的知识点有所了解。所以,教师要对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体系和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具体的了解。

其次,面对低年级小学生审题能力欠缺的现状,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题意:(1)从题中知道了什么?(2)怎样解答?(3)解答正确吗?学生通过仔细阅读问题、认真观察图片来理解问题中包含的数学信息,即已知条件、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这样可以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其审题能力。如何解答则体现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考过程,学生学习如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利用已知的信息解决该问题,可以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解答是否正确,则要求学生做完后检查方法的合理性和计算的准确性,这样可以使学生慢慢养成检查的好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率。

最后,教师要重视练习巩固的作用。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过程中,练习巩固十分重要。练习前,教师应指导学生仔细阅读问题,先确定需要做什么,然后再思考怎么做,结合数学知识点学习、整合、应用和解决问题,最后进行检验,确保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低年级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选择数学问题的素材,使数学素材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实现现实生活的教学,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有些学生因为理解不了题目意思又找不到合理的解题方法,所以学习数学的兴趣一直不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审题和检查问题,让学生将自己视为情境中的主角,体验问题表现出的生活情境,这样学生就可以理解问题的实质。所以,在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将教学内容融入具体情境中,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问题的含义,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教材中编排的大量情境图,如分水果、运动会、小游戏、商店购物等,为解决问题的教学提供了具体而丰富的生活情境。教师从熟悉的现实背景中引出数学问题,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明白解决问题的必要性。但是,由于个体存在差异,学生不能完全熟悉和理解所有的情境,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体验情境,以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三、巧用图解,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受年龄、知识和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低年级学生以直观的思维为主,难以理解和掌握抽象概念。因此,对一些隐藏在数学问题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教师需要借助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最终达到解决有关数学问题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分析低年级数学问题的意义时,有一种主要的分析方法较为有效,即通过绘图来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一般而言,常用的图解法有实物图和线段图。比如,二年级的一道锯木头题:“一根木头锯了4次,每段长3米,这根木头一共长多少米?”光是看文字,有些学生会直接得出4×3=12(米)。可如果画图,学生就可以很明确地发现,木头锯了4次应该得到5段。通过画图,规律能更形象地展示出来,学生也更容易理解锯了4次得到的木头数量是4+1=5(段)。学生用线段图分解问题中的复杂条件,能简化复杂条件,具体化抽象概念,清晰地呈现问题中的各种定量关系,找出相应的数量关系,从而解决数学问题。教师训练学生熟练地用图表分析、解决数学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理清思路,理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简化计算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准确性。

四、实践感悟,加强数学体验

要让学生体会“做数学”的过程,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做的机会,为学习活动提供充裕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数学知识的研究和探索。所谓“实践出真知”,如果问题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以理解题目中的数学情境或掌握不了一节课的重要知识点,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用实践代替单纯的思考和想象。因此,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一些学习工具来摆一摆或认真观察。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这一课时,教师光讲书上的内容,学生就会觉得比较抽象、枯燥。所以,教师可先让学生具体观察一个实物,观察它的前、后、左、右面各是什么形状,并思考、交流都发现了哪些特征。通过观察和比较,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从而能够辨别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或能根据看到的物体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掌握方法后,就算脱离实物,学生也能顺利解决相应的问题。

比如,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因为人民币的认识和使用一直是一个难点,所以,对于人民币相互兑换或者拿人民币付钱这类问题,学生常常做错。究其原因,是现在很多家长都用手机支付,学生很少接触钱,基本不会自己拿着钱到商店付款。所以,要想学生更好地理解“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教师需要学生拿着人民币去买卖东西,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初步认识商品价格,在取币、换币、付币和找币等活动中提高思维的灵活性,这也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

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小学低年级教师要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把生活常识带到数学教学中,使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和对常见事物的理解来分析和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同时,为了理解问题的含义,教师还应该教学生如何使用图形方法来分析相关问题,灵活变通,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创新意识。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错误思维的分析和纠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率和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和反思的意识。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有意识地分析和研究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能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情境数学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