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宝三 段金林
柳河是条小河,地处黑龙江庆安东南向阳山脚下,由山间的流水汇集而成,河面宽不足20米,流域长50华里。这条河虽然在地图上很难找到,但是在当年却是闻名遐迩。当年,为贯彻毛泽东主席的“五七指示”,这里创办了全国第一所“五七干校”,从而令人瞩目。其奥秘之所在,就是这里的自然生态神奇,发生的故事精彩。
柳河岸的神奇在景区。这里的自然生态俏丽秀美,那是本质上的“神”、根基上的“奇”,是任何雕琢和粉饰都装扮不出的美丽。
柳河流域的山虽不算高峻雄伟,但却满岭苍翠,奇峰独特;水虽无惊涛骇浪,但却碧绿澄清,波光潋滟;田野虽无广袤辽阔之貌,但却草绿花艳,风景独好。
这里四时晴雨,景象各异。春天,山花烂漫,古松青翠,百鸟啼鸣,到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夏季,碧水长流,瀑布直泻,泉水叮咚,四方涌动出幽趣的况味;秋日,野果满枝,枫红桦白,山坡五彩,登山揽秀可大饱眼福;冬时,山舞银蛇,河披白甲,白花挂树,银衣铺地,驾驭雪杖穿越林海,别有一番情趣。
山中有河,河中有山,并不多见。柳河的独特在生态。柳河从向阳山一出发,汇集山间荒甸的积水,流淌成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溪,因两岸长满柳树,故称柳河。沿河而下,山林茂盛:浅处是丛丛榛柴林,深处是片片杨桦林,夹杂着椴树、槐树、榆树、水冬瓜,再往里可见白杆榆、黄菠萝、核桃树、山梨树,还有挺拔的古松翠柏。
这里古树众多,风景秀美,由于是省委的农场,加上最早提出封山战略,许多古树翠柏幸存下来,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状态。
这里野生动物多。只要走到林边,就可听到啄木鸟“梆梆”的啄木声,布谷鸟“咕咕”的鸣叫声;成群的野鸡时不时地从草丛中拍翅而起,几只苍鹰盘旋在树梢而后掠空而过,几只傻狍子飞窜逃遁,几只梅花鹿伸头探脑四处张望,偶尔还可见到熊瞎子、野猪、狐狸、猞猁、獐子、松鼠、野狼,说这里是野生动物园也毫不为过。
每到秋季,这里便成了果园和药材圃。秋果既丰富又多彩,红彤彤的山里红、黄橙橙的山梨子、褐黑色的榛子果、紫红色的山葡萄,挂满枝头,压弯茎条,摘一颗放到嘴里品尝,别有一番滋味。林中不仅有山果,更有野山菜、木茸、猴头、蘑菇,伸手一划拉就是一把,俯身一摘就能装满筐。这还不算,这里还盛产药材,有五加鞭、五味子、柴胡、枸杞、黄芪、龙胆、独活等稀有的名贵药材。
柳河流域的小平原和河床地,都是由柳河和靠山河冲击而成,又经山林的落叶枯草腐化变成黑土,黑土层深厚,往地下挖两锹深都见不到黄土,老百姓称“捏把土冒油花,插根筷子就发芽”。
“靠山吃山,居山养山”。当地人认为,山川美如画,是得天独厚的优势,是聚宝盆、摇钱树,得当成宝贝养护好,让自然生态保持原汁原味,永葆青春。
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风靡全国,柳河镇也建起了土高炉炼钢,有些人瞄准了山上的那些树。农民说,谁敢动山上一根木头,就把他填到炼钢炉里。农民把门扇、棺材板献出来,当作炼钢的材料。有些村还组织起护林队,自愿到山上看护树木。
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机关断粮,干部恐慌,黑龙江省委决定创办农场,场址就选在庆安县柳河的土门子。当时有人提出,砍树盖房。场领导头摇得像拨浪鼓,连声说:“不行,一万个不行,我们不能前脚进来,后脚就破坏这里的自然资源。”“当年抗联三路军在庆安打游击,总参谋长许亨植的指挥部就设在柳河一带的土窑洞里,12座抗联密营全部住的都是茅草屋,没砍过山上的一根木头,这个传统我们不能丢,不能建了农场、坏了民风。”
就这样,大家没有砍树盖房,只弄些枝梗当作钢筋,支成墙的屋架,再把干草拧成拉合辫子,里边填上草,外边抹层泥当墙;屋顶也是就地取草披上的。尽管十分破旧简陋,但毕竟是房子。这房子夏天漏雨,冬天透风,可保护了生态,职工仍是高兴得不得了。
要开荒的地方都是涝洼塘、漂垡地、榛柴岗,灌木盘根错节,树根横躺竖卧。沼泽地里,塔头墩一个连一个,机车开进去干“吭哧”不动窝。有人提出,把山坡上那些树砍了,打造成梯田。山坡上的地既肥沃,开垦起来又省劲。场领导却说,别动那个念头,这里的美景不能毁在我们手里。我们的责任是锦上添花,为这里增色,而不是抹黑。于是,农场职工苦干两个多月,开垦出18垧耕地,没砍一棵大树。
1966年夏天,“文革”开始了,省里把“走资派”“反动权威”“牛鬼蛇神”统统赶到柳河农场,办起了全国第一所“五七干校”。
下放到柳河干校接受改造的干部,有许多是著名歌唱家、舞蹈家、艺术家和作家。农场领导积极建议,要充分发挥这些人的艺术特长,利用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为柳河生态风景大造舆论。于是很快成立了文艺宣传队,组织他们编写歌曲、舞蹈、快板、短剧,深入附近的农村、学校演出,还为到这里参观学习的人群现场演出,节目达上千个,场次达上百场。
作家们先后创作了《浪飞柳河》《那片神奇的山川》《全国第一所五七干校》等作品,分别由作家出版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量达到几十万册。
根据这些“五七干校”时期的文化史料,农场领导把规划师、艺术家请来,通过座谈、征询、对话等形式,让他们出谋划策,以艺术家的眼光,加上改革开放以后的新内容,使“五七干校”时期的文化史料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
他们还重塑了当年抗联部队在密林中创造光辉战绩时的四个红色景点,形成复合功能效应,展现出立体彩色的全貌,让人们感受到风景区的底蕴,触摸到生态文化的内涵。
第一个景点是抗联十二支队长朴吉松同敌人激战的碾坊。1943年1月,朴吉松带领3名战士到福合隆屯筹集给养,由于叛徒告密,县城警务科组成24人的抓捕队伍,在科长小松贵三的带领下,直扑福合隆屯。由于3名战士外出执行任务,只剩朴吉松孤身作战,从屯里一直打到屯东的碾房,接连击毙4个鬼子,最终小腿受伤,动弹不得,仍坚持战斗,最后遭到敌人逮捕,同年9月被敌杀害。这个碾房展示了抗联战士的英雄气概,成为红色线路的第一个景点。
第二个景点是抗联龙南指挥部一师政治部主任周庶范在牛天成屯智取日伪接受团的小屋。1939年12月间,周庶范带领小分队在柳河一带打游击,敌人通过暗线以优厚物资作为条件,劝降抗联分队,周庶范将计就计,假意答应,暗地里却做了充分的准备。交接地点定在牛天成警察所。12月27日这天,北安民生厅长张世明带领28人的接受团,赶着40张爬犁,带着大量收降物资赶到警察所。正当他们得意扬扬的时候,装扮成农民的抗联战士,端着机枪冲进屋内,活虏了全部敌人,收获了这批物资,成为庆安抗战史上最精彩的一笔。
第三个景点是省军区副司令员于天放在西魏家屯劝降匪首国长有的农屋。侵华日军投降后,伪警匪不甘心灭亡,匪首国长有聚集匪徒500多人继续负隅顽抗。于天放为减少部队伤亡,决定对其劝降。劝降地点选在西魏家屯的一家农户,于天放同国长有进行了面对面的谈判。国长有被迫无奈,接受改编,但事后又反悔,于天放设计擒拿了匪首。这个谈判农屋也作为红色景点向游人展出。
第四个景点就是抗联三路军总参谋长许亨植牺牲的少陵河畔。许亨植是在庆安牺牲的抗联最高将领,他的指挥部就设立在柳河山区的密营,在这里,他指挥了许多著名战斗,号称抗联的智多星。1942年8月3日,他带领2名警卫员到柳河附近的少陵河畔一带视察部队,途中遇到敌人,发生激战,在突围中他腿部受伤,但他继续战斗,直到壮烈牺牲。建国后,人们在他的牺牲地修园立碑作为纪念。
这四个红色景点都是对抗联将领的纪念,纪念他们在这里立下的赫赫战功。这些战斗地、牺牲地、劝降地经过修整重建,成为柳河风景区最亮丽的景点,形成了一种绿色生态中别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记忆。
1978年,柳河“五七干校”停办撤校,划归柳河农场管理。柳河农场对风景区作了整体规划,吹响了开发生态旅游的号角,本着充分利用柳河两岸人杰地灵的优势,巧借水的神奇、山的雄浑、地的灵气,开始建设生态绿色小城。
他们首先进行的是在靠山邻水的地方建设独具特色的山庄。本着朴素淳厚、返璞归真的原则,突出自然景观、山野情趣、人文品位、生态效益,既注重留存古老的生活状态,又融合现代的生活元素;既承载传统的生产方式,又打造崭新的生产模式,极力呈现生态底蕴与内涵相融合的亮丽山庄。新建造的15个山庄,都是以山、水、林、路为依托,以新、奇、独、特为本色,采取一线串珠的巧妙设置,形成一庄一景、一山一色、一水一调的建设风格。
紫腾山庄占地10公顷,因盛产青提和红提葡萄而闻名,山庄建有100栋葡萄大棚,满园盛开的紫藤花,彰显了特色生态的底蕴;林果山庄则以发展新奇特色瓜果而闻名,200延长米的瓜果长廊甬道旁,翁帽瓜、飞碟瓜、鹤首瓜、金锤瓜、抱蓝瓜、顽童瓜等,形状各异,味道极好。
柳河小城的建设口号是:“抬头观得见山,俯首赏得到水,迈步看得见树,处处整洁如画,时时怡然和谐。”他们把省城规划专家请来,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真正体现出柳河之贵在山水风光的神奇秀丽,柳河之特在田园风景的浓郁淳厚。
为达到“路面无杂草,设施无积尘,立面无污染,坐地不沾泥”的目标,他们每200米设置一个保洁员,实行“分段定标,分时管控,精细水洗,精准冲刷”的作业模式,对道路和胡同采取“路段承包,责任到人,昼夜管护,晴雨并作”,进行高密度巡查管理。
柳河小城原是一片涝洼塘,他们出动大批人力和机械,修整地面,建设城路,经过一年苦战,主干道全部变成水泥路面。紧接着,全城总动员植树造林,不满足原有的柳树、杨树,又把山区的柞树、桦树、翠柏移来栽种,还栽种了紫丁香、白沙果、红樱桃等稀有树木,不留一处空白,建成了“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四季常青的柳河新城。
2018年,柳河小城设镇,庆安县委决定实施“以县城为中心,以柳河生态风景区和望山森林公园为两翼”的生态绿色发展战略。柳河镇首先从治水入手,建立严格的管护责任制,按水定人,明确责任,规定临水的居民不许往河中倾倒污水垃圾,不准在河水中洗刷脏物件,不准让牛羊趟水过河,发现一个严惩一个,保持河水的透明清洁度。
经过治理,柳河水库周围形成了三层林带:邻近大山的水库外围,古树参天,垂柳曼舞,藤条倒垂,灌木丛生,呈现出千枝亮发、万木峥嵘的景象;中间一层是云杉、翠柏、黄菠萝、红沙果,形成错落有致、排列有序的景观;临近库区栽种紫丁香、红玫瑰、茉莉花等树木,并把林带剪裁成圆球、花篮、宝塔等形态,煞是好看。还有就是疏通排水渠道。水库灌区多是丘陵地带,茅草灌木丛生,造成排灌渠道堵塞,有的形成了断头渠道。人们动用大型机械挖淤泥、除杂草,划片作业,责任到村,任务到人,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大大提升了水利资源的利用率。百姓说:“过去要水七八天,现在要水一袋烟。”
由于柳河水库风景如画,柳河镇名声鹊起。柳河镇借此优化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建起白墙黛瓦、绿树簇拥的农家乐旅馆,办起湖鱼特色餐馆,开通水上游艇,开设休闲广场、湿地公园,游客川流不息。
生态的好风景变成了生活的好光景。柳河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仅生态旅游一项,柳河镇年收入就达4亿元,人均增收上千元。
柳河风景区已被国家确定为4A级风景区,被黑龙江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全省旅游示范区、全省100个最值得去的地方之一,并被确定为特色风景重点打造区。